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杰
(赤峰市第二醫院 兒科,內蒙古 赤峰 024000)
新生兒驚厥是新生兒期常見急癥之一,是提示腦損傷可能惡化的指標。反復驚厥可影響新生兒腦的發育,產生后遺癥。對驚厥患兒,應立即給予緊急處理,同時積極查找病因。
新生兒驚厥最常見的病因是由缺氧缺血性腦病引起,其他代謝、感染、創傷、結構異常、出血等也可引起。
1.1 中樞神經系統疾病
(1)感染性疾病,各種病原體所致的腦膜炎、腦炎和腦膿腫,如先天性感染(巨細胞病毒、弓形蟲和風疹病毒等);(2)非感染性疾病,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各種原因所致的腦損傷、核黃疸、中毒性腦病,先天性腦發育不良和先天性顱內腦畸形等。
1.2 全身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敗血癥、新生兒破傷風;(2)非感染性疾病;代謝紊亂(如低血糖、低鎂血癥、低鈉血癥、高鈉血癥、低鈣血癥),藥物過量(如氨茶堿過量、新生兒撤藥綜合癥),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如半乳糖血癥、苯丙酮綜合癥),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如半乳糖血癥、苯丙酮尿癥、高血氨癥、楓糖尿癥、甲基丙二酸尿癥、吡哆醇依賴癥、線粒體病等)。
新生兒驚厥的表現形式與嬰兒和較大兒童有很大不同,表現無規律,臨床上可將新生兒驚厥分為5種類型[1]。
2.1 輕微型 是新生兒較為常見的驚厥類型,發作時驚厥局限、細微、常表現為眼部異常動作(眼球偏斜、眼瞼反復抽動和眨眼),面囗異常動作(面肌抽動、吸吮、咀嚼、囗角抽動、伸舌和打哈欠),四肢異常動作(上肢劃船樣、游泳樣和下肢踏步樣動作),也可表現為呼吸暫停、屏氣、陣發性面色倉白、瞳孔擴大或縮小。
2.2 多灶陣攣型,為游走性的陣攣性抽動,由一個肢體移向另一個肢體,常伴有意識障礙。EEG表現為多灶性的尖波。本型多見于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
2.3 局灶陣攣型,表現為一個肌肉群陣發性節律性抽動,常見于一個肢體或一側面部,可擴大到其他部位。意識清醒或輕度障礙。多見于代謝異常(如低血鈣、低血糖)、腦局部損傷,(出血或梗塞)。局灶性陣攣多見于足月兒,一般預后較好。
2.4 強直陣攣型,是病情嚴重的征象,表示有腦損傷而不是代謝紊亂引起。表現為全身伸直和強直,常伴呼吸暫停和兩眼球上翻,神志不清。EEG主要表現為高幅慢波。常見于腦室內出血、破傷風、核黃疸。
2.5 肌陣攣型,在新生兒期很少見,表現為肢體和軀干反復屈曲性痙攣,EEG表現為爆發抑制,提示有彌漫性腦損傷,預后不良。
3.1 確定是否存在驚厥,新生兒驚厥表現很不典型,有時很難確定是否存在驚厥,應打開被包仔細觀察。必須與震顫、無意識動作相鑒別,確定是否存在驚厥。
3.2 確定驚厥的病因,應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生化檢查和EEG等,查找驚厥的病因。(1)病史:要詳細詢問家族史,母孕史、用藥史,分娩過程和窒息搶救情況。出生3d內出現的驚厥,常見病因有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吡哆醇依賴癥、代謝紊亂和宮內感染等。出生3d發生的驚厥,常見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敗血癥、破傷風和先天性遺傳代謝紊亂等。(2)體檢檢查:要仔細觀察驚厥類型、精神、神經狀況、四肢肌張力和原始反射等。(3)實驗室檢查;血常規、血電解質、血糖和血氣分析等,同時檢查腦脊液常規和培養以及肝腎功能和血氨等。(4)影像學檢查;頭顱B超和頭顱CT檢查。(5)EEG檢查,有助于驚厥診斷和分類。(6)必要時做血、尿有機酸、氨基酸分析。懷疑基因缺陷,進一步作相關基因檢測。(7)懷疑先天感染,應進行TORCH測定。
新生兒驚厥應迅整進行病因診斷,盡可能針對病因給予特異治療。
4.1 控制驚厥
(1)苯巴比妥:負荷量:足月兒20mg/kg,早產兒15 mg/kg。 肌肉注射。在此水平,一般無呼吸抑制。如果驚厥持續,再增加劑量5 mg/kg。(2)苯妥英:只能靜脈使用 20 mg/(kg.次),用生理鹽水稀釋,速度不超過 0.5 mg/(kg.min),以避免引起心律失常。 (3)安定類:新生兒一般不用安定,防止呼吸抑制,每次 0.1~0.2mg/kg,靜脈注射。 咪達唑侖也可以使用每次 0.15~0.2 mg/kg 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后, 以 1~8μg/(kg.min)維護。 (4)水合氯醛灌腸 0.5ml(kg.次)。
4.2 病因治療
(1)低血糖:新生兒驚厥時,即使有其他原因引起,也應除外或糾正低血糖,使血糖維持在5mmol/L。如果低血糖所至,靜脈注射10%葡萄糖 2ml/kg,之后以 6~8mg(kg.min)維持。 (2)低鈣:10%葡萄酸鈣 1~2ml(kg.次),加入5%葡萄糖稀釋2倍,緩慢注射。必須時6~8h后重復注射。(3)低鎂:低鎂時 25%硫酸鎂 0.2ml/kg 深部肌肉注射。(4)維生素B6;以上藥物無效時,需除外維生素B6缺乏。靜脈注射維生素B650~100mg,如驚厥停止,診斷維生素B6乏。如診斷維生素B6缺乏,長期口服維生素B610~100mg/d維持。(5)其他治療包括減輕腦水腫,維持臟器功能等。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