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偉
(海南科技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26)
工學結合是國際上高等職業教育的一種主要育人模式,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將其詮釋為:“將課堂上的學習與工作中的學習結合起來,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與之相關的、為真實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獲取報酬的工作實際中,然后將工作中遇到的挑戰和增長的見識帶回課堂,幫助他們在學習中進一步分析與思考。”[1]因此,為了實現服務高職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目的,工學結合模式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教育資源,通過實踐讓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為學生提供機會將課堂中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效利用到企業的具體工作實踐中,真正達到知行統一的效果,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和實踐水平,同時能夠讓學生在企業的實踐過程中全面了解企業的發展歷程,切實體會到復雜多樣的社會問題,從而為學生順利適應就業、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當前,工學結合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體現了職業教育新的價值取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逐步構建工學結合實踐教學體系,已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工學結合模式下實踐教學的實施需要構建系統、完善的保障體系,因為,由傳統的封閉式學校教育走向開放型的社會教育,由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走向企業的崗位教學實踐形式,這種訂單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學校與企業之間必須形成完善的合作機制,這對于學生的從學校到企業再到社會的平穩過渡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通過工學結合模式開展實踐教學是新時期實踐教學改革的核心和重要路徑。基于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目標體系、內容體系、方法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等五個方面,其基本特征是:實踐教學的目標直指未來的工作崗位;實踐教學內容來自于生產實踐;實踐教學方法為工作任務驅動;實踐教學評價側重于工作態度和完成實際工作的質量;實踐教學保障由學校和企業共同承擔。[2]在整個體系中,目標體系屬于驅動層面,引領實踐教學的方向;內容體系、方法體系、評價體系屬于操作運行層面,是實踐教學的具體規范;保障體系屬于支撐層面,為實踐教學的實施提供硬件和軟件設施,是實踐教學發展、創新的支架和基礎。3個層面5個分支體系共同構成了實踐教學相對完整的體系。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靈魂,為實踐教學的實施提供工作平臺,但實際工作中落實起來則是相當不易。盡管國家已制定了相關法律法規如《職業教育法》來倡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但由于這些法律太“軟”或沒有切實可行的具體措施,導致實際操作中,往往是學校主動有余,而企業卻懈怠推諉,缺乏合作辦學的外在壓力和內在驅動力,一頭熱一頭冷的現象極其普遍。針對這種情況,建議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政策,用法律形式構筑起政府、學校、企業共同參與職業教育的局面,使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制度能真正得以落到實處。政府應充分發揮管理、協調職能,給積極參與、支持職業教育的企業提供減免稅收等多種優惠政策,以提高企業與學校合作的積極性、主動性;應大力推行職業資格準入制度,構建發展職業教育的良好社會環境,為職業教育的良性發展助推加力。作為學校,應設身處地為企業多考慮,積極尋找雙方共同的利益點,為企業提供優質勞動力資源,對企業在人才培養、員工培訓、人才引進、產品開發、市場拓展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幫助。
實踐教學的實施需要強有力的后勤物質保障和經費保障,但大多數職業學校由于近幾年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大,在校舍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過多,造成經費困難,導致學校在聘請兼任教師、實習基地建設、實訓設備購置等方面資金匱乏,難以有效實施實踐教學。因此,學校要積極設法籌措資金,努力爭取各級財政職業教育專項資金撥款和社會捐資或聯合辦學經費等,開源節流,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加強專業課教師的在職培訓和頂崗鍛煉,擴大“雙師型”教師的比例,以便把兼任教師的數量控制在適當比例,加強對其的管理和師德教育,增強其職業責任感,做到求穩、求精而不求量多;大力挖掘社會資源,和行業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爭取校際間實踐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以緩解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的資金缺口問題;搞好各種設施設備的管理和維護,合理安排使用時間,提高使用率,促使功能最大化;加強學校科研攻關力量,加速技術轉化,以研創收,以研興校。總之,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辦學資金,努力改善學校辦學條件,加強硬件設施的建設,為實踐教學提供優質工作平臺,以增強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
學校軟環境是指相對于硬件設施而言的管理制度、教學計劃、教師素質、校風教風等涉及到人文因素和較多富于彈性、靈活性的非物質因素。加強學校軟環境的建設有利于提高學校物質資源的使用率,發揮更多的效能;有利于調動各方教與學的積極性,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學校硬件設施的改善需要經濟杠桿的支撐,但軟環境的建設卻可以在學校現有辦學條件下通過科學的管理和規劃而得以迅速改觀和提高。因此,學校要立足實際,放眼未來,統籌規劃,科學管理,注意整合各方面的資源和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加強教學質量管理、運行、監控、評價和反饋的力度,大力宣傳、倡導和落實“就業導向,能力本位”的職教理念,積極構建開展實踐教學的校內外支持環境,形成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圍。
目前,國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提出了宏觀的發展意見,對于高職高專院校的教育改革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在校企合作中,各級政策應該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配合學校、企業在工學合作模式中的職能落實力度,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全面統籌協調本地區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依靠企業的實踐,社會力量的參與,學校的理論完善,全面推進區域的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發展。政府在工學結合模式中制訂實施的方案與細則,明確校企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需要承擔的責任,校方建立校企合作實施基地享受的優惠政策,這些具體內容的細則與實施的可行性,在政策層面上保障工學結合模式的實施。此外,政府還應該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例如,工學結合指導中心。“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中的企業與學校定期進行檢查、評比,重點督查高職高專院校和企業是否準確落實國家、政府的有關政策,解決機制運行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困難和問題。
[1]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陳新耘.基于工學結合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M].職業技術教育,2008(35):50-51.
[3]周旺.高等職業教育適應工學結合的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