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戰友 張 成 羅芳玲 雷 蕾
(渭南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目前,渭南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整體環境與條件日益改善,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豐富的農業資源造就了發展特色產品的良好條件。因此,立足渭南市區位優勢和自然資源,從農業發展現狀和產業化發展方向出發,因地制宜,打造特色農產品產業化體系,是新形勢下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有效途徑。
渭南市地處陜西關中平原東部,南北長182公里,東西寬150公里,位居新亞歐大陸橋的重要地段,是陜西省和西部地區進入中東部的“東大門”。地勢以渭河為軸線,形成南北兩山、兩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類型區。中部渭河沖積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寬闊的地帶。轄1區(臨渭區)、2 市(韓城、華陰)、8 縣(華縣、潼關、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陽、富平),196個鄉鎮(辦事處),3221個行政村,總人口55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9萬,農業勞動力251萬;國土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73萬畝。
渭南屬暖溫帶半濕潤半干旱季風氣候,黃、渭、洛三河交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宜,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適宜農、林、牧發展,歷來是西北最優越的農業生態區,被命名為中國蘋果、酥梨之鄉、花椒之鄉、棗鄉和柿鄉。
渭南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素有華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將相之鄉美譽。境內交通便捷,故稱“三秦要道、八省通衢”,是連接華北、西北和西南的交通樞紐。鄭西、大西2條高鐵在此并站交匯,隴海、西包、寧西、西延等6條鐵路與連霍、京昆等3條高速公路和9條國道省道縱橫貫穿,是中東部地區進入西北門戶的交通要道。全市縣縣通鐵路、通高速,鄉鄉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公路密度、高速公路總里程居全省各市之首。 獨特的環境資源和區位優勢奠定了渭南市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基礎。
經過“十五”、“十一五”期間的努力和開發利用,渭南市特色農產品生產總量不斷增加,經濟效益快速增長,先后建成國家級商品糧基地縣7個(蒲城、富平、臨渭、合陽、澄城、大荔、韓城);國家級優質棉基地縣4個(大荔、臨渭、蒲城、華縣);國家級優質小麥基地縣8個(蒲城、富平、臨渭、合陽、澄城、大荔、韓城、華縣);全國奶山羊基地縣3個(臨渭、大荔、富平);省級優質蘋果基地縣6個(白水、澄城、蒲城、合陽、富平、韓城)。形成了糧棉、花生、蘋果、酥梨、蔬菜、花椒、西瓜等種植業與奶牛、生豬、奶山羊養殖業以及柿餅、手工饅頭、瓊鍋糖、農家土布、麥草工藝、豆腐干等加工業相結合的優勢產業格局。
全市“一村一品”如春筍般涌現,形成了渭北蘋果、設施蔬菜、“大紅炮”花椒、時令瓜果、紅提葡萄、櫻桃、冬棗、早實核桃、渭北藥材、食用菌、農家土織布、椽頭饃、興文麥草工藝等一系列特色農產品。
在看到渭南市特色農產品規模化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同時,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以及渭南市農村經濟的運行特征和干部群眾頭腦中存在的一些落后觀念,嚴重制約著渭南市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
渭南市縣政府為發展特色農產品產業化,可以說是下了很大的勁頭,開了很多會,編輯和下發的很多文件,發展戰略思路到位,但可操作的具體措施少,執行力小。針對渭南市農民種植積極性不高、科研服務跟不上、市場價格不穩定、企業資金匱乏等具體的現實問題,缺少建設性的幫扶措施。由于措施不具體,服務不到位,落實無依據,嚴重抵消了市縣政府的戰略思路。基層政府也照葫蘆畫瓢,一般號召多、統一要求多、個別研究少、具體指導少、制度創新少。
許多農民從狹隘的經驗主義出發,對于特色農產品發展缺乏辯證的認識,坐井觀天,眼界不開闊,樸素地認為特色農產品是口邊零食,可有可無,所生產的多了沒有人要。更是沒有靈活性,缺乏敢闖敢拼的創新意識和規模優質生產、特色深加工、品牌營銷的先進理念,這些都是嚴重制約渭南市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陳舊觀念。
同時受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部分農民認為特色農產品的種植不能占良田或正茬地,認為把肥力好的良田種特產、把大好的時光用于養殖業與加工業是不務正業的表現,所以只在莊前屋后,零散地塊和不便于耕作的田邊地頭種上一些特色農產品,任其自然生長,粗放管理,利用農閑時光搞些養殖與加工,小打小鬧聽之任之。
3.3.1 生產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程度不高
渭南市農業人口389萬,耕地面積873萬畝,地塊分布相對分散,這種狹小的生產規模阻礙著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同時生產經營是以每個獨立自主的農戶為單位的,生產上表現為小而全,糧菜果都種,豬牛羊都養,甚至還有家庭小作坊,管理粗放。這種生產規模小、集約程度低、產業鏈條短的結構難以形成專業化生產。
3.3.2 技術含量低,商品率偏低
特色農產品多年來沒有改良,品種普遍老化,產量不高,質量退化,急待在短期內更新換代。相關的科研投入和技術裝備嚴重不足,生產加工企業少、工藝相對落后。出口產品精深加工上科技含量不夠,產品上市不能放在應有的檔位。同時由于地方財政困難,對農業的投入非常有限,農民收入多數入不敷出,只能維持簡單再生產,國家的投入由于沒有大型農業工程的支撐,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3.3.3 勞動力總量過剩、素質不高
以2012年為例,全市農業勞動力251萬,鄉鎮企業就業一部分,勞務輸出一部分,還有大量停滯在農村,富裕勞動力約30萬人左右,造成勞動力過剩,使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背上了包袱。總勞動力中半文盲及小學文化程度的占相當大的比例,文化科技素質不高又制約了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的發展。
3.4.1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過少過小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關鍵,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力量,在發揮資本、技術、信息和組織優勢,在帶動農民增收、提高農業競爭力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作為重要市場主體,龍頭企業數量的多少不僅可以反映農業產業化水平,也反映著農產品營銷的發展狀況。
3.4.2 專業合作社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不高
渭南市雖然在“十一五”期間,各行各業成立了諸如“韓城市春豐果業專業合作社、大荔縣荔民果蔬信用服務專業合作社、蒲城縣玉女土織布專業合作社、蒲城縣綠健農夫酥梨專業合作社、白水縣宏達圣鄉蘋果專業合作社、富平縣華通養殖專業合作社”等二十多家“種、養、加”專業合作社經濟組織,但以種植為多,養殖與加工所占比例很小,分布不均,生產經營規模小,服務實力弱,運營經驗不足,經濟效益不高甚至相互惡性競爭,多數合作社還局限于小范圍,淺層次的初步低級合作。
3.4.3 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發展緩慢
主要表現為:沒有綜合性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公司數量少、功能單一;沒有綜合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網絡營銷的信息平臺嚴重缺乏,目前大多數農產品營銷主體都沒有建立網上平臺,有的也非常簡單,不能提供全面、及時的供需信息。
3.4.4 對特色農產品的廣告宣傳不到位
沒有充分的利用電視臺、報紙、網絡等大眾媒體,為特色農產品營銷造勢;未能就特色產品的屬性開展各種主題的公共關系活動,如策劃開展環保公益活動、十大名吃評選等事件等,以擴大本地特色農產品的影響力;未能形成統一推介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效應。對于開展或參與各種特色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有實力的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人們對特色農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向多層次、多樣化、高品質和健康安全方向發展,渭南市許多特色農產品在國內市場前景看好,部分特色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開始有所表現,市場需求還在不斷擴大,大有潛力可挖。因此,優勢特色農產品的發展仍具有很大空間。
渭南市具有發展特色農產品的豐富資源和優越條件,圍繞這些有利因素,應端正思想認識,不貪大求洋,立足于“資源、特色、實效”的思路,因勢利導,做好規劃,鼓勵農民從易于接受、具有基礎又有市場的“短平快”項目入手,有針對性地引導農民選好特色品種,掌握操作技術,力求見效,鼓舞信心。通過典型示范帶動,圍繞特色品種的產供銷要求,配套支持政策措施,逐步發展壯大成為基地產業。在土地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積極探索多種新的制度安排,使特色農產品的種植,跨鄉連縣,形成數百上千畝規模種植的格局。
渭南市發展特色農產品有20多年的歷史,但是對種植、養殖、加工戶沒有建立起可靠有力的保障措施,這是目前阻礙渭南市特色農產品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建議設立渭南市特色農產品風險保障基金,資金可以向省上申請一點、市上撥付一點、各縣市區自籌一點、龍頭企業贊助一點、農戶再想辦法解決一點,確保種植、養殖、加工戶在歉收年有一個好收入。
渭南市農業資源在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特點,各地應因地制宜,緊扣“資源、特色、實效”主題對應配套發展,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加則加,開辟各自的致富渠道,分別在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上拓深發展,圍繞特色求效益。要立足當地特色農產品,借助原有基礎,發揮地域優勢,注入現代發展理念,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重點開辟外向型市場,面向市場求效益。
渭南市發展特色農產品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必須形成集約化的產業經營,實現可持續發展,提高特色農產品在市場上的話語權與影響力,贏得社會的認可,這就要求加強技能培訓和指導,成立特色農產品專業合作組織,組成團隊,形成梯隊,統籌規劃,統一步調,熟悉掌握各特色農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的特點和要求,要因地制宜地實現“四個轉變”,即:合作社要適時調整戰略方向,從“單打獨斗”向“兵團作戰”轉變,擴大經營規模,增強綜合實力;延長產業鏈,從單一產品向多種類,多產品轉變,豐富產業結構,走產業化經營之路;要突出地域特色,從“大路”性生產向精細化生產轉變,做到人優我精,打造營銷精英團隊,開拓高端市場;要立足自身優勢,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生態農業,低碳農業,循環農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共同解決各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中遇到的難題,在謀求特色農產品價值最大化中搶占先機,在追求特色農產品持續致富中牢牢掌握主動權。
緊緊圍繞相應的種植、養殖特色農產品,發展加工出口龍頭企業,使渭南市農畜土特產品立足本地,走向全國,逐步和國際市場接軌。把特產流通作為第一位的工作來抓,打造名牌,健全網絡,強化品牌意識,實施品牌戰略,打造名優品牌,引導企業做好品牌策劃、品牌營銷、品牌維護工作,把蘋果、酥梨、柿餅、黃花菜、花椒、土織布產品培育成國內外知名品牌。面向市場,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本乃至國際資本進軍農業領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對龍頭企業實行貸款貼息扶持或通過籌建產業發展基金幫助企業融資。
發展特色產業還必須致力于發展本地流通企業。專業化的生產還需專業化的流通,產前、產中、產后的服務必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進行整體思考。建立健全的市場流通體系是農戶小生產與大市場實現對接的重要途徑,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做起。
4.6.1 建設一批現代化的綜合性物流中心
盡量在公路與鐵路即“兩路”沿線因地制宜建設綜合性或專業性物流商貿中心,使渭南市的特色農產品的銷售更為便捷。
4.6.2 抓好農特產品批發與零售市場建設
各縣市可按照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建設產地專業性批發市場,在市(縣)區交通便利處建立綜合性批發市場,并鼓勵個體工商戶在市內外廣泛建立農特產品零售“窗口”。
4.6.3 農特產品網絡營銷平臺建設
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商業模式,網上購物成為流行消費方式。網絡營銷交易成本低、速度快、覆蓋面積大,各種農特產品經營者應該充分利用這種先進的營銷方式,擴大市場占有率。
4.6.4 培育第三方物流,完善物流的各種功能
發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降低作業成本、提高效率,還有利于打造專業化的物流。大多數農特產品是生鮮產品,需要建立集倉庫、裝卸搬運、加工、冷凍冷藏、保鮮、農產品信息處理等功能齊全的現代物流體系。
渭南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旅游資源尤為豐富。奇險俊秀的西岳華山,傲居五岳之首;黃河流域最大最完整的洽川濕地秀麗風景區,融“山河湖灘泉”于一體;以橋陵為代表的氣勢恢宏的渭北帝王陵墓群,一展盛唐雄風;這些均是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旅游業與特色農業能夠相互促進,旅游業的迅速發展必然導致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迅速增加,這勢必會帶動特色農產品的營銷與貿易。同時,旅游購物品的開發還促進了加工業的發展,有效提升了農特產品的附加值。為此要大力利用綜合性的旅游服務項目打造特色農產品營銷平臺;不斷創新銷售渠道,發展各個景區景點、旅行社、酒店、餐館等成為農特產品營銷渠道,有條件的地方還應形成規范的旅游紀念品購物區,還可利用這些渠道靈活地開展促銷活動。同時要重視農特產品類旅游購物品的開發設計。要把旅游購物品的開發設計作為核心能力,完善其管理模式,要把地域性、紀念性元素融入其中去設計產品,旅游購物品要易于攜帶,包裝美觀,定位于禮品的產品更要精美。
[1]李永誠.新形勢下恩施州特色農產品營銷的戰略機遇與對策[A].安徽農業科學,2011,2:1174.
[2]張松柏.慶陽市特色農產品產業化發展的新思路[A].隴東學院學刊,2009,1:85.
[3]呂沖林.發揮資源優勢 發展特色產業[A].經濟與社會發展,2009,7:57.
[4]渭南政府網[OL].http://www.weina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