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景森工程設計顧問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事實上,生態主要來源于人們對生活條件的逐步提高,然而,健康便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問題。當前,對健康的界定為人們在身體、精神等方面處于一個較好的狀態。結合此規定,對健康住宅的規定既包含房產建筑、綠化、醫療保健,又包含生態環境、自然景觀、建筑材料等都必須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所以,便在此基礎上出現了生態建筑。
當前,國內外學術界對生態建筑的界定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但是,主要內容都是結合本地區自然環境情況,運用相關的原理知識,例如:建筑學與生態學等,科學安排建筑和諸多相關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將建筑物和附近環境組合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建筑物具有良好的自我調節功能,同時也具有節能、減少污染、延長使用壽命的優勢。然而,由于人們只是片面的認為生態建筑只是在建筑物的四周加上一些綠化植物,也或者是在建筑物內放置一些綠色植物,也有些人認為建筑物具有簡單的節能功能便是生態建筑等。然而,這些觀點只是對生態建筑的表面理解,對生態建筑設計理解并不全面。
生態建筑概念最早是由一位美國學者提出的。然而,由于我國基本國情的特殊性,因此,在參照國外先進的生態建筑設計理論的基礎上,還要進行深入的研究。當前,在實際生活中,對生態建筑的研究并不全面。由于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極其常見,這樣一來,對生態建筑研究也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研究是少之又少。但是,對城市生態建筑的研究只局限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城市中。在實際生活中,農村地區因經濟發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必須對農村居民的居住環境加以詳細研究。再加上,因生態建筑設計會涉及到很多方面的知識,例如:生態學、建筑學、環境學等,所以,專業性較強,內容較多。然而,各個學科之間聯系卻不緊密,研究不夠深入,這樣一來,直接對生態建筑設計帶來巨大的困難。
近年來,由于生態建筑理念引起了建筑行業的高度重視,因此,在建筑行業出現了大量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所以,進一步鞏固了生態建筑的理論基礎,更加有利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與此同時,也對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應用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所發表的論文也只是僅僅關于生態理論與建筑設計理論加以詳細闡述,重點是對西方發達國家一些比較成功的生態建筑設計經驗的闡述,缺少對生態建筑設計實踐性研究。
城市、建筑的設計規劃都應該切實滿足人類發展的大量需求為根本原則。滿足人類生存發展的各種需求,既是建筑行業發展的目標,又是社會取得進步的巨大動力。因此,在今后建筑設計方面,應該正確處理好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重點是要體現出關心與尊重他人,這樣一來,才可以滿足各個階段、個年齡段居民的各種需求。
生態建筑要求必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近幾年,由于城市發展步伐的加快,再加上,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從而使得土地資源逐漸減少,想要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那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建立一個空間體系,例如:建立巨構城市體系,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地上資源,而且也可以有效利用地下空間,從而建立一個包含空中、地上、地下相結合的體系。想要使生態建筑和生態環境取得同步發展,那么就應該在生態建筑設計的最初階段,結合本地區的地形情況、建筑特點、氣候等各種因素加以全面考慮,因地制宜,選擇最合理、最科學的建筑類型,充分發揮出生態建筑的巨大作用。除此之外,生態建筑設計應該和城市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特別是對改造生態環境問題方面加以深入研究。
建筑物是人和自然共處的主要橋梁,因此,對于生態建筑設計來說,必須要引入大量相關的自然元素,這樣一來,人們可以更好的享受大自然。由于人們始終處在自然環境中,因此,人們的各種活動都是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聯系,所以,人們必須和自然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才能促進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共同發展。生態建筑要求不管是從設計環節還是到使用環節,對環境的破壞程度是極小的。生態建筑和傳統的建筑設計目標都是相同的,給用戶提供一個更為舒適的環境,從而使人們更好的學習與生活。生態建筑設計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必須要滿足用戶的各種需求,一旦不能滿足,那么此建筑物就是非常失敗的。通過大量事實證明,只有在滿足用戶使用要求的前提下,不僅能使人們和大自然更好交流,讓人們充分享受大自然。
生態建筑外部和大自然相呼應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建筑物室內設計更要體現出綠色的概念。綠色植物不僅能夠制造氧氣,而且也具有吸收有毒氣體、調節濕度、降低噪音的功能。所以,生態建筑的發展為綠化環境營造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例如:在建筑物客廳,可以在房頂安裝一個具有可調功能的開啟式屋頂,結合季節變化的特點,由計算機進行控制,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調節室內溫度與濕度,而且又可以將室外與室內聯系在一起。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最常用的設計方法為屋面綠化,此方法既可以美化環境,又有很好的景觀效果,與此同時,還能起到較好的防水效果。
生態建筑設計要結合生態發展的規律進行設計,從而來指導土地的開發與利用,處理好建筑物結構和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建筑物結構設計、功能配置等方面都要和生態系統發展相協調發展。
生態建筑的各項法律法規成為建筑設計的主要依據,對我國生態建筑的研究產生了巨大影響。當前我國已經頒布了很多關于生態建筑的法律法規,這對減少建筑物能耗、保護人體和環境監控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推動了我國生態建筑的快速發展。
總體來說,當前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發展方面存在很多的問題,急需我們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解決出現的問題。在設計時要全面考慮本地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從而更好的建立科學的方案,正確指導施工建設。除此之外,在設計過程中,還要正確處理好人和自然、室內與室外之間的關系,認真貫徹和落實可持續發展策略。結合生態建筑的理論知識,不斷創新生態建筑設計方法,從而加快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快速發展。
[1]叢碩,文梅麗.淺談生態建筑設計與建筑設計生態化發展方向[J].民營科技,2012(5).
[2]楊玲.推廣可持續發展生態建筑[J].甘肅冶金,2008(5).
[3]田原.發展生態建筑設計建設生態城市[J].中華民居,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