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攀 趙立增
(濰坊工程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2500)
2009年,隨著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的召開,低碳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各個國家的重視。文化產業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低碳化發展就成為必行之路。縣域文化作為文化的基礎單元,采取低碳化的發展策略尤為重要。本文以臨朐縣為例,在對文化產業的低碳性發展進行分析的前提下,進一步探討縣域文化低碳化發展的對策。
在后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經濟“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轉型步伐不斷加快,藍色經濟區文化產業低碳化發展趨勢日漸明顯。各省市自治區分別提出文化產業的發展目標,其中,山東省提出,到2015年,藍色經濟區區域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6%以上,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但縣域文化產業發展中不同程度存在集約化程度不高、資源浪費與同質化競爭等“高碳”問題,制約著“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戰略目標的實現。臨朐縣作為地處藍色經濟區的文化資源大縣,文化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同樣明顯,亟待發揮后發優勢,在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同時,解決諸多與低碳發展相悖的現象和問題,走文化產業低碳式可持續發展之路。
臨朐別稱駢邑,處于山東半島中部,歷史悠久,風光秀麗,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自西漢設縣以來,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全國首批被列入“全國文化模范縣”,素有“奇石之鄉”、“小戲之鄉”、“書畫之鄉”之稱。
從自然資源來看,臨朐境內山水眾多。其中,沂山居于眾山之首,又名東泰山,山體縱橫蜿蜒,氣勢豪縱磅礴,內有幽谷,鐘靈毓秀,燦古灼今。其獨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古松平、黑風口、白石瀑布、神龍大峽谷等著名景觀。與石門坊、老龍灣、海浮山、五井嵩山、山旺國家地質公園等合稱“臨朐八大景”。
人文景觀有碧霞祠、東鎮廟碑林、元成大德御碑等。碧霞祠位于沂山歪頭崮南,是臨朐內最早的“天仙圣母碧霞元君祠”。該祠始建于北宋景祐年間,元、明兩朝都有修葺。其外形構造優美,建筑零零有致,又處在高峰絕壁之巔,大有仙家的幽深意境。
臨朐淵源的歷史早就了眾多的文化遺產,很多是國家級、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例如古齊長城、北魏石佛、摩崖造像等。其中的北魏石佛迄今已有1590余年。數量種類繁多,僅獨立成佛者就達到200余軀。種類齊全,菩薩、佛、明王等各種均備。形態各異,盤蹲坐立、跪臥行飛,各種姿勢均有。神情不一,喜、怒、愛、憎、憂、懼、欲七情俱全。構思巧妙,造像優美,比例自然勻稱,形象逼真。為研究我國南北朝、隋唐五代時期的政治經濟情況,佛教興衰、雕刻藝術、書法繪畫等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歷史資料。
改革開放以來,臨朐縣不僅依靠已有的自然風光及歷史文化發展本縣文化產業,同時,利用多種技術手段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在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藝術、體育衛生等方面發揮傳統文化優勢,加大文化建設力度。每年縣財政設立文化事業發展基金200萬元,專項用于開展文博會、文展會、奇石書畫展、農民藝術節等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產業本身具有資源消耗較低。環境污染較小的特征,是比較典型的綠色經濟、低碳產業。而且文化產業不僅自身不消耗或消耗較少的自然資源,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和生活方式。從而促進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文化產業的發展主要依靠人們的智力投入所創造的精神成果,而不以消耗物質形態的自愿為主,所以說文化消費是一種可持續消費。文化產業是低碳經濟的天然載體。但是,文化產業也有低碳和高碳之分,也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等問題,“節能減排”不僅僅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問題,也是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問題。文化產業的涉及面很廣,其間,有大也有小,有實也有虛。
臨朐縣作為地處藍色經濟區的文化資源大縣,將推動文化發展作為加快城鄉統籌的關鍵環節,加大投入,管建并舉,利用財政資金,實現了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文化產業發展中還存在著以下一些資源浪費與環境污染問題。
2009-2012年,臨朐縣投入文化產業資金90多億元 ,用于保護山旺國家地質公園和補充保障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載體免費開放后的運轉、更新和提升;實施送戲下鄉、電影進村、電視入戶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惠民工程,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同時也造成了電能、運輸動力、化工產品的大量消耗。例如,臨朐電視臺、電影院、劇院所用照明設備仍大部分為普通日光燈照明,年耗電量驚人。如果改用節能省電的LED照明,將大大提高文化產業發展中的資源利用率,進一步改善環境。
目前,臨朐縣文化產業中的低碳項目主要集中在旅游、書畫與奇石。但其發展手段還相對落后,阻礙了低碳化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例如,臨朐縣奇石市場是江北最大的奇石批發零售交易場所。占地2.7萬m2;投資750萬元;現有營業樓面積1.1萬m2;鋼架玻璃瓦大棚1萬m2,配套設施齊全。現有石館138個,棚內固定攤位576個,同時能安排680個露天地攤。全縣從事奇石、怪石開采、加工、運輸、銷售的專業戶已達6400戶,從業人員2.2萬人,市場年交易額2.2億元。但多為個體經營,集約化程度很低,沒有形成現代的文化企業集團,從而限制了奇石這一項文化產業的長遠發展。
許多文化資源尤其是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自然景觀資源等都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稀缺性,它們往往是不可再生或很難再生的,這些文化資源應該永續利用、代代共享,決不能走“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的路子。但在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保護不足、利用過度的傾向,這是影響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硬傷。政府在有關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和政策中,比較多地關注如何增加財政投入,提高文化產業增加值,卻很少關注文化產業發展如何減少對文化資源的消耗,提高文化資源再生和利用效率,創新資源使用文化。因此,完善文化產業發展中的低碳體制,是文化產業低碳化發展的必要保障。
[1]封泉明,林世芳.低碳文化與低碳經濟發展[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2]趙琦.縣域文化產業發展思路與對策[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
[3]史德明.發展低碳經濟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J].冶金企業文化,2010,3.
[4]鄧顯超.低碳經濟視域中的文化產業發展[J].長白學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