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光明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遼河油田分公司金馬油田開發公司熱注作業區,遼寧 盤錦 124010)
為了確保油田工程的穩定,我們需要進行超稠油集油工藝技術系統的優化,根據超稠油的特點,進行相關措施的應用,超稠油具備高年度性、高流動性等。正是因為這一系列的特點,才導致日常輸送環節的麻煩,也容易導致運輸過程中的脫水現象的產生。為了保證超稠油集油系統的優化,我們需要實現井口拉油方式的深化應用,該模式含水量是比較小的,其產液量也是比較小的。
隨著油田開采技術的發展,油井平臺采油生產工藝不斷得到深化發展,其油井平臺就是通過對水平井組及其叢式井組應用而實現日常采油環節的優化。其內部設備有中心平臺,泵平臺等,超稠油集油系統的穩定發展,離不開其內部設備的穩定運行。在運用過程中,通過對自壓平臺的應用,確保各個平臺之間的有效協調,來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該技術條件具備較多的產液量、含水量大等,能夠滿足日常工作的輸送需要,其生產環節是比較穩定,能夠實現對費用環節的有效控制,有利于促進日常管理環節的優化。我們通過對某個區域的超稠油集油系統進行分析,滿足日常工作的需要。比如某地區實現了杜84塊井口至集中處理站的高含水超稠油集油管網的生產工藝,管網長3.5km,根據井站的特點,集油管網呈環狀結構,即方便各平臺輸入,形成統一的輸油系統,叉可維修調整。通過這條管網的建設,初步得出了含水超稠油管道摩阻損失的數據和有關的計算方法。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得到影響超稠油脫水系統穩定運行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超稠油脫水的溫度、沉降的時間及其相關破乳劑的應用,都會一定程度影響超稠油脫水系統的穩定運行。在此環節中,我們要進行脫水溫度的控制,從而實現對油水密度差的有效控制,以滿足實際工程的需要。實現對超稠油粘度的控制,促進油水的有效分離,該環節的穩定運行,也離不開對沉降時間的控制,從而實行油水的有效分離。在該環節中,破乳劑的應用是提高脫水效果的重要因素。我們對該工程的集中處理站的分析,得到以下結論。其在1997年開始建設,設計處理超稠油能力50×104t/a,原油綜合含水50%,總液量100×104t/a。采用汽車拉油進站,進站混合液最低溫度75℃,脫水工藝采用一段脫水,脫水溫度90℃,沉降時間96h。 特油2號集中處理站1999年建成投產,設計處理超稠油能力50×104t/a,原油綜合含水50%,總液量100×104t/a。于2002年擴建,設計處理超稠油能力100×104t/a,原油綜合含水75%,總液量400×104t/a。采用管輸集油進站,進站混合液最低溫度75℃。
針對實際作業過程中的油田超稠油的特點,進行相關環節的應用,其粘稠度是比較高的,具備比較強的抗壓強度,在凝固點之下就會形成固體。在日常輸送過程中,我們為了滿足工作的需要,應該進行輸送環節的優化,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在此運作過程中,我們要針對工作需要,實現管道水力計算公式的優化,以此實現對管道水力損失環節的控制。由于其超稠油的降低的流動性,我們需要進行再啟動系統的優化,實現管道運作的安全性,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通過對輸送管道環節的優化,實現其管道熱應力的有效補償。在此過程中,我們要針對難題進行集膚效應電伴熱環節的優化,實現對防腐保溫材料的有效應用,實現技術難題的解決。在超稠油的流動性變化過程中,針對其粘溫變化規律,實現其物性測試環節的優化,進行熱力計算數學模型的應用,促進水力熱力計算難題的解決。確定超稠油輸送工藝條件和停輸再啟動措施.研制出高粘、高效雙螺桿泵和耐高溫防腐保溫材料以及配套的集膚效應電伴熱,特種變壓器等工藝設施。根據施工條件和管道工作環境對補口材料和管道端部防水進行試驗研究,采取聚氯酯涂料防腐解決了端部防水問題,使本工程一次投產成功。曙光特油2號站至該石化分公司超稠油輸油管線壘長25.46km,管線設輸油首站、中間熱泵站、來站各一座,首站至中間站13kin,中間站至石化罐區12.46km。設計輸量100×104t/a,最大輸量為120×104t/a,最小輸量為75×104t/a。全線采用犧牲陽極陰極保護,集膚效應電伴熱系統作為管線停輸再啟動保護設施。
在日常工作過程中,為了實現超稠油運作模式的深化,我們要進行SAGD地面工藝技術模式的深化發展。以保證油田建設過程中的超稠油蒸汽吞吐開采模式的深化,促進其SAGD模式的深入應用,確保開采配套工藝技術系統的健全。實現對各個工藝參數的有效選擇,保障先導試驗的穩定運行。在工作中,通過對計量結轉站、注汽站及其相關主干集油高溫管網系統的應用,滿足SAGD地面工藝技術的發展需要,協調其高溫脫水環節及其機械蒸發污水處理環節,實現日常工作質量效率的提升。采用不同的超稠油集油工藝,可以解決了超稠油不同開發時期的原油輸送問題。超稠油脫水的溫度不能低于90℃,沉降時間不得小于96h,自主研發的高效破乳劑可保障脫水效果。脫水過程中采用半動態沉降罐可解決動態沉降罐收油難的問題,并增強了脫水效果,采用靜態沉降罐使沉降罐內低位進油、出水,高位出油,保證脫水后原油含水和污水含油始終處于最低值,達到了超稠油脫水的目的。長輸管道工藝技術的成功設計創造了國內外先例。
通過對油田超稠油地面工藝技術方案的深化,來滿足我國日常油田工程發展的需要,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的穩定發展,保證油田工程的穩定發展,實現社會發展的綜合效益。
[1]侯健,陳月明.綜合化的蒸汽吞吐注采參數優化設計[J].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
[2]侯健,陳月明.一種改進的蒸汽吞吐產能預測模型[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7.
[3]蒲海洋,楊雙虎,張紅梅.蒸汽吞吐效果預測及注汽參數優化方法研究[J].石油勘探與開發,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