嚴 容
(南充職業技術學院 外語系,四川 南充 637000)
《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規定,高職英語教學應遵循“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強調打好語言基礎和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并重;語言基本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實際從事涉外交際活動的語言應用能力并重。目前要特別注意加強聽說技能的培養。聽力是語言基本技能的第一要素以及語言輸入的重要途徑,而聽力教學則是整個英語教學活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英語聽力教學要使學生能聽懂日常和涉外業務活動中結構簡單、發音清楚、語速較慢的英語對話和不太復雜的陳述,并理解基本正確。然而目前的高職英語教學仍然只強調語法知識講解和語言結構的分析,不注重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學活動采用大班制,沒有專門的聽力課。這些都使學生聽力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訓練,聽力理解能力極差,不具備基本的語言交際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和工作形成阻礙。因此,有必要完善高職英語聽力教學環節,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從而滿足社會對高職類外語人才的需要。
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從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研究第二語言習得,并于80年代通過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分析,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外語教學思想和體系??死甑牡诙Z言習得理論主要由以下五個假設組成: (1)習得—學習差異假設;(2)監檢假設;(3)輸入假設;(4)情感過濾假設;(5)自然順序假設。輸入假設是克拉申理論的核心部分,表明了克拉申對第二語言習得者是如何接受并吸收語言材料這一過程的實質的認識。而克拉申認為,只有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才能產生習得。如果習得者現有水平為“i”,能促進他習得就是“i+1”的輸入。根據克拉申的觀點,這種“i+1”的輸入并不需要人們故意地去提供,只要習得者能理解輸入,而他又有足夠的量時,就自動地提供了這種輸入。按照輸入假設,說話的流利程度是隨時間的流逝自然而然地達到的,不能直接教會。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1)可理解性。理解輸入語言的編碼信息是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不可理解的輸入只是一種噪音;2)既有趣又有關。要使語言輸入對語言的習得有利,必須對它的意義進行加工,輸入的語言材料越有趣、越有關聯,學習者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習得語言;3)非語法程序安排。語言習得關鍵是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如果目的是“習得”而不是“學習”,按語法程序安排的教學不僅不必要而且不足??;4)要有足夠的輸入量。要習得一個新的語言結構,單靠幾道練習、幾篇短文遠遠不夠,它需要連續多個小時的有內容有樂趣的廣泛閱讀和許多的會話才能解決問題。
選擇難度適中的聽力材料。根據克拉申的輸入假設,聽力材料的難度不能太大,略高于學生的現有水平為宜。所涉及的材料內容要盡量涉及日常生活和職場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是真實的。因此,教師在課前應該慎重選擇呈現給學生的聽力材料,不能脫離高職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和生活閱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因材施教,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布置不同的聽力任務,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聽力課的樂趣,逐步形成學習英語的信心和熱情。
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在外語教學中普及,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輔助材料作為聽力教材的補充。實踐證明,視覺輸入也是一種很好的助聽手段。所選內容可以是與學生專業有關的,也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娛樂生活話題。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接觸到真實的語言信息,又可以了解到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文化背景。大量而真實的語言輸入也為學生習得語言提供了可能性。
兼顧“說”的技能培養。一些二語習得理論研究者,提出克拉申的輸入假設只為學習者提供了理解語言的能力,并不能使學習者掌握話語產生的能力。(張興,2007)我們知道,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而交際能力體現的是聽說結合的綜合能力。因此,高職教師應該利用聽力材料創造一定的語境,并組織各種不同形式,如模仿、問答、對話、復述和討論等方式加強口語訓練,滿足學生的英語交際目的,從而提高學生的求知欲。同時,在學生的口語練習過程中,教師應及時了解學生理解聽力材料的障礙,幫助學生解決表達上的困難。
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中十分重要的部分,高職英語聽力教學存在的問題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死甑妮斎肜碚摓槁犃虒W提供了很好的指引,而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語言輸入決定了語言的輸出。因此,在高職英語聽力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有效地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信息。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生動、自然、輕松的語言環境,實現高效的、有意義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提高聽力課堂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為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J].教育部高教司,2000(10).
[2]孟暉.關于輸入與二語習得理論之綜述[J].語言學,2006(9).
[3]張興.談輸入、輸出理論及其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與職業,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