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洋
(南通職業大學,江蘇 南通226001)
服裝結構設計是服裝專業的主要課程之一,是將款式設計的平面造型通過具體裁片組合成立體造型,從而進一步完善設計的合理性及美觀性的一門學科,同時也為服裝材料的選取、成衣制作工藝等提供了參考資料,這門課程在服裝專業體系當中起著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從專業體系而言,服裝結構設計的教學效果不僅會影響后續課程的學習,而且會影響到本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分析研究如何提高教學效果,實現課程目標,對提高學生的專業素質和職業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多數服裝專業的學生都將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領域定為服裝設計,認為服裝結構設計與之關系不大,作為一般專業知識了解就好。加之人體工學、結構原理及制版方法比較復雜,還有繁瑣的數據運算,這些比較枯燥的理論知識也是讓學生對本課程缺乏興趣的因素。學習興趣的缺失使學生的學習熱情不斷減少, 課堂學習效率不斷降低,最后形成一種現象,看上去啥都見過、啥都懂點,但是真正動手去做則寸步難行。
服裝的發展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縮影, 是與時代的發展并行的。在政治經濟迅速發展的今天,服裝流行趨勢日新月異、服裝生產技術也在不斷的更新,而教材依舊幾年一貫,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更談不上創新思維的培養。 結果導致了學生所學與服裝發展現狀相脫節,從而不能成為企業所需要的專業人才,也就是說無法達到本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以理論為主,以實踐為輔,在講授過程中,通常教師按典型款型進行裁片結構圖演示, 學生模仿練習繪制出樣板。對于人體與結構線之間的關系以及確立這種關系的原因,如何根據不同款型去改變這種關系,學生都似懂非懂。 課后的作業練習也都是在典型款型的基礎上稍作變化,看上去學生作業合格率較高,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當中,缺乏一種創新意識、應變能力的培養,款式變化稍多,學生就會無從下手、素手無策。 同時,因為結構課程與工藝課程的分開講授,學生在學習結構設計課程時幾乎不做服裝成品,最多在人臺上做一些結構理解, 學生對結構的理解大都處于平面結構狀態,至于最后成品的立體狀態如何,能否達到設計的效果,大多數學生都無法預測。
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斷完善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是我們必須長期去思考、研究的,只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適合服裝結構設計學科特點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在給新生進校專業介紹時,就要講解設計、結構與工藝是服裝設計專業不可分割的三個組成部分,處于中心環節的結構起到重要的橋梁作用,以此引起學生重視。 在組織學生參觀服裝企業時,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講解生產過程,講解每一個環節的作用,讓學生了解到專業特色、學科特點,正確對待各專業課程的學習。
在教學中,適當加入實物展示,增強直觀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解領型結構變化時,可以選擇不同領型的幾款上裝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不同造型、不同風格的時裝帶來的不同感受,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如此老師在講解結構原理、結構變化時,學生會聚精會神的聽講,積極主動的去分析研究從立體到平面的方式、方法,有效的提高了課堂效率。理論是實踐的基礎,清晰、透徹的理論知識是實踐順利進行的保障。當學生自己動手完成結構設計圖,與成品一步步接近時,成就感油然而生,他們的學習熱情會不斷高漲,學習興趣會越來越濃厚,從而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除了利用實物,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讓學生在“圖、文、聲、像”中感受到時裝的魅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一些枯燥的原理、復雜的結構,通過立體—平面—立體的展示,更為清楚明了的在短時間之內講解透徹。
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 只有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始終保持這樣的學習熱情,才能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在學生就業過程中,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情形,面試時用人單位要求根據款式圖繪制出結構圖時,會覺得不知道如何開始,腦子里混亂一片。仔細探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覺得最主要的是教學內容更新慢,學生應變能力較差。
一般教材在理論知識的安排上比較詳實,比較系統,在實例選取時,都是各種類基本款及變化款,幾乎幾年無更新,當然這些是基礎很重要,但教學內容的一層不變也影響了學生的專業視野。因此,老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不僅要注重基礎,也要關注服裝流行趨勢及市場發展,選取企業相關項目,不僅可以鞏固基礎知識,更為學生以后走向企業打下基礎。在項目化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了解當前服裝市場走向,與之相適應的一些結構處理方式,掌握與之相關的一些新的原理、新的技術。
江澤民曾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在教育中,尤其服裝這樣一個時尚前沿的行業,更需要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創新意識。 在教學中,不能一味的讓學生模仿練習,要教會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采用啟發、引導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主學習,不僅能應對變化,還能自己創造出更時尚的造型,設計出更合理的結構。
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必須遵循技能形成的基本規律:反復練習,熟能生巧。例如:講解男襯衫結構設計,在講解完結構組成、結構原理,以及基本款式結構設計方法。 老師可以收集當前男襯衫若干款,據已有知識,指導學生分析結構變化,處理方法,不僅可以使學生熟練掌握結構分析基本方法,而且深化了教學內容,開拓了視野。
大多數院校的服裝教學都是按服裝形成過程分成若干個獨立的課程,如服裝款式設計、服裝結構設計、服裝制作工藝、服裝營銷等等,各任課教師也都是按照本學科教學內容進行授課。 各學科開設學期也不一致,這就造成了學科之間的脫節,從而影響了最終的教學效果。
服裝專業中三個組成部分:設計、結構、工藝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在結構設計教學中要盡可能加強各學科之間的交叉教學,實現專業課程的統一性。 例如在講解半身裙結構設計時,在學生了解了結構原理及結構設計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可以讓學生結合服裝設計相關知識,結合流行趨勢設計幾款半身裙,進而對這些款型進行結構分析、繪制結構草圖,為了驗證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可以挑選一款制作成品,通過成品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結構設計是否合理,是否能夠達到最初的設計要求,然后進行修改再設計,完善作品。實踐證明,合理進行各學科交叉教學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采用傳統講授與情境模擬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是一種教育教學的創新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題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 結構設計教學中,講解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引入適量的情景模擬,可以將原本枯燥的理論知識鮮活起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同時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服裝結構設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最終目的就是制作出符合設計要求、工藝要求的板型。 因此,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在實踐過程中,因學生基礎差異,水平參差不齊,在實踐時遇到的問題也各不相同,老師在巡回指導中受時間限制,有的問題來不及解答。如在實踐中采用分組教學,讓學生集合集體的智慧進行操作練習,互相討論、互相幫助,不僅可以學到更多的技能,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溝通、協調的能力。分組時要注意學生層次均勻,一般4—6 人為宜,選取一名學生為組長。在練習中,由組長組織討論、分析問題,練習結束,每組進行總結,然后各組之間進行評比,互相學習。 當然,老師不能把問題都留學生自己解決,要給予學生適時適當的幫助和指導。 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大大提高了教學效果,而且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在實踐中,不僅要重視校內實踐,也要重視校外實習,讓學生走進企業,接觸最新的打版技術,學習老師傅的打版經驗,熟悉企業生產制版流程,讓學生切身感受到企業的氛圍,從而減小校企差距;要帶領學生走進市場,了解當前服裝流行走向、服裝行業發展方向,為學生今后走進企業、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服裝結構設計課程是一門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的課程,是服裝專業的核心課程。 作為一名服裝專業教育者,有責任根據課程現狀及特點,分析研究適合本課程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不斷完善本課程教學,在服裝行業迅猛發展的今天,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好的復合型服裝專業人才。
[1]朱曄,李亞娟.《服裝結構設計》教學優化策略及實施[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0(04).
[2]王淑靜.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方式的研究與實踐[J].廣西紡織科技,2010(03).
[3]鄭小飛,丁林.服裝結構設計教學探討[J].科技信息,20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