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婷
(常州市審計局,江蘇 常州 213000)
政府采購制度在國外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我國從1998年開始全面推行政府采購制度,2003年《政府采購法》的出臺標志著我國政府采購開始步入了規范化和法制化的軌道。由于政府采購預算管理起步較晚,尚處于探索和完善階段,要編制出一套科學合理的政府采購預算以及很好地貫徹執行,還面臨著不少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部門預算是開展政府采購工作的前提。由于這項改革起步相對較晚,預算單位對其單獨編制政府采購預算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往往沿用以往的編制觀念來編制政府采購預算。政府采購預算對采購項目內容要素的準確性、完整性、明確性要求高,編制前各單位應做充分、詳盡的調研,但大多數預算單位對此重視不夠,前期準備工作的缺失或不充分,直接影響到采購預算編制的效果。
2)采購標準不統一。中央和地方各級財政狀況的差別,使政府采購預算范圍及標準的確定較難統一。一些應列入政府采購范圍的單位未按要求編制政府采購預算,一些項目按規定應納入集中采購卻未編入采購預算。由于采購單位預算申報的不及時、不完整,使采購管理部門無法集中下達采購計劃,只能在采購單位申報時被動地組織政府采購活動,造成零星采購項目多、重復項目多,影響采購效率。部分單位不顧實際需要,隨意提高采購標準和檔次,造成人為浪費。
3)預算制度不完善。在政府采購預算制度建設與執行方面,政府采購預算的編制缺乏必要的依據,預算單位利用預算外資金和自籌資金進行的采購還有相當部分沒有納入政府采購預算。財政部門的預算審批通常是經人代會批準通過后,下達預算給主管部門。由于往往每年有很多突擊項目,一時也難以確定明細,因此下達的預算仍僅僅是盤子數,而不是可以據此執行的預算。
4)部門預算不細化。雖然目前財政部門規定了預算單位必須制訂滾動預算和部門預算,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對預算編制的質量仍然問題嚴重,諸如預算編得不得體、不全面,缺乏科學性、嚴密性、可操作性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單位沒有把決定采購具體執行依據的內容要素填寫清楚、完整,使采購單位在預算執行時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隨意性大,預算剛性大打折扣;沒有具體的需求時間,決定了采購預算時間上的無計劃性。
5)采購預算不落實。長期以來人們已經形成了分散采購管理習慣,對目前實行的政府采購程序很不適應,在政府采購預算執行過程中出現了預算歸預算、執行歸執行,政府采購預算與部門預算脫節的現象,造成如公開招標采購比例偏低、采購過程透明度不高、采購項目結構單一等問題。從而導致政府采購預算執行過程中資金來源沒有保證。
6)預算執行不嚴肅。部門編制采購預算時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爭盤子、搶資金的現象。一些單位上報預算時,對有的項目抱著“先爭指標,再定最終需求,不爭白不爭”的心態,往往是經調研后再行申請調整項目或作為“機動資金”用于應急突發項目,使得高標準配置、盲目重復購置等浪費行為的頻繁發生。政府采購執行隨意的現象普遍存在,采購預算的約束力差,采購資金不能完全按預算目標、預算額度使用,擠占、挪用采購資金及超預算采購的現象時有發生。
根據財政部“十二五”深化政府采購制度改革的目標要求,為進一步加強各行政事業單位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和審核管理工作,切實增強年度政府采購預算的約束力,從根本上扭轉采購預算與實際采購脫節的現狀,提出如下對策思路:
1)嚴格執行采購預算制度。實行“沒有編制政府采購預算,將不得實施政府采購計劃”的制度。政府采購預算與采購計劃直接銜接,但在過渡時期對于年初未編政府采購預算,卻要實施政府采購的項目,可以按照要求先追加政府采購預算后,次月才能轉入月度政府采購計劃中執行。在執行時間上與年初已編預算項目有所區別,讓每個行政事業單位意識到年初編制政府采購預算的重要性。通過幾年的逐步規范,就能嚴格執行對于年初政府采購預算缺失的項目,不得實施政府采購計劃的制度。
2)完善預算調整追加程序。各行政事業單位年初編制的政府采購預算將直接轉入月度政府采購計劃中執行,單位只可在已編年度采購預算范圍內進行適度的調整和細化。即可對采購品目、數量及單價進行調整,但各項資金來源金額不得超過年初政府采購預算金額。對于當年追加預算、省下專款中需實施政府采購的項目,必須按照要求先追加政府采購預算后,方能轉入月度政府采購計劃中實施政府采購。
3)科學審核預算編制情況。對政府采購預算進行科學、合理、高效的審核,審核的主要內容為:審核完整性,采購項目是否存在漏報,是否具體明確;審核合理合法性,采購項目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資金保證,采購“檔次”和價格是否合理;審核真實必要性,采購項目具體內容的真實性和必要性;審核關聯性,避免采購單位化整為零規避政府采購或公開招標等問題的發生。
4)明確統一配置標準范圍。應當把政府采購標準制定工作擺上重要位置,雖然采購標準的制訂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應有計劃有步驟地不斷推進,對一些便于歸集、通用性強、技術規格統一的品目制定配置的統一標準,并在不斷推進采購標準建設的基礎上加強采購預算和計劃工作,按照統一的標準實行有計劃的批量、規模采購。
5)完善采購管理信息系統。將政府采購預算、計劃、實際采購和資金支付等各個環節有效銜接,打造貫穿政府采購資金流程的主線,使得政府采購預算監管、政府采購計劃制約、支付審核等要求落到實處。在現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支撐下,加強政府采購預算編制環節、執行環節和公共性資產管理環節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實現信息互享,改變政府預算管理、政府采購管理與國有資產管理之間相互脫節的現狀,從整體上提高預算資金安排的效率與完全可行。
6)創新落實采購預算管理。設立政府采購資金專戶,各單位各部門的政府采購資金收付必須通過這一賬戶集中辦理。實行政府采購監管職能與采購職能相分離,徹底改變政府采購工作中管中有采、采中有管的局面。準確和及時地發布政府采購需求信息和定點供應商的貨物供應信息,解決政府采購中的信息不對稱和不充分問題。強化預算控制、資金使用控制和項目決策控制,嚴格按審批的預算組織實施,除特殊情況外,一律不得變更采購項目。建立項目審批制度、操作控制制度和項目會計核算制度。在政府采購計劃實施期間,加強國家審計機關的監督力度,對出現的問題按有關規定嚴肅處理。
總之,只有進一步加強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和審核管理工作,完善政府采購信息化管理系統,積極構建規范完善的政府采購基礎工作體系,才能切實增強采購預算和計劃的約束力,逐步提高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和計劃執行的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
[1]中國法制出版社編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
[2]白彥鋒.我國政府采購制度的建立與完善[J].決策探索,2006(1).
[3]王棟,楊林.政府采購預算編制管理探析[J].中國政府采購,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