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權
(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河北 樂亭 063600)
多年來,在企業職工中流傳著一句話:“不違章不作業”。雖然近年來安全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各類安全設施設備有明顯改善,但在有些情況下,安全與生產發生沖突時,安全卻不是第一位了。例如,高爐發生風口倒灌事故或其他緊急情況,被迫休風需緊急搶修作業時,按照正常程序,需要立即啟動相應事故應急預案,然后組織開展后續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各項預案還沒來得及進行,搶修工作已經開始了,企業領導搶時間,抓效益的思想使很多安全確認工作草草了事,流于形式。所以,安全第一不只是要放在嘴上,還要真正做到實際工作中。
什么事本質安全?本質安全是指通過設計等手段使生產設備或生產系統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誤操作或發生故障的情況下也不會造成事故的功能。與本質安全相關的主要術語有:1)危險源:可能造成人員傷亡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的根源或狀態;2)風險:某一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的組合;3)危險源辨識:對企業各單位元或各系統的工作活動和任務中的危害因素的識別,并分析其產生方式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4)風險評估:評估風險大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可能造成的損失程度進行評估和衡量。此過程中往往伴隨著對風險的排序、分級;5)風險預控:根據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估的結果,通過制定相應的管理標準和管理措施,控制和消除可能出現的危險源,預防風險的出現的過程;6)危險源監控:在生產過程中對已辨識出的危險源進行監測、檢查并及時向管理部門反饋動態信息的過程;7)風險預警:對生產過程中已經暴露出或潛伏的各種危險源進行動態監測,并對其風險大小進行預期性評價,及時發出危險預警指示,使管理層可以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的活動。8)不安全行為:是指一切可能導致事故發生的行為。既包括可能直接導致事故發生的人類行為,也包括可能間接導致事故發生的人類行為。
所以,按照本質安全的要求,企業在生產之前,要嚴格安全設施“三同時”原則,既即與主體設備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在實際的情況中,雖然生產線在投產前經過了有相關資質單位的設計,通過中介機構對安全設施、職業衛生進行了安全評價。但實際上很多評價內容與實際生產設備情況是不符的。企業和安全評價公司為了拿到生產的權限去作評價,而不是為了提高本質安全的目的去做的。所以,造成的后果就是生產線投產了,再一步一步的將安全設施設備逐步完善,如果因為某種原因不能補充完善的話,就有可能發生各類生產事故。最終我們可以看到,要達到真正本質安全,需要企業拋開急功近利的思想,扎實做好各項安全設施設備的建設、認真組織評價工作,切實落實國家、省、市的各項要求,不能把安全評價工作當成開啟利益之門的敲門磚,而是當成營造安全作業環境的安全鎖。
我們為什么要加強企業安全培訓工作,現在來看一組數據,2001年發生各類事故1000629起,死亡130491人,2002年發生各類事故1073434起,死亡139393人,2003年發生各類事故963976起,死亡136340人,2004年發生各類事故,803571起,死亡136755人,2005年發生各類事故727945起,死亡126760人,2006年發生各類事故627158起,死亡112822人,2007年發生各類事故506376起,死亡101480人,2008年發生各類事故413752起,死亡91172人,2010年79552人,2011年75572人。這樣一組數據給我們什么樣的警示呢?歸根結底一句話:安全教育不到位。為了加強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國務院安委辦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工作的通知》等,旨在全力推動安全教育培訓工作。只有安全教育培訓工作開展到位,才能提高職工安全素質,提高防護意識,從而達到減少事故發生的目的。現在企業當中又需要做好哪些安全教育呢?又什么要求呢?主要有以下幾類:
新職工上崗前按照要求要進行廠級、車間級、班組級三級安全教育,經考試合格后上崗作業。內容包括安全生產基本知識,法律法規、事故案例分析、操作規程學習、實際操作情況等多項內容。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著急讓新職工上崗作業,培訓時間會大打折扣,要求三級教育時間分別應滿足8學時、16學時、24學時。可實際上本該6天的培訓只用了一兩天就草草了事,職工上崗作業了。
特種作業一般包括高低壓電工、高低壓焊工、煤氣作業、登高作業等。現在特種作業培訓工作逐步正規,已經不會出現不培訓也拿證的情況了。但是仍然存在需要商榷的地方。比如煤氣作業培訓,把煤氣作業人員進行取證上崗是件好事。但是培訓時間需要將近一個月,培訓時間過長與生產崗位不能長期缺人產生了矛盾。還有就是現在由于個別黑心老板利欲熏心,為自己的工程人員偽造假的特種作業操作證,而他們往往是根據經驗作業的,發生事故的可能性經很高了。
國家要求培訓時間不少于18學時,當實際培訓跟實際生產時間發生沖突,造成無法完全按照學時要求完成培訓。師資力量和培訓經費也限制了其他人員培訓的培訓效果。
包括企業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和班組長。這幾類人員要求持證上崗。但在實際生產中,主要負責人、安全員及班組長因人員更換,無法及時保證安全管理工作的交接,給安全按管理留下空擋,也是事故發生的一個誘因。
在實際的生產和建設過程中,外圍隊伍越來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問題隨之而來。主要隱患有以下幾點:1)各工程隊存在轉包項目的情況;2)所招人員大多數是勞務市場人員或農民工,無于作業相關的經驗和技能;3)職工流動性大;4)職工普遍年齡偏高。由此看來,解決外圍施工隊伍的這些問題,首先是要和外委隊伍簽訂安全生產管理協議,嚴禁外委單位轉包或借照施工。加大對施工人員的教育培訓力度,因材施教,要通俗易懂,用簡練的語言和多種形式對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告知和安全交底。同時要求對年齡大的人員做好作業監護工作,盡量不使用年齡大于退休年齡的外圍施工人員。
所以,企業不但要認真落實安監部門的各項培訓工作,還要不斷加強師資力量和培訓經費組織好單位內部的安全培訓工作。不斷創新培訓思路和模式,加大培訓的考核力度和執行力,不斷提升企業領導的安全管理水平,把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按照要求全面落實,扎實開展到位。
現在我們來看:什么是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本質是什么?安全文化的作用是什么?作為一個企業如何才能更好地建設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伴隨人類生存發展的全過程。工作、勞動效率提高越快,安全保障系數就越低,如何找準安全與效率的最佳結合點,在保證安全的狀態下不斷提高工作或勞動效率,并形成一種既約定俗成,又不斷創新完善的價值觀和方法論,就是安全文化所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安全文化的本質所在。
安全文化所要解決的就是形成最大限度的保證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數在臨界點以內穩定狀態的共識,也就是在盡量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發生的過程中,形成共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對于一個企業來講,任何避免人身和非人身事故的政策、制度、機制、措施和方式方法,得到全體員工的認同,就是企業安全文化的目的和作用發揮的落腳點。明確了事故根源和解決這個根源的途徑,也就明確了安全文化在企業生產中的作用。
要充分發揮人在企業安全生產的主導地位和能動性,確保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實,并自覺遵守執行,就必須建設企業自身的安全文化,要重點健全完善以下幾個機制:
4.3.1 完善安全戰略指導機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方向性
對于所有行業、企業來講,安全的本質、目的都是不變的,但具體到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企業,由于所經營的產業不同,員工所從事的崗位不同,在大的安全戰略指導方針基本不變的前提下,必須要有符合本行業或本企業的安全生產方針,做到安全工作有的放矢,為最大限度發揮“人”在安全工作中的能動性奠定了基礎。
4.3.2 完善安全目標考核機制,提高安全文化的持久性
安全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工作,必須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要建立可行的目標考核機制,讓員工始終保持一種絲毫不放松、不麻痹的思想狀態。同樣,每個企業都根據自身情況都要制定一個安全目標和考核措施,目標及考核措施確立的科學合理與否,對于在目前國有體制下經營的企業來講,對于干部員工尤其是領導干部的安全生產意識的影響是比較明顯的,這也是左右企業安全文化建設能否持久性的一個重要原因。
4.3.3 完善安全理念滲透機制,提高安全文化的層次
企業安全文化能否最大限度得到員工認可認同,很大程度上是企業各種安全理念滲透的效果。各種符合企業安全生產特點的安全理念在挖掘提煉推廣滲透之前,只是被企業少數人全面掌握,而要變成全體員工的共識,必須建立健全完善的理念滲透機制和措施。通過制度約束和柔性引導,使廣大員工對安全工作重要性的有了認識,企業安全文化層次才能提高。
4.3.4 完善安全制度落實機制,提高安全文化的執行力
安全文化的建設,從根本上講,就是企業對各種安全制度措施落實能力的建設。嚴格講,員工的行為是靠制度約束的,一個再好的安全制度,員工不執行,干部不監督不落實,就體現不出制度的嚴肅性。長此以往,員工的不規范行為將養成習慣,這就給事故的發生造成最大的可能。因此,在加強安全制度完善的基礎上,強化安全制度落實機制建設是一項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