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丹
(北京理工大學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中國 北京100081)
老一輩科學家出生在20 世紀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 他們秉承“科技救國”之志,為了國家的強盛、民族的復興奮斗一生、矢志不渝。 其中,“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以在“兩彈一星”事業中做出不朽貢獻的功勛科學家們為線索,探討他們的愛國主義特征。
在23 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19 位是在新中國成立前后從國外歸來的。 此外,還有解放后我國派往蘇聯留學的航天技術專家孫家棟,在蘇聯工作的理論物理學家周光召,他們分別于1958 年和1961 年從蘇聯回國。 他們憑借自己的才華和能力, 本可以留在外國,享受高待遇。 而且,他們也明白,中國當時的科研環境不如英、美、蘇等國。 可是,他們抵抗住了金錢、名利等的誘惑,婉拒恩師和同行們的挽留,毅然回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的祖國,為了祖國的強盛而施展抱負。
中國原子彈項目的負責人錢三強曾說:“我們當年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到歐洲留學,目的就是為了學到先進的科學技術,好回去報效祖國。 我們怎能改變自己的初衷呢? 應該回到祖國去,和其他科學家一起,使原子核這門新興科學在祖國的土地上生根、開花、結果。 我們渴望著回到離鄉十年之久的故土,決心為祖國的富強、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彭桓武在英國獲得兩個博士學位后計劃回國時有人問他為什么回國,他說:“回國不需要理由,不回國才要理由。 ”
為了響應祖國的號召,許多在自己已有的專業上卓有成就、已經取得相應的學術地位的科學家轉變專業,執行著“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的秘密工作,在“兩彈一星”研究基地隱姓埋名、默默奉獻,從此不在刊物上發表任何論文, 他們的名字消失在各種正式場合和文件中。 周光召本在蘇聯杜布納聯合核研究所從事理論研究,為了中國能夠造出自己的原子彈,他奉召回到祖國,轉入應用物理的研究。為了振興中華,屠守鍔從小立志學飛機制造,從求學清華,畢業后滿懷“科學救國”之志留美,直到回國之初的研究、任教,他的專業都是飛機。1957年,屠守鍔進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他曾這樣說過自己的選擇:“為啥改行搞導彈?國家需要??!”此外,還有彭桓武、于敏、陳能寬、孫家棟等人都做出了同樣的為國家需要轉變專業的決定。 在他們心中,自己沒有專業,祖國的需要就是自己的專業。
“兩彈一星”事業在中國是一個千百萬人的事業。在“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心目中,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皟蓮椧恍恰笔聵I是保衛國防、維護祖國安全的偉大事業,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當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劉杰向王淦昌提出讓他領導研制原子彈的要求,并對他說我們要為祖國爭這口氣時,王淦昌說出了多年積壓在他心頭的一句話:“我愿以身許國!”這句發自肺腑的話道出了23 位“兩彈一星”元勛共同的心聲。
著名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每次核試驗從方案的制定、裝置結構的設計和強度分析到系列的大型環境實驗的準備和實施,他都親自指導。 1968 年12 月4 日,郭永懷在去北京匯報工作的途中,飛機失事。后來, 人們發現他的遺體和警衛員牟方東的遺體緊緊擁抱在一起,他的那只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完整無損地夾在他倆胸前。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郭永懷想到的只是用身體來保護對國家有重要意義的氫彈試驗數據的機密文件。
鄧稼先為了研制原子彈、氫彈全力以赴,無所畏懼、勇往直前,表現出極強的使命感。他在錢三強提出參加原子彈的研制工作這一光榮任務的這天晚上,就對妻子說:“我的生命就獻給未來的工作了。 做好了這件事,我這一生就過得很有意義,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 ”鄧稼先成為中國核武器研制理論設計總負責人之后, 有15 次現場指導核試驗。在主持核試驗中,鄧稼先經常冒著核輻射的危險,親臨現場負責指揮,他曾說過:“如果為了弄清原因,必須下地獄,我是毫不猶豫的”。在20 世紀70 年代的一次核試驗中,倒計數之后,核彈未發生爆炸。 正當人們忐忑不安之時,鄧稼先不顧大家的強烈勸阻,自己去尋找碎彈。在強烈的責任心的驅使下, 他用雙手捧起了這個劇毒的危險放射物,因此他的身體遭受到極為嚴重的輻射傷害。 1986 年,鄧稼先因受核輻射患直腸癌溘然長逝。 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忠報國、崇高無私的精神將永垂史冊,閃耀在我們心中。
通過對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主義思想的探究,我們發現:愛國主義是老一輩科學家獻身國防的最大的精神動力。 對國家、對人民深沉的愛是老一輩科學家在“兩彈一星”事業中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力量源泉。 同時,我們也發現,當下在大學生群體中,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他們當中,存在著國家民族意識淡薄的現象。筆者就這一現象對當今的高校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以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核心。 一個人連自己的國家、自己的民族都不愛,那么他還能愛誰呢?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等德育的同時,必須將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第二,在日常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思想。筆者發現,在理工科的教學中,老一輩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謙遜淡泊的生活作風、心系祖國的赤子情懷無論是在教材上還是在老師的課堂講授中均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因此,教師可對學生適時實施針對性教育,向學生講授老一輩科學家的生平及其思想形成規律,引導他們見賢思齊,勇攀科學高峰,為祖國、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
第三,采用多樣性、形象化的手段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學生樹立榜樣。 榜樣示范是以他人的先進思想和模范行為教育學生的好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要用錢學森、鄧稼先等愛國主義典型人物的事跡、精神來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對學生進行榜樣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采用多種多樣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采用放映影片、觀看視頻、課堂演講等集體活動的方式。一個個在時代的風云變幻中鮮明生動的愛國主義形象,能夠打動大學生的心靈,升華他們的意志,使他們將內心的愛國主義情感轉化為以科學文化知識報效祖國的實際行動中。
[1]錢三強.重原子核三分裂與四分裂的發現[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9.
[2]郭兆甄、蘇方學.娃娃博士:中國原子彈氫彈元勛鄧稼先[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3]孫家棟故事[M].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2011.
[4]楊恩義.兩彈一星功勛彭桓武[J]. 世紀行,2002(02).
[5]王建柱.“兩彈”元勛朱光亞[J].中國監察,2008(12).
[6]胡仁宇.王淦昌.我國核武器物理實驗研究的奠基人:紀念王淦昌院士誕辰一百周年[J].國防科技工業,2007(05).
[7]歐陽雪梅.隱姓埋名 矢志不渝:記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周光召院士[J]. 湘潮,2010(04).
[8]錢江.走近共和國“兩彈一星”元勛們[J].黨史博覽,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