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清玫
(南陽工業學校,河南 南陽 473000)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這本應是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自豪的事。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社會風氣、精神文明狀況卻令人擔憂,嚴重拖了“小康”社會的后腿。《北京青年報》曾報道:40萬平方米的天安門廣場上竟有60萬塊口香糖殘渣。據推算,清除一塊口香糖至少需花費1.1元人民幣!2012年年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唐翼明通過解讀《顏氏家訓》,結合自身經歷,在作 “當代孩子家教”的講座時,回憶自己在讀研究生的時候,已經30多歲了,但對老師非常尊重。全班雖然只有8個人,但上課時仍由班長統一喊“起立”,大家一起向老師鞠躬,然后非常認真地聽講。“現在的大學生,遲到了半節課從來不打報告,‘起立’、‘鞠躬’一樣都沒有,在路上看見老師也視若無睹,大學生在禮儀上,簡直一代不如一代!”唐翼明為此十分痛心。上述事例足以說明我國失禮、缺禮現象已到何種地步!
普禮教育就是對全體公民,尤其是對青少年進行現代禮儀教育、培訓,以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社會秩序的穩定。禮儀的重要性現在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北京申奧成功后,有人呼吁:為辦好奧運會,北京人首先應改掉不講文明的12個小毛病,提高市民的修養和公德水平,展示“新北京、新奧運”的風采。這引起了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市民的強烈共鳴。2008年奧運期間我們北京、我們國人真的展現出新的風采。近年來,許多大中專學校開設了禮儀課、禮儀專,受到熱烈歡迎。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金正昆教授的禮儀講座,更是掀起了學禮儀的熱潮。這一切實際反映了一種時代的呼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維護社會秩序的迫切需要。
法律、道德和禮儀是人生的三尊守護神。其中,唯有禮儀這尊守護神尚未請到位。禮儀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也是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禮儀、道德與法律皆為人們應當遵行的規范,有其共同性。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滲透,有時難以區分,但畢竟各有其特性和作用。
禮儀與道德的關系十分密切,甚至可以說是互相包容的。道德之中包含禮儀,如社會公德中就有“明禮”的內容;禮儀之中有道德,禮儀中的“敬、理、序、誠”等涵義也正是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兩者之間畢竟有區別。道德是理論方面的思想意識,禮儀是實踐方面的行為表現;道德是禮儀實踐的內在要求,禮儀則是道德意識的外在體現。如果說倫理道德偏重于理論性,較為抽象的話,那么禮儀禮貌則重于實踐性,較為具體,易于操作。例如“尊重他人”是道德的基本要求,體現在禮儀上就很具體,如遞交物品就得做到“安全、便利、尊重”,遞刀子時就必須“授人以柄”。
道德教育并不能完全取代禮儀教育。比如,服飾打扮不得體,就不能歸咎于道德水平問題,而是缺乏儀表禮儀知識所致。一般而言,有意傷害他人的言行屬于道德問題,而無意中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言行則往往是禮儀素養的問題。例如,誠心誠意送禮物給朋友,殊不知其卻屬于對方習俗的禁忌,令人尷尬。這顯然是由于缺乏禮儀知識造成的,而非道德問題。
禮儀體現在人們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做人的最起碼的行為中,是實實在在的精神文明。多年以來,我們大力進行道德教育,開展精神文明建設,但成效欠佳,究其原因是由于宣傳導向性的多,為人們所廣泛接受的少;抽象的號召多,具體的易操作的少;側重于從高境界告訴大家如何做一個高尚的人,但多數人卻難以做到,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而禮儀是人際交往之道,是與人們的切身利益、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行為準則。它從人類最基本的行為入手,在規范自身行為的同時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并且生動形象、易行適用,可接受性強,成效明顯。因此禮儀教育恰好可彌補道德教育之不足,并使道德教育具有堅實可靠、豐富多樣的載體。
禮儀與法律是息息相關的,二者皆為行為規范,相輔相成、并行不悖。違法的行為必是悖禮的舉動;悖禮的舉動,法律也必不贊成之。
然而,法律和禮儀畢竟有很大的不同之處,法律具有強制性,禮儀具有非強制性。雖然兩者都是為維護某種社會關系,但法制教育之目的是使人們不敢破壞業已形成的這種關系,禮儀教育則為了改善社會關系;法治偏重法律和制度,禮治則強調人的素質和教養;法治重他律,較嚴峻,禮治重自律,較溫馨。只有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建立起健全的社會控制機制。
誠然,法治是維護某種社會關系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現代文明國家的主要標志。但社會現象錯綜復雜,法律難以巨細兼顧、囊括無遺。漢代賈誼就指出:“禮者禁于將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禮能夠:“絕惡于未萌而起教于微渺,使民日近善遠罪而不自知”。人們都希望把犯罪制止在萌芽狀態,防患于未然,那就必須從一個人的啟蒙階段抓好養成教育。相對法律而言,禮儀對于兒童的養成教育更有實在意義。眾所周知,良好的行為規范應從小養成。在啟蒙階段,與其對孩子灌輸法律知識,不如對他們進行禮儀教育。法律對兒童而言顯然較難理解,特別是《刑法》所列舉的犯罪內容皆為應當嚴禁的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更不宜對模仿性很強的兒童灌輸。而便于操作、易于仿效的基本禮儀規范則完全適合兒童的啟蒙教育。對青少年和成人進行禮儀教育也有益無害,毫無副作用。因此,“普法”固然十分重要,應堅持強化;而“普禮”也不容忽視,也應下決心抓緊抓好。各級領導和學校都應重視“普禮教育”。
普禮教育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我國人民素有尊禮、尚禮、講禮的優良傳統。禮儀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極易喚起人們潛意識中的情感,具有民族性、群眾性,容易被我們中國人所自覺繼承和發揚。
管子曾有言:“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是符合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至于目前社會上存在著的“倉廩實未必知禮節”的現象,則是社會轉型期難以避免的問題,歸根結底是社會上普遍的“倉廩實”尚未達到一定程度的反映,也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體現,同時還是“知禮節”的宣傳教育工作做得不夠的結果。當我國邁進21世紀時,隨著溫飽問題的解決,小康社會的實現,“倉廩實”后就更有條件“知禮節”,也有必要通過宣傳教育使大家都能自覺地“講禮節”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禮儀小組、禮儀鮮花、禮儀電報、禮儀儲蓄、禮賓公司紛紛涌現,正是現代社會對禮儀需求的體現。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這種需求必須 將越來越旺盛。
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并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為保持其權威性,必須由公安部門、檢察院、法院、監獄以及工商、稅務、城市監察等專門機構來執法,還需要律師來解釋法律,維護當事人權益。因此普法教育必須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而禮儀的基本常識都是淺顯易傳、婦孺皆知的,如長幼有別、待客以禮的道理即使目不識丁的山區農婦也知道;受人幫助說“謝謝”,與人告別說“再見”,就是三歲小孩也懂得。因為禮儀是基于人類交往的需要,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其中相當部分內容是人類最基本、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很容易為人們所接受。
開展普禮教育,必須理論先行。應積極組織力量成立禮儀學會及其研究機構,創辦有關刊物,進行禮儀的研究與宣傳,使越來越多的人了解禮儀的性質、作用及重要性;要讓世人明白我們所要學習運用的禮儀決不能照搬古代的繁禮瑣節,而應該繼承傳統禮儀中有生命力的部分,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賦以新意使之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同時還要立足中華,面向世界。
要抓早抓緊抓好對一代新人從家庭到學校的禮儀教育。
3.2.1 啟蒙階段
對這一階段的人進行禮貌教育的基礎最好。現在的小孩以獨生子女居多,他們受到長輩的特別關愛,大人對他們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很多。他們牙牙學語時往往就是學對大人的敬稱和“謝謝,再見”之類的禮貌用語,幼兒園、小學也把“講禮貌”作為教育的主要內容。只要多提供適宜的資料,并對幼兒教育工作者進行禮儀意識強化訓練就不難實現對孩童的禮貌啟蒙教育。
3.2.2 鞏固階段
此階段進行禮儀教育很容易被忽略。在普通中學教材里,已經不見禮儀教育的獨立篇章,特別是在應試教育的慣性消失之前,禮儀教育很難在中學課堂上占一席之地。中學生在生理、心理上處在青春期和世界觀形成階段,他們生活的范圍主要在校園和家庭,社交的范圍有限;他們要接受的知識太多了,對課本外的禮儀知識似乎還無暇顧及,甚至會將孩童時代的禮貌言行看成是幼稚可笑而拒之。因此要把中學階段的禮儀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內容,還要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強化禮儀訓練,以鞏固孩童時期禮貌教育的成果,養成尚禮習慣。更要使他們意識到禮儀也是重要的基本素質,一個人良好的禮儀習慣形成也是一種資本,可以轉化為優良的性格情操(EQ)并影響自己的一生。
3.2.3 提高階段
這一階段的禮儀教育決不僅僅是“亡羊補牢”,而是不可忽視的大中專學生禮儀理性的升華教育。大中專學生已是成人并處在世界觀形成階段,他們用理性的眼光審視一切,積極為即將自立于社會做準備,他們社交面擴大了,也切身體會到人際關系及其社交技巧的重要性。因此,應把大中專學校作為普禮教育的一個重點。
對大中專學生進行普禮教育可采用三種形式:一是,面向全體學生,在德育公共課中安排一些禮儀講座,提高學生對禮儀重要性的認識,增強禮儀意識。二要,面向各專業迫切要求學習禮儀的學生以“選修課”的形式較系統地講授禮儀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以提高學生對禮儀的理性認識。再者,針對某些專業(如旅游、市場營銷、國際商務、物流、文秘等)的學生,以專業基礎必修課的形式系統地講授禮儀知識、禮儀學原理。在教學手段方面,除了課堂講授外,還可影像觀摩、實務模擬演練、身韻訓練等。
社會各行各業應結合普法教育及公民道德教育,進行有針對性的禮儀再教育;還可以結合時髦的健身、美容、家政、形象設計包裝等開展禮儀培訓。各類“家長學校”也應增加禮儀教育的內容,以期形成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普禮教育網絡。出版界應有計劃地多出版一些有關禮儀的圖書,尤其是集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通俗易懂的普及型禮儀書籍及音像資料。各宣傳媒體應加強現代禮儀的宣傳。像曾經大受歡迎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禮儀漫談”、“空中禮儀學校”;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商務禮儀講座;湖南衛視的大型公益節目“天天向上”之類的形式仍應堅持并推廣。若能天天像健身操一樣堅持下去則更好!
亦可借鑒新加坡開展“敬老周”、“睦鄰周”之類的活動,促進人際關系的改善和尚禮之風的形成。還應抓住 “創建和諧社會”、“和諧城市”、“和諧校園”等活動的契機,大張旗鼓地開展現代禮儀的宣傳、培訓,使現代禮儀觀念得以深入人心,社會風貌得以美化,禮儀之邦得以重放異彩。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人際協作的增強,作為“人際交往之道”的禮儀的重要性應成為廣泛的社會共識。所謂 “IQ決定人生20%,EQ主宰人生80%”的情商理論風靡世紀正反映了一種時代潮流。美國《時代周刊》稱:“如果不懂EQ,從現在起,我們宣布:你落伍了。”同樣的道理,不懂禮儀,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我們告誡:你將會被社會所out!
[1]禮記[M].
[2]林友華.社交禮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金正昆.涉外禮儀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靳羽西.魅力何來[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