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玲
(廣東財經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廣東 廣州 510320)
目前我國旅游高等院校旅游教育的發展是較快的。大多數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都開始由原來單一的旅游管理專業逐漸設有酒店管理專業或酒店管理專業方向,或者以酒店管理內容為課程體系核心內容的專業。但是在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學校的培養目標、教學與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培養出的學生的專業觀念和實踐能力不強,使學生畢業后在酒店業就業的比率一直較低。另外,盡管目前我國酒店業的人才需求量很大,但酒店業更多的是從實踐經驗和減少運營成本的角度來看待人才需求問題,酒店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很多也是要從基層崗位做起,且薪酬偏低,造成大學生就業心理缺失。因此,我國高等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培養問題,一直備受學校和酒店業界的廣泛關注。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著人才培養模式,直接影響著專業教學體系和內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首先是素質培養。而在酒店管理本科專業的高等教育中除了素質教育外,還包含學位教育和職業教育。因此,我們需要確定酒店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其中包括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素質培養目標、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層次目標和酒店管理專業人才規格與特色等內容的人才培養目標體系。這樣高等院校就可以從多角度、多維度來規劃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從而達到實用性和創新性的統一。
我們以廣東財經大學酒店管理本科專業為例,來探討一下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應以酒店業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為指導思想,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基本要求,培養具有扎實的管理、經濟、法律、酒店管理等方面的理論基礎,同時具有較強的外語溝通能力、現代信息技術的管理能力和酒店經營管理的技能,富有時代特征和創新精神,綜合素質高,能從事酒店管理及其服務企業相關的管理工作的專業管理人才。因此,高等學校的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著重在酒店管理人才的培養,但要管理必須要“內行”,理論教學的同時應加強對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尋求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強化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隨著社會發展,高星級酒店繼續在不斷增加。據羊城晚報報道:到2010年,中國已有40多家國際酒店管理集團的70多個外資品牌進入,管理著1000多家酒店。據國家旅游局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納入星級飯店統計管理系統的星級飯店共計13513家。若是再加上那些沒有評星級的酒店,酒店數量巨大。因此,我們從現有酒店業的發展狀況可以看出酒店管理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目前高等學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層次有研究生、本科、專科等幾個層次。研究生層面注重學術理論的研究和學習。國外開設酒店管理研究生教育并獲得酒店管理碩士的學校有很多,但我國國內大多是旅游管理碩士。在這里我重點分析一下我國高等院校本科層次和專科層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養現狀。
我國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在最初的旅游高等教育體系中,盡管專業名稱各異,但絕大部分高校的旅游教育課程體系都是以酒店管理作為主體的,1998年后,教育部對本科專業目錄進行調整,旅游學科在本科層次只設旅游管理專業,隸屬于一級學科工商管理之下的二級學科,這時有些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是在旅游管理專業后面注明酒店管理方向。
高校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是從2007年全國第一個酒店管理試辦專業落戶廣東財經大學(原廣東商學院)開始的。目前全國開設酒店管理本科專業的高等學校有廣東財經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天津商業大學、天津財經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商學院、湖南師范大學等學校。社會對酒店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廣東財經大學已有07級、08級和09級的酒店管理畢業生走向社會。
現在高職學校的酒店管理專業就屬于這個層次。目前,高職與大專已經并軌。高職和大專的學歷都是專科學歷,大專學校和高職學校的區別在于培養模式不同,側重點不同。而根據市場調查的結果及其酒店行業的反饋,由于高職注重專業技能的培養,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目前高職的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非常受用人單位歡迎。
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的就業觀念也在發生變化。酒店管理本科和專科層次的學生是經歷高考選拔出來的。最初很多學生也接受不了畢業后從基層做起的實際情況,而且酒店業基層員工的薪酬較低,因而造成有些學生不愿意選擇酒店管理專業。有的學生考進來了也想方設法的轉專業,畢業后就業也不選擇酒店行業。但是近年來酒店管理專業的招生情況比較樂觀。學生喜歡選擇酒店管理專業的原因是酒店鍛煉和培養了服務意識,這在當今大服務的時代使學生具備了在服務業就業的條件,拓寬了學生的就業面。而高等院校在酒店管理人才培養模式有酒店訂單式、強化證書式、中外合作培養等多種培養模式,深受酒店行業和相關服務企業的歡迎。
我國酒店管理專科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不斷探索和創新中逐漸走向成熟,而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才剛剛起步不久,處于發展初期。以廣東財經大學(原廣東商學院)為例,我校在1986年就有了與酒店管理相關的專科專業,從2005年開始在旅游管理本科專業下設置酒店管理本科方向,并進行招生。2006年申報酒店管理新專業,并于2007年3月得到國家教育部批準試辦酒店管理本科專業,成為我國第一個酒店管理本科專業。廣東財經大學從2007年開始招收第一屆酒店管理本科專業學生。因此,我們在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上不斷地進行探索和創新,主要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
高等學校要向社會輸送高素質的人才。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能夠通過開拓自身潛在素質,結合所學專業知識開拓市場、奉獻社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高等院校專業設置應市場要求也越來越細化。目前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上需要更多的“專才”。由于服務業的迅猛發展,現在高等院校的很多專業都是從事服務業所需要的。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調整進一步完善了教育目標,使得專業歸屬更加明晰了,也符合教學法則要求。
目前酒店管理本科專業還是在管理課程體系的大盤子中規劃的,課程體系包含公共課(包括必修和限選)、學科基礎課、專業課(包括必修和限選)、專業拓展課、綜合運用課模塊。每一模塊都有最低畢業學分要求。酒店管理本科專業的大一、大二學生主要修讀平臺基礎課程,為以后的進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礎。而大部分專業課程的學習基本安排在大三才開始的。在以往傳統的教學計劃安排中,專業實習大多是利用廣交會的時間在大三安排兩次專業實習,但是課程安排卻使學生還沒有學完專業課程就出去實習了。學生一方面不了解專業知識,給實習酒店留下的印象不好。另一方面實習時間短暫,難以保證實習的效果。因此,在酒店管理新專業建設中,我們率先打破以往的實習安排,將實習時間調整為一個學期(半年),而且專業實習安排在大四的第一學期。這種全部由學校統一安排專業實習、實習時間長達一個學期的,在我校是第一個這樣安排實習的一個專業。在課程體系中我們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們在新生專業教育時鼓勵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多一些參與社會實踐,積累實踐經驗,逐步學會將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酒店屬于服務行業,而服務行業非常重視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應反映酒店業對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是教學計劃的核心內容,因此,我們在課程設置安排上要考慮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明確酒店服務理念,在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了服務管理、酒店管理概論、餐飲管理、前臺與客房管理、酒店經營戰略、酒店英語等課程作為專業必修課。社交禮儀、酒店物業管理、酒店規劃與設計、康樂管理、食品營養與衛生控制、中外飲食文化、危機管理等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從而增強學生服務意識,分層次引導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為進一步深造和適應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
酒店管理本科專業必須要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精心構建了包括課程實習、酒店管理信息系統模擬實踐教學、社會調查、專業實習以及畢業實習等環節在內的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實踐教學主要是通過實訓基地的建設,加強與酒店的合作與交流。通過學校與酒店的合作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酒店的人才需求情況,另一方面也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的平臺。從課程實踐學習到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每一屆酒店管理專業的學生都在酒店實習基地開展實習,這些實習基地很好地滿足了酒店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要求。此外,還組織學生參加英語證書和酒店準職業經理人證書的考試,并且在學校和酒店共同培養下,聯合構建“雙軌制”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出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
在酒店管理專業的建設中要加強國際交流和合作,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酒店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要求,人才培養可以采用“3+1”的模式方法來按需培養,即三年國內(校內)學習,一年國外學習或酒店業實習,從而使人才培養教育模式達到寬泛性與針對性的有機統一,不斷完善酒店管理人才培養計劃,滿足酒店行業的人才需求。另外,還可以借鑒美國康奈爾大學酒店管理學院、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游業管理學院等學校在課程設置、教材、實踐操作等方面的教學經驗,加快提升學科建設水平。
在我國酒店業蓬勃發展的今天,為了培養適合現代酒店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各個高校要不斷探索既能滿足高校學位教育培養目標,又能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的要求,并且能夠滿足酒店業的市場需求,最終形成學校、酒店和學生三位一體的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因此,改革和創新高等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迫在眉睫。我們應該不斷創新與開拓,在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上既注重酒店管理理論的學習,又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高等院校的酒店管理專業教育方面形成一定的特色與規模,以滿足酒店業對人才的需求,最終建立起中國的“洛桑”或“康奈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1]鄒益民.飯店人才需求與院校的教育[N].中國旅游報,2002.
[2]何建民.飯店人才培養的熱點問題與解決方案[J].飯店現代化,2005(03):25-29.
[3]李力.中國的酒店管理教育與后奧運時代國際酒店管理人才的開發與管理[J].全球酒店,2008(8):31.
[4]李亞萍,金佩華.我國高校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理論研究綜述[J].江蘇高教,2003(5):103-105.
[5]劉艷華.透視旅游專業大學生供需錯位現象:兼論飯店管理專業本科教學模式改革[J].旅游學刊:旅游人才與教育教學特刊,2004:121-125.
[6]盧愛華,周利豐.論我國旅游管理專業本科生與飯店行業之契合[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60-67.
[7]黃繼元.高職院校旅游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方向探討[J].旅游學刊:旅游人才與教育教學特刊,2003:99-102.
[8]肖靜.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實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14):165.
[9]李力,沈雅雯.我國旅游高等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解析[J].旅游論壇,2011(2):120-126.
[10]李力,楊瑩,韓晶晶.高校旅游管理專業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經濟管理,2010(1):181-185.
[11]夏學英.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91-93.
[12]李麗,朱巧芳.酒店管理專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3):24-26.
[13]姜海濤,王耀,李鵬.實施“雙證書”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7:201-203.
[14]吳巧紅.從供需錯位看旅游院校人才培養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旅游學刊:旅游人才與教育教學特刊,2004:22-25.
[15]龔怡祖.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
[16]2011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OL].http://www.cnta.gov.cn/html/2012-10/2012-10-25-9-0-71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