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山東省科技館,山東 濟南 250001)
“十二五”期間,國家著力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現代科技館體系,在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建好用好高水平綜合類科技館和專業科技館。但要有效發揮科技館服務基層的輻射作用,擴展大中城市科技館的效能,還應該高度重視和開展流動科普服務工作,以此有效彌大中城市周邊區域科普資源空間缺口,改善科普陣地相對薄弱的現狀,為公眾參與科普、了解科普、支持科普提供機遇,為廣大老百姓“零距離”接觸高科技搭建了平臺,也可以進一步提高公眾科學文化素質,培育全社會創新精神,促進全區域科教事業發展。
1.1 科技館在科普教育中的地位逐漸提高
科學技術館是以展覽教育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機構。主要通過常設和短期展覽,以參與、體驗、互動性的展品及輔助性展示手段,或舉辦其它科普教育、科技傳播和科學文化交流活動,激發科學興趣、啟迪科學觀念,對公眾進行科普教育。科技館是科學進步與社會發展的產物,致力于科學教育的普及化,服務于廣大社會公眾,拉近了人與科學的距離,使高深晦澀的理論知識技術清晰、直觀的映入了公眾的視野,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技館體系的構建,科技館在科普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高。
1.2 流動科普服務是科技館發揮效能的重要方式
然而,除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建有水平較好、管理規范的科技館外,部分城市尚沒有較成規模的市級科技館,農村、鄉鎮幾乎沒有相應的科普教育基地,科普資源分布仍然不均衡。有些縣級城市雖然建設有科技館,但大都規模很小或局限于某個專業,有的設施比較陳舊,設備損壞率較高,布局分散,不方便參觀使用。有些地區設有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年宮,也都以辦培訓班為主,缺乏科技館的功能。為此,應充分發揮大中城市科技館的輻射效應,做好流動科普服務,提升科技館的科普效能。
2.1 流動科普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我國科技場館等科普設施空間分布不均的缺陷,增加了公眾獲得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機會,受到了公眾的熱烈歡迎,產生了長遠的科普效果。縣級城市、廣大農村和貧困地區,公眾獲取科技知識、科技信息的手段和渠道相對貧乏。經常受到時間、空間、經費、適應性以及受眾接受能力等因素的制約,連續性不夠,覆蓋面不廣,針對性不強,科普手段和條件落后,難以滿足廣大公眾高漲的科普需求。流動科普服務把科技知識送到公眾身邊,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公眾獲取科技知識和信息的機會。
2.2 流動科普服務豐富了科普工作的形式,增強了科普的效果和影響力。科普工作方式、方法的創新是新形勢下科普工作的重要課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過去科普工作所依賴的科技培訓、科普報告、科技咨詢等單向式、人際傳播的科普方式,已越來越難于滿足公眾對科普的要求。流動科普服務以其鮮明的形象、功能強大的科普宣傳教育手段以及互動式的參與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公眾參與科普、走近科學的興趣和熱情,成為科普宣傳的一面面流動旗幟,豐富了傳統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
2.3 流動科普服務起到了整合科普資源、促進科普隊伍建設和科普組織可持續發展的作用。流動科普服務整合了科普經費資源,帶動了各地增加對科普的投入。各地可相應加強科普工作隊伍建設。流動科普服務可較好地解決科普投入的短期性與長效性、推動科普工作與促進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協調問題。
2.4 流動科普服務與傳統科普工作有機結合,促進了各項傳統科普工作的創新。流動科普服務通過與傳統科普工作實現有機結合,豐富了傳統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成為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方式,促進了傳統科普工作的創新。實現了各項傳統科普工作的有機整合,形成了集成效應,起到了單項科普工作難以起到的影響。
以科技館為依托,在縣域主要組織開展流動科技館巡展;在鄉鎮及邊遠地區開展科普大篷車活動、配置農村中學科技館;利用信息網絡,加大力度建設數字科技館。加強科普展教資源研發、科技館展教人員培養和科技館系列活動開發,實施科技館免費開放工程。
3.1 流動科普專家
發揮科技專家、科普志愿者和科學教師等科普隊伍的優勢,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送進校園、鄉鎮、農村。
3.2 科普大篷車
充分利用“科普車”這一流動科普平臺,發揮車載科普器材和設施的優勢,將體現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典型科技成果展覽,新技術、新成果展覽,科技知識展覽。
3.3 流動科技館
發揮科技館外科普場所資源優勢,與當地有關部門合作,建立流動科技館,將科技館展品與人員優勢和社會科普資源優勢緊密結合,開展科學教育活動。
3.4 數字科技館
值此信息化的時代,互聯網正悄然的改變著我們的日常文化生活,在網絡教育已經非常成熟的今天,借助數字科技館的平臺,將展項制作成視頻和電子課件發布到網站上,供人們瀏覽和下載;通過互聯網的橋梁,使科普教育效果得到成倍的擴展;使那些沒有條件到科技館參觀的人們同樣接受最好的科普教育,這也應納入流動科技服務的范疇。開設數字科技館,加快了知識傳播,方便民眾和科技人員查詢資料,掌握科技動態;數字科技館網絡展廳沒有開館、閉館的時間限制;不需要展廳輔導員和展品維修人員;展品可根據需要隨時撤換、更新,真正做到了常展常新。數字科技館的開設,是應用現代科技服務于科普教育的一次全新而有效的嘗試,實現了資源共享。
3.5 傳統科普展品的改進和提高
要適應流動科普服務的需要,還要考慮傳統科普展品的改進與提高,充分注意設計細節。一是提高制造工藝水平;二是深化和改進展品功能,通過技術手段的提高和表現形式的改變,能夠擴展展品的功能和增加展品與觀眾的親和力;三是改變展品表現手段,如利用現代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取代傳統的電子儀表演示系統,提高整個系統的可靠性;將電動系統改成為手動系統,增強觀眾的參與性;四是采用特殊的表現手法,有些展品可以通過一些特殊的表現手法,如特技音效、特技光效等的表現形式和手法,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如同置身于科技館中;五是小型化;六是網絡技術的充分運用。
應建立健全流動科普服務科普效果評估制度,是提高流動科普對對公眾吸引力,進而提升科普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
評估工作包括很多方面。從評估對象來看,既可以對流動科普服務整體進行評估,也可以對具體的某個展覽或展品進行評估,如在展品和展覽開發過程中,對展品、展覽進行形成性評估、總結性評估,或進行前后對比評估;還可以對不同館之間進行評估和比較。
觀眾量反映的僅僅是社會效益的一個指標,但它卻無法體現其他重要方面的評價。例如,觀眾參觀展覽后有沒有收獲;科普教育的實際效果如何;展覽教育是否滿足了公眾的需求,這些問題都關系著流動科普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功能。
就評估工作方面,從狹義上來講,它主要指的是展覽以后對觀眾所產生的教育效果評估。關注和針對的主要是展覽后的效果評估,兼顧過程評估涉及的一些問題,通過設立相關的問題、指標,加以反映。對觀眾進行調查,了解觀眾喜歡哪些展品,服務水平是否滿意;通過專家評估,可以提高展品的科學性。所有的這些信息,對改善科技館工作,提高科技館科普效果都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