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黑龍江省寧安市環境監測站,黑龍江 寧安157400)
鏡泊湖自然保護區位于43°46′~44°18N,128°30′~129°10′E,黑龍江省牡丹江市西南80km,寧安市境內。東南至鏡泊鄉慶豐、小溝屯一線;西側以省界為界;北部沿三陵鄉三靈村、沙蘭鎮、樺樹村向北至縣界;東部在渤海上京宮城遺址附近。鏡泊湖自然保護區以鏡泊湖為主體,涵蓋牡丹江上游流域及火山口地質公園、渤海國宮城遺址等地質和文物保護區域,以自然景觀、原始森林和水產資源為主要保護對象,總面積12萬hm2,其中水域面積1.2萬hm2。
保護區包括牡丹江上下游流域、鏡泊湖區、火山口地質公園、渤海國宮城遺址、鏡泊湖風景名勝區等地質、文物及風景保護區域,面積達1200km2。以景區管委會現有的行政資源,對整個景區進行保護和管理難免顧此失彼,目前有效管理范圍只能維持在大門以內。
保護區保護對象涵蓋自然景觀、原始森林、火山口森林、文物遺址、野生動植物和水產資源等儲多方面,保護內容廣泛,跨度較大。鏡泊湖自然保護區保護重點應為鏡泊湖水體及原始森林等自然生態,保護內容太多易沖淡保護主題。
在自然保護區域內國家先后設立鏡泊湖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火山口世界地質公園、渤海上京遺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專業保護機構,各部門也相應制定了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各規劃之間在范圍、主體及實施內容上存在比較大的沖突,保護與開發利用矛盾不斷,既制約了各專項保護的深入開展,也不利于自然保護區工作的統籌協調。
目前核心保護區域未得到應有保護,大量建設的旅游服務設施破壞了自然生態,同時旅游服務設施外遷和其他保護與開發項目也因保護區限制進展緩慢。致使大鏡泊湖旅游經濟圈還沒有真正形成,景區內經濟社會沒有實現協調發展。
(1)及時進行景區區劃調整,才能發揮寧安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寧安市東南與吉林省汪清縣毗連,西南與吉林省敦化市接壤,處于長吉圖和哈牡綏東兩大經濟區節點上,是中國哈爾濱——俄羅斯海參崴——日本、韓國以及其他國家陸海聯運國際大通道的交通樞紐和重要的人員流動、物資集散、信息傳遞的重要節點,而且鏡泊湖也是“大長白山生態旅游圈”的后花園。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是突出以長吉圖區域在參與東北亞國際合作中的先行先試地位和前沿平臺[2]。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是該省打造對俄的貿易平臺,經過多年努力,哈牡綏東對俄貿易加工區已培育了木材、機電、食品、建材、輕工五大產業集群。優越的經濟發展環境和經濟發展基礎,將推動寧安公園經濟的迅速崛起。因此,及時進行景區區劃調整,才能發揮寧安經濟發展的區位優勢
(2)及時進行景區區劃調整,響水“兩化”項目才能得以實施。寧安市響水米業產業化和響水小城鎮化建設是省委、省政府重點推進項目。建成后不僅可以成為本地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典范,更可以打造成與其他地方城鄉統籌相區別的農業產業化、土地集約化、農村城鎮化全國新型典范。依托石板田珍稀的資源優勢及鏡泊湖畔獨特的生態環境優勢和渤海國厚重的歷史文化優勢,按照“稻米公園+旅游文化名鎮+高端米產業”模式,通過政府主導、農民主體、市場化運作,走城鄉統籌的路子,實現“五化四區”的目標,即響水米產區土地集約化、生產現代化、品牌高端化、全域公園化、農村城鎮化,把10萬畝石板田建成全國現代農業展示區、“公園式”的休閑農業觀光區、“餐桌上石板田奢侈米”的唯一集中生產區,把響水小鎮建成為一業帶動、多業支撐的鏡泊湖畔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旅游區。“兩化”項目區大部分位于鏡泊湖自然保護區內如果鏡泊湖自然保護區不及時進行區劃調整,響水“兩化”建設無法實施。
(3)及時進行景區區劃調整,鏡泊小鎮及瀑布村整體改造項目才能順利推進。鏡泊小鎮是依托鏡泊湖東北方向部分火山熔巖臺地建設的國際旅游名鎮,規劃總面積25.8km2,承載國際級休閑旅游目的地、東北亞旅游集散中心兩大功能,突出度假養生、休閑娛樂、旅游地產三大特色,體現多元、智能、低碳、環保“四種理念”,打造賞火山奇觀、品礦泉溫泉、玩冬冰夏水、觀南國風光、看馬術賽馬、住綜合營地、打高爾夫球、享異域風情、逛影視基地、秀特色婚慶“十大旅游精品”。兩年多來,累計開工項目56個,完成投資21.3億元,具備了初步的旅游接待能力。鏡泊小鎮是黑龍江省重點打造的14個旅游名鎮之一,該項目不僅是省委省政府的戰略命題,更是牽動牡丹江市長遠發展的戰略項目;不僅是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的必要之舉,更是城鎮化、一體化的全新實踐,其建設規模、拉動效應在市城鎮建設史和旅游開發史上絕無僅有。
寧安市渤海鎮瀑布村,因地處聞名遐邇的鏡泊湖吊水樓瀑布而得名,現狀瀑布村位于鏡泊小鎮十大功能區民俗體驗中心區內,在火山口地下森林、鏡泊湖風景名勝區、唐代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組成的旅游金三角中的點睛之處,項目定位“三區之核、旅游之窗、寧安旅游業的中心服務區”,是面向世界的門戶之地,該村落的改造對小鎮建設以及景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鏡泊湖自然保護區1980年建立,30年來未進行區劃調整,鏡泊湖自然保護區內多種保護內容重疊,保護重點不能得到有效保護,非重點保護工作牽扯保護精力,制約了景區內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同時也阻礙了寧安市處于長吉圖和哈牡綏東兩大經濟區節點上及“大長白山生態旅游圈”的后花園區位優勢的發揮。為此,鏡泊湖自然保護區進行合理調整是必要的。
應在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基本方針基礎上,重點堅持符合文化戰略新興產業大發展要求;突出鏡泊湖水體及水源涵養區自然生態保護重點;合理調整區劃范圍,避免各專項保護區重疊;協調保護與利用之間的關系,合理解決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及個專項保護規劃矛盾。
(1)依據省政府批準的小北湖自然保護區界,調整鏡泊湖自然保護區界線。鏡泊湖自然保護區與小北湖自然保護區存在重疊。小北湖自然保護區為省政府2006年批準的省級自然保護區,2011年經國務院批準升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小北湖自然保護區以野生動植物、原始森林、紅松母樹林、火山口地質遺跡為主要保護目標,區域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獨特保護價值較高,保護和管理的專業性較強,將小北湖自然保護區從鏡泊湖自然保護區中調整出去,交由小北湖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來管理,更有利于區域獨特自然生態的保護。
(2)自鏡泊湖瀑布以下,以鏡泊湖迎湖面分水嶺以北,原熔巖臺地和渤海上京宮城遺址區域調整出鏡泊湖自然保護區。該區域有渤海上京遺址、熔巖臺地、基本農田和國家風景名勝區等各類保護區域。鑒于該區域與鏡泊湖自然區保護主要目標關系不大,并且已受到相應的保護,應將其調出自然保護區。伴隨著鏡泊湖旅游服務設施的逐步外遷,該區域應成為鏡泊湖旅游服務建設的主要區域。目前該區域已建有鏡泊小鎮,瀑布村也將整體改造,并將建設其他的服務設施。熔巖臺地大部分裸露,只有極少區域存在少量的植被,近年開展了大范圍的客土造田和玄武巖開采,生態保護利用價值不大。渤海上京宮城遺址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價值顯著。中央已將文化產業定位為國家戰略支柱產業,該省文化產業也將迎來一個跨越式發展時期。旅游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需要對鏡泊湖自然保護區區劃調整。黑龍江省人大出臺的《黑龍江省唐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條例》第七條規定,寧安市人民政府具體負責渤海上京遺址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國家設立黑龍江省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予以文物保護。省委、省政府重點推進的響水“兩化”建設項目區大部分在此區域內,主要分布在3個鄉鎮的17個村。
(3)將轉心湖、紫菱湖以北,小北湖自然保護區以東,西葦塘、小柳樹河流域區域調整出鏡泊湖自然保護區。該區域有兩條主要流域,既大柳樹河和小柳樹河。大柳樹河流經小北湖、北湖,在轉心湖處與小柳樹河匯合;小柳樹河流經西葦塘匯入轉心湖。轉心湖出水向東流向湖北村,在湖北屯處北轉,北上至沙蘭新富村處匯入沙蘭河,鑒于該流域不屬鏡泊湖匯水流域,對鏡泊湖自然保護區影響較小,保護價值不大應予調整。該區域已建有虹鱒魚養殖場、財政接待中心、紫菱湖賓館等旅游設施,同時將建設北湖灣——森林濕地小鎮等城鄉統籌社區,區域開發力度將加強,與保護區沖突較大。
(4)以南湖大壩為界南湖水產養殖區域調整出保護區范圍。南湖大壩已將南湖水面與鏡泊湖分離,南湖形成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與景區主要景點關聯不大;南湖周邊主要是寧安市鏡泊鄉各村屯,發展相對落后,群眾盼發展的要求迫切,寧安市將規劃建設溫泉小鎮,建立親水養生區,發展特色水產養殖及加工、旅游業、康體產業和現代農業,開展品嘗、露營、垂釣、探險等旅游項目,打造為服務吉林等外省來湖旅游的接待中心,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鸚哥嶺文化為國家重要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南湖也是抗聯的活動基地,挖掘、保護和開發該區域的文化是今后該省文化強省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開辟相應區域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后勁。
[1] 寧安市統計局.寧安市統計公報[R].寧安:寧安市統計局,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