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隊,云南 芒市 678400)
1.1 芒市(原名潞西市)地理位置。芒市位于北緯 24°05′-24°39′,東經 98°01′-98°44′之間,地處云南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東南部,是西南邊境市,市界東與保山地區交界,西南與緬甸毗鄰,國境線68.23公里;北與梁河縣接壤,西同瑞麗市、隴川縣相連,是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芒市地貌屬橫斷山系,呈現出"兩山、兩壩、兩河"的地貌特征,全市土地總面積2987平方公里,土地面積中54%為山區,31.2%為半山區,14.8%為壩區,最高海拔2889.1米,最低海拔528米。耕地面積57.344萬畝,森林覆蓋率51.36%。
1.2 芒市水系。芒市河網密布,水系發達,河流分別屬于伊洛瓦底江和怒江兩大流域。其中:伊洛瓦底江在市境內集雨面積2360.3km2,占全市總面積的80.5%,怒江在市境內集雨面積570.7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9.5%。芒市河是芒市境內最大的河流,發源于龍陵縣金竹坪村北部諸山溪,從大山田進入芒市盆地境內,流徑芒市壩、三臺山、于遮放壩尾注入龍江。
1.3 蓄水工程現狀。芒市現有水庫24座,其中:中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8座,小(二)型水庫15 座。總庫容積4945.48萬m3,這些蓄水工程基本上是在上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修建的。50多年來,這些蓄水工程為芒市的農業、工業、發電、旅游、畜牧養殖業和人飲工程的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4 加快蓄水工程除險加固處理的步伐。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有關部門,非常重視水利工作,加大了水利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同時,也加強對蓄水工程的除險加固。我市積極主動爭取上級有關部門支持,多方籌集資金,對蓄水工程進行除險加固處理。同時,要促使全社會關注水利工作,加快自身管理單位的經營管理制度改革,發展多種經濟,增強經濟實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逐步解決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問題。
1.5 除險加固處理的效果。從已完工的12座蓄水工程除險加固實施的情況看,除險加固的效果是肯定的,水庫在防洪、灌溉、發電、供水、生態、養殖等方面的效益是日顯益彰,如大草壩水庫1978年4月建成蓄水,在建設期中及建成后發現輸水涵洞、主、副壩均有滲漏問題,水庫一直處于帶病運行狀態,年年處于控制蓄水狀態,從沒有蓄到過設計水位。2010年7月水庫除險加固完工后,水庫蓄水均可達到設計狀態,壩體也沒有發現滲漏。充分發輝了水庫的功能和作用。
2.1 工程管理方面。傳統的水庫管理主要是對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設施的管理。管理范圍小,管理面窄。這反映了重工程建設輕資源管理、重更改大修,輕檢查養護的現象。現代水庫管理,就是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展望發展,重新制定管理職責,管理范圍,管理方法,管理標準,從而逐步實現水庫管理的現代化。部分水庫工程是在計劃經濟時期建設的,當時均成立了相應的管理單位,負責水庫工程的運行管理。水庫有事業編制的機構和運行管理的干部職工進行管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營體制與經濟體系發生了根本變化,水利工程管理單位職能也發生了變化。水庫運行管理維護費用要靠收水費來維持。由于農業效益較低,實現水庫管理自給變得非常困難,難以發揮水庫工程應有的工程效益。
2.2 水利工程的對外交通和通訊方面。芒市大部分水庫遠離交通干線,建庫時的進庫道路多是不上等級、路面狹窄、坑洼不平、彎多坡陡的臨時道路。經過多年的使用,一些水庫原有道路也不能通車,即使能通車也是季節性的。目前絕大部分的水庫缺通訊設施。如果水庫出現險情,交通和通訊又不暢,容易貽誤搶險時間,將產生嚴重后果。
3.1 水庫管理單位,是水利部門最基層的水管單位,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和《水利工程管理條例》,結合實際情況,水庫管理單位統一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成立用水戶協會,由用水戶協會制定管理規章制度,配套相應的管理人員,統一負責水費收取和水工程的維護、運用、管理,實行按照計劃配水。
3.2 加大各項宣傳力度。成立各級用水戶協會,加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宣傳力度,宣傳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同時,水也是商品,要有價使用,增強全社會節水意識,保護水資源。根據國家有關政策規定,按用水量對用水戶征收相應的水費,共同管好水,用好水。
3.3 現代水庫管理要標準化。標準化是水庫管理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施行標準化,減少盲目性和隨意性。標準化管理首先要制定管理標準。管理標準應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管理的質量標準,二是管理的工作量標準。質量標準是管理的工程設備應該保持的良好狀態和良好程度;工作量標準是達到質量標準所必須做的工作。所以工作量標準是質量標準的細化和具體化,是實現質量標準的前提和保證。管理標準應盡可能量化,便于定崗定責和自動化管理。管理標準應定期修改,不斷完善。
3.4 水庫管理的自動化。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水庫管理工作應逐步實現自動化。它包括水工機電設備操作運行的自動化,大壩觀測的自動化,管理的手段管理方法,如遠程操作控制、各種記錄資料的收集整理、技術檔案管理的智能化和數字化等。
3.5 水庫管理單位要發展多種經濟:開展多種經營服務。根據水庫工程的個體條件和特點,因地制宜,發展適合市場經濟產業,水庫不能單一依賴農業灌溉用水收費來維持,要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展多種經營,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如大力發展水庫養殖、旅游或在有條件的可利用水庫或渠道的水頭落差進行引水發電,建設相應規模的小水電站,與當地電網并網供電等。
發展種植、養殖業。利用水庫進行養魚、養鴨、養鵝、養雞、養豬。以種植業促進養殖業的發展,反過來養殖業又促進種植業的發展。至于發展經濟所需資金,可以通過爭取國家投資、單位自籌、銀行貸款和個人集資等多方面籌集。通過發展經濟,增強水管單位的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改善工作環境,提高水管人員的待遇,穩定水管人員的隊伍,做好水庫工程管理工作。
完善水庫對外的道路和通訊。水庫對外交通道路和通訊設備,是搶險工作的根本保證。它能使搶險物資和人員送達水庫,險情、災情能及時向上級匯報,避免出現重大的災害事故。在水庫除險加固過程中把水庫與公路干線連接的道路與水庫建設同期修通;同時會同電信、防汛部門把通訊設備配套好,保證電訊暢通。水庫管理工作除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外,更需要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才能使水利工程造福于社會,造福于人民。
[1]《小型水庫安全管理辦法》水利部(水安監[2010]200 號)
[2]《水庫大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2003.8.27
[3]《芒市大草壩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初步設計》
[4]《芒市水利局水庫大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