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山江湖開發治理委員會辦公室,江西 南昌 330046)
通過20多年的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實施“滅荒”造林、“山上再造”和“跨世紀綠色工程”三大戰役,窮山惡水換了新顏,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生態效益:
(1)水土流失得到控制,森林覆蓋率大幅度增加山江湖工程的核心是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自1985年以來,著力治理水土流失,每年植樹造林50~100萬hm2,累計封山育林61萬hm2,基本消滅了宜林荒山。經過20余年的努力,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從1985年的4.65萬hm2下降到3.35萬hm2;森林覆蓋率由1985年的31.5%上升到60.05%,森林蓄積量3.5億m3;城市綠化覆蓋率達23.48%,人均擁有公共綠地5.86m2。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年均進入鄱陽湖的泥沙量由1980年代的5000萬t減少到現在的2400萬t,河道、湖泊淤積現象得到有效遏制。
(2)地表水、土壤和大氣保持較好質量。通過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嚴格控制環境污染,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受損害的生態系統得到逐步恢復與重建,整個流域江河湖泊的水質不斷改善。近幾年來,在贛江、修河、撫河、饒河、信江及其主要支流105個國家和省級水質監控斷面中,78%以上斷面保持在地表水Ⅰ~Ⅲ類水質標準,鄱陽湖主體水質基本達到Ⅱ類標準,所有大、中城市的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以上。根據對鄱陽湖底泥和鄱陽湖平原29個縣(市、區)共4×108km2面積的農業用地土壤質量調查、監測,92%以上達到了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的土壤質量標準。
(3)為長江下游增加了蓄洪容量,補充了清潔水源。通過退田還湖、移民建鎮,鄱陽湖水域面積增加1406km2,基本上恢復到1954年水平,為長江中下游增加蓄洪容積43億m3,提高了長江下游抵御洪災風險的能力。平均每年流入長江的總徑流量1436億m3,水質良好,為長江下游補充了清潔水源。
(4)為候鳥提供了優越的越冬棲息地,維護了生物多樣性。退田還湖使鄱陽湖濕地面積大幅度增加,成為世界七大重要濕地之一,2000年被世界自然基金會確立為全球重要生態區。由于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來鄱陽湖越冬的候鳥逐年增加,由年的幾萬只增加到現在的多萬只,珍禽種群數量超過全球數量的一半,世界上的白鶴在此越冬,為維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做出了貢獻。
(1)可持續發展認識得到加強。據不完全統計,2010年底止,10個實驗區通過各種形式舉辦相關培訓2845期,20萬人次以上參加,發放相關技術資料36余萬份,聘請省內外專家584人次(其中國家級專家120余人次)講課、交流和實地指導,廣大群眾在積極參與的同時,學到了技術,學到了理念。
(2)創立了適合當地特點的可持續發展相關模式。通過實施一系列生態經濟工程,各實驗區創立了符合當地特點的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截至2010年底,共創立了14個可持續發展經濟技術模式,分別為“基地+實用技術+信息”技術集成、城鄉結合部農村可持續發展技術模式、有機茶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生態旅游持續發展技術模式、花崗巖廢棄礦區生態修復技術模式、有機硅化工領域循環經濟技術模式、銅加工產業循環經濟典型技術模式、“婦女學技術+綜合治理紅壤+發展農村經濟”技術模式、鎢礦礦區環境綜合治理技術模式、白茶持續經營技術模式、生態竹業持續經營技術模式、油茶持續經營技術模式、椪柑持續經營技術模式、綠色大米可持續經營技術模式。
(3)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得到一定提升。各實驗區在協調本地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都取得了顯著成績,如靖安縣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十分注重生態建設、環境保護,關注民生,努力建設和諧社會,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21.46億元,較2005年增加11.41億元,增長113.5%;財政總收入完成2.797億元,較2005年增加1.987億元,增長245%;全縣共關閉小型木竹加工、采礦等資源高耗型、環境污染型企業129家,企業基本實現了“三廢”達標排放;生產、生活垃圾自覺分點堆放,集中處理,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6%;全縣共興建沼氣池9578個,2006年以來新建4426個,有8900多戶農民用上了沼氣,占全縣農戶的39.8%;4890多戶使用了太陽能,占全縣戶數的13.3%;充分利用生態優勢,大力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全面推廣“豬─沼─糧(果、菜)”等生態種養模式,引導農戶果園種綠肥,自覺使用沼液等有機肥料,開展以蟲治蟲、生物滅蟲等農業生產;全縣有機、綠色食品標準化基地1萬hm2,42個產品通過了“三品”認證;2007年以來,靖安成功入選“中國生態旅游大縣”200強,是國家AAAA級旅游風景區、省級風景名勝區;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66%、工業廢水處理達標率93%、工業廢氣處理達標率97%、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76%;全年空氣質量保持在1級。
(4)典型與示范效果。出現了一批和諧社區建設典型,如聶橋鎮以發展葡萄產業為特征的和諧社區、崇義縣以發展臍橙為特征的和諧社區、洪湖鄉以婦女學技術發展當地經濟為特征的和諧社區、婺源縣以徽派文化為特征發展生態旅游的和諧社區、仙女湖以發展城郊農業為特征的和諧社區。實驗區建設過程中的成功經驗在當地起到一定的示范效果,上述14個經濟技術模式在當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在實施山江湖可持續發展實驗區,2年后崇義、婺源和貴溪同時申報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并獲得批準,2009年4月同時獲得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稱號。
隨著我省山江湖的開展與推進,20多年來雖然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歷史、經濟、技術等各種原因,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比,流域治理工作仍存在較大差距。新時期山江湖工程的建設尚存在諸多問題:
(1)生態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山江湖工程建設雖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江西省的生態環境,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經濟的發展,工農業、旅游業等的進一步開發,也帶來了大量新的環境污染問題。2007年,鄱陽湖水位突破了歷史最低,植被動態改變異常,生物量下降,濕地面積縮小,生物及越冬候鳥的數量也在減少,同時,水質日漸富營養化,湖泊所承受的生態壓力不斷加大,使之與其密切相關的區域面臨嚴重的水生態安全的威脅,因而保護鄱陽湖自然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2)資源開發利用不協調。20多年來,山江湖工程的重點主要在于治理窮山惡水。在具體的治理部署中,以小流域治理開發為基礎單元,將小流域開發與縣域經濟發展結合,由此導致各地在發展過程中較為封閉,各地的優勢資源沒有很好地整合,一方面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不能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導致產業不能做大做強,同時出現產業布局趨同的現象。資源趨同的地方產業趨同度高,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突出。
(3)技術與資金缺乏。建設山江湖工程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需要有新的人才與之相匹配。同時,山江湖工程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發展的問題,更要兼顧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問題,所以,它需要有這兩方面知識能夠互相結合、融會貫通的人才,就目前的情形,這方面的人才還是非常的缺乏。在資金方面,過去20多年來,主要以爭取政府機構的支持與投入為主,江西作為一個內陸欠發達的省份,政府的扶持有限,沒有充分調動企業、社會等其他力量的支持,僅靠政府及相關機構的投入難以滿足該工程建設的需要。
(4)經濟開放度不高。與東中部相鄰省份相比,江西經濟融入長三角、珠三角的速度、江西進出口貿易的狀況以及江西引進外資情況都不盡如人意。從近幾年來看,江西發展較快,每年增長趨勢明顯,但是,從總體上看仍然比周邊的湖南、湖北、浙江等省份有較大差距。
要想有效解決山江湖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應對區域經濟競爭的挑戰,必須在秉承山江湖工程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全面深入地探討新一輪山江湖工程建設的對策。
(1)繼續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恢復或重建受損害的生態系統。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是江河淤塞、土壤退化、水旱災害頻繁、生態系統惡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根據標本兼治原則,加強水土保持工作,恢復與重建受損害的生態系統。針對紅壤地區和風化花崗巖、紫砂巖或頁巖地區水土流失十分嚴重的情況,通過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驗,采取水利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結合的辦法,蓄水保土,栽樹種草,恢復植被,逐步增厚耕種土層,提高土壤肥力。對于中度土壤侵蝕的丘陵山區,25°以上的山坡實行天然林封育;25°以下的裸露山坡,根據土質種草植樹,形成喬、灌、草結合的山地水土保持林,防止水土流失;具有一定肥力的坡地開辟成果園,果樹中套種花生、大豆或西瓜等作物;肥力較好的旱地以種植糧食、油料和蔬菜為主;農戶因地制宜,利用家庭居室周邊空閑土地和零星時間,開展以家庭種養為中心的庭院經濟活動,增加收人,利用生活、生產廢棄物、生產沼氣,提高肥料利用率,解決家用能源。
(2)以發展山江湖生態經濟帶規劃全省經濟發展戰略。在確立全省的經濟發展戰略上,要以建設山江湖生態經濟帶來進行規劃。首先,以南昌市為中心建設江西中北部環鄱陽湖生態城市經濟圈。以南昌為中心,以上饒、九江、鷹潭、景德鎮等江西中北部城市為主體的環鄱陽湖生態城市經濟圈,既是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中樞和推動全省經濟快速發展的動力,又是提升江西省省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其次,以贛州市為中心建設江西中南部特色經濟區。贛州市是贛江源頭,居贛閩粵湘四省交界處,毗鄰珠三角經濟區和海西經濟區,距南昌、廈門、廣州、深圳、長沙等省會城市和經濟發達城市500公里左右,是江西省最大的行政區,總人口880萬人。贛州市農林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成為臍橙、甜柚、柑桔等水果全國主產地、經濟作物主產區、全國重點林區和全省糖業、煙葉等生產基地。贛州市礦產資源在全國乃至世界無與倫比,素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之稱。贛州市擁有“宋代名城”“客家搖籃”“紅色故都”“東江源頭”等無法復制的人文資源。以贛州市為中心建設江西中南部特色經濟區,可以充分利用贛州市獨特的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和特色經濟。再次,以城市為點,以贛、撫、信、饒、修等江河和鐵路、公路等為線,發展綠色經濟帶。這樣一來,點成線,線成面,最終形成以鄱陽湖為核心、南昌和贛州為兩個中心城市的生態經濟區,促進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
(3)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發展山江湖生態經濟體系。宋健在《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貴在科學實踐》中指出,“始于80年代初期的山江湖開發治理工程,是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一次主要實踐,是一項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艱巨浩繁的跨世紀工程。”進入新的時期,山江湖工程建設仍然要抓住可持續發展這個目標。一要注意發展的可持續性,即發展應持續滿足現代人與子孫后代的利益,達到現代與未來人類利益的統一;二要注意發展的協調性,即經濟和社會發展應充分考慮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達到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三要注意治山、治水與治窮的統一性,即通過治山治水,改善自然環境,合理利用當地資源,實現脫貧致富。
(4)加強科研攻關,實現技術突破。加強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現代管理技術等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建立全流域生態、資源、環境、經濟、社會變化的動態數據庫系統,構建全流域管理決策支持系統。加強流域宏觀戰略研究,進行多學科、多部門、多層次的聯合協作、科技攻關,總結鄱陽湖流域開發利用經驗,完善可持續的資源開發利用的理論和方法,深化發展循環經濟規律、理論和方法的認識。加快流域人才建設,大力引進、培養、選拔各類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評價、流動、激勵機制。加大基層在職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加大先進技術推廣普及的力度,逐步形成一個多層次聯合協作的科技推廣網絡。以農村職業學校、成人教育學校和田間地塊為基地,加大科技示范推廣、脫貧致富技術培訓和農村富裕勞動力轉移的技能培訓。優化人才發展環境,營造事業留人的良好氛圍,以確保山江湖工程有穩定的、梯隊構成合理的人才資源為保障。
[1]郭海.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事關全局--訪江西省委書記蘇榮[N].中國經濟時報.2008.
[2]劉建林,鄧建勝,任江華.永保“一湖清水”--記江西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N].人民日報.2008.
[3]汪洪清.小流域治理開發[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彭崑生.江西生態[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5]胡振鵬,葛剛,劉成林,等.鄱陽湖濕地植被生態系統結構及湖水位對其影響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6):59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