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李圓圓 火 霞
(1.山東龍信達咨詢監理有限公司,山東 濟南 250001;2.山東黃河河務局供水局 濟南供水分局,山東 濟南 250001)
隨著治黃改革的不斷深入,黃河企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穩定治黃隊伍,彌補事業經費不足做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種種原因,黃河企業財務管理上仍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如事企不分、產權不清,企業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會計基礎工作欠規范,以及隨意調節成本(費用)、收入、利潤等問題亟需解決。
近年來黃河企業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抓住了黃河大投資的機遇,深化改革,強化管理,不斷增強自身造血功能,財務管理有了新的起色,經營規模、經營業績有了大幅增長,經營收入已占全局經濟總收入的80%以上,成為治黃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調研企業財會基礎工作情況看,大多數企業能夠按照《會計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要求,依法建帳,獨立核算,自負盈虧,遵守國家關于企業財務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和企業內部監督控制管理辦法,帳務設置比較規范,核算比較清楚,財務報告及時完整。
2.1 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由于企業大多是在原建安生產單位或由事業單位剝離成立的。企業的各項管理大多延續事業單位的管理辦法、規定,在用人、勞動用工、收入分配等方面單位沒有自主權,企業“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市場經濟的意識淡漠,職工的積極性得不到有效發揮,企業的效益差強人意。特別是局直企業還存在先天不足、包袱重、遺留問題多,建材、機加工行業普遍不景氣,前景不佳。另一方面,企業人才匱乏、年齡老化,文化層次低,經營管理人才少。同時,調研中發現企業受體制、機制等束縛,表現為管理水平不高,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少,內部監督機制不完善,造成企業不該花的錢花了,應收的款收不回來,企業既得利益保障程度低。
2.2 企業的經濟(產業)結構需要調整,市場運作不夠規范
1998年黃河大投資,給我局的企業帶來良好發展機遇。地市局、縣局相繼剝離內部施工組織,成立施工企業闖市場,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但隨著大投資逐年減少及“三制”改革的推行,企業中標率急劇下降,暴露出施工企業結構單一的毛病。企業在尋求經濟增長點上顯得辦法不多,缺乏明確的發展方向。盡管有的企業在企業轉型、調整結構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嘗試,但從全局看,調整企業產業結構的任務任重道遠。需要結合當前企業的改制,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重新審視和定位企業的發展方向,盡快建立和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盤活現有資產,發揮自身優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規范運作,實現利潤最大化。
2.3 資產結構不合理,流動資金匱乏,嚴重影響企業的發展
從黃河企業總的情況看,突出表現在:一是,資產結構不合理。有的從資產總量看似不少,實際上質量很差,經營性資產很少,創收能力弱。許多資產是企業注冊時事業單位投入的房屋、建筑物、設備等。二是,企業流動資金匱乏,“供血不足”,周轉困難。特別是部分企業底子薄,資金更為緊張,流動資金非常緊張,入不敷出。三是應收帳款回收難度大,特別是外埠工程。為此,許多企業采取法律和經濟手段,加大外欠款的回收力度,取得較好效果。應收帳款清欠力度,制訂專門的經濟獎懲手段,責任到人,效果良好。四是成本核算不實。近年來由于事業經費嚴重不足,為保持穩定,確保在職和離退休人員的工資、醫藥費等支出,大量的事業單位人員及費用擠入企業,造成企業成本(費用)上升、利潤下降(虧損),分光吃凈,企業后勁不足,呈現出高產值、高成本、低收益、低積累的局面。企業的積累被吃掉。據了解,這種以企養事的情況在全局非常普遍。
2.4 企業成本嚴重不實,存在多頭設帳問題
調研中發現許多企業存在為少交稅(主要是所得稅)而不同程度擠列成本(費用)或不讓工程處有結余,調節利潤,造成經營成果不真實。有的事業單位(主管部門)把企業當作是調節單位收支平衡的“調蓄池”,事業單位的大量支出費用擠入企業,吃掉了企業的積累和發展后勁。有的企業至今尚存在兩套帳甚至三套帳,明顯不符合《會計法》的規定。有的企業資產不實,為驗資而將事業單位的閑置資產或企業用途不大的資產照單納入,存有重復評估資產、變相多提折舊。企業的財務管理和預算(計劃)、控制、核算、分析等制度不健全,事前預測、事中監督、事后控制不夠,存在會計處理不及時,會計核算漏洞多,虛盈潛虧,多頭設帳或帳外設帳,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有的企業以包代管,缺乏必要的制約手段,造成成本核算粗放,對工程處、項目部的管理弱化。
2.5 遺留問題多,經濟基礎差,企業負擔重
企業要發展、生存,突出的問題是遺留問題多,人員老化,經濟基礎差,企業負擔重,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企業既要大力發展生產,增加單位經濟效益,穩定職工隊伍,同時又要處理遺留問題,確保離退休人員工資發放、醫藥費,力不從心。企業在職職工平均已40多歲,年齡偏大,面臨退休,特別關心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問題,后顧之憂如不能妥善解決,將嚴重影響企業發展與職工隊伍的穩定。
2.6 企業審查監督約束機制尚待完善、提高
實踐證明,凡是企業財會基礎工作扎實,監督約束機制健全,管理嚴格,企業發展就會迅速。企業現存在的問題一是內部預算制度行同虛設,資金管理有章無序,有章不循,資金收支缺乏統一的籌劃和控制,隨意性大,導致企業支付能力不足。二是監督控制、考核手段不健全,企業經營活動事前控制乏力,事后審計監督走過場,缺乏有效可行的制約手段和考核辦法,資金管理中的跑冒滴漏現象依然存在。三是管理方式和手段落后,管理水平低。許多企業仍然沿用事業單位的管理模式和手段,人、財、物的管理方法落后,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
3.1 企業的管理要從體制、機制、人才管理等方面入手,妥善解決好改革與發展問題。事企不分,體制不順仍是目前制約企業健康發展的桎梏。因此,應以本次機構改革為契機,通過改革調整,進一步劃清事企人員,理順事企關系,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的,充分發揮主管部門的政策導向作用,給企業創造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在市場競爭中謀發展、求生存。要調整企業人事管理政策,以人為本,重視人才的培養與引進,特別注重引進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企業實用型人才。
3.2 正確處理好放權與監督的關系,既要放權搞活,建立新的機制,按照《公司法》和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條例要求強化監督管理,確實給企業一定自主權,建立激勵機制,搞活收入分配,真正調動起職工的積極性。又要防止一放就亂,財務管理失控。
3.3 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成本管理、資金管理,建立有效地投資決策和財務風險規避制度,樹立“資金是企業的血液”和“錢到那里,管理就緊跟到那里”的觀念,對企業的經營活動、投資活動、酬資活動實施全方位監控,轉變籌資觀念,積極籌措資金,加大應收帳款清欠力度,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
3.4 加強財會基礎工作建設。針對目前企業財務管理的現狀,應把規范管理,建章立制,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作為重點。加強財會基礎工作,嚴格按照《會計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要求,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明確分工,各負其責,達到依法建帳,規范核算,預算(計劃)合理,內控手段健全,會計信息真實可靠的目的。
3.5 轉變籌資觀念,拓寬理財思路,解決“等、靠、要”的依賴思想 ,利用借款、貸款、回收外欠款、集資、入股、單位內部拆借等形式,解決困擾企業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已完工程的結算和債權清欠力度 ,把應收的款項收上來 。健全企業預算(計劃)審批制度,通盤考慮單位資金收付事項,對無預算(計劃)的事項不予支持,加快資金周轉速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3.6 加大對企業特別是局直企業的指導、審計檢查力度。加強對企業的指導、監督、管理,逐步規范、理順企業行為,發現問題,及早解決。建議對沒有發展前景,債務包袱沉重的單位,結合本次機構改革,及早采取措施,關、停、并、轉。
3.7 加強財會人員隊伍建設,采用引進、培訓、自學等手段,盡快提高財會人員業務素質,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學習,如《公司法》、《稅法》、《經濟合同法》等,學以致用,學會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努力提高財會人員當家理財的本領,當好領導的參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