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炎宏
(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農業技術服務中心,廣東 汕頭 515000)
稻縱卷葉螟對水稻是為害水稻生產的一種重要遷飛性害蟲。近年來,在潮汕地區發生呈上升趨勢。生產和南繁育種構成了威脅。目前,化學防治仍然是防治稻縱卷葉螟最直接、有效和普遍采用的防治手段,如1.8%阿維菌素乳油、40%毒死蜱乳油、20%三唑磷乳油和40%辛硫磷乳油等在稻縱卷葉螟的防治上應用時間較長,能有效控制該蟲害的發生,為進一步了解這4種使用較為廣泛的殺蟲劑目前對稻縱卷葉螟的確切防效,筆者通過田間藥效試驗對比了4種藥劑防治稻縱卷葉螟的效果,以期達到科學有效地防治水稻稻縱卷葉螟的目的。
1.8%阿維菌素乳油,40%毒死蜱乳油,20%三唑磷乳油,40%辛硫磷乳油。供試水稻品種為特優-128。
試驗地設5個處理區,分別為:①1.8%阿維菌素乳油450 g/hm2,有效成份 8 g/hm2;②40%毒死蜱乳油 1800 g/hm2,有效成份 720 g/hm2;③20%三唑磷乳油1800 g/hm2,有效成份360 g/hm2;④40%辛硫磷乳油 1500 g/hm2,有效成份600 g/hm2;⑤清水對照。每個處理4次重復,小區面積30 m左右,共20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株行距20 cm×20 cm。各試驗小區作物品種、植期、長勢、肥水管理等條件基本一致。
于第六代稻縱卷葉螟 2、3齡幼蟲高峰期施藥,此時水稻處于分蘗后期,噴藥時間為16:00。使用手動背負式噴霧器兌水均勻噴霧,扇形噴頭,直徑 0.7 mm,藥液用量 750 L/hm2,整個試驗施藥 1次。施藥15天后調查效果,每小區 5點取樣,每點調查 5叢,每小區共調查 25叢水稻,統計卷葉率和卷葉內有蟲率,同時調查試驗藥劑對作物有無藥害。采用DPS3.01數據處理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根據處理DPS3.01數據處理軟件處理結果顯示,①和②處理對水稻稻縱卷葉螟具有良好的防效,其防效分別為 85.58%和 86.80%,處理間差異不顯著,卷葉內有蟲率均為 0;處理④的防效為 79.60%,較處理①和處理②分別低5.98%、7.20%,防效差異性顯著,卷葉內有蟲率為4.35%;處理③的防效最低,為 72.45%,較其他處理差異性顯著,卷葉內有蟲率最高,達5.36%。另外經實地觀察發現,各藥劑處理水稻植株高度均勻,長勢良好,與對照相比均未見藥害癥狀,表明各藥劑對水稻生長未造成明顯影響,使用安全。
目前在水稻害蟲防治中,藥劑防治仍是主要手段之一 。但是長期單純依靠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防治水稻害蟲,必然導致害蟲再猖獗、害蟲產生抗藥性和農藥殘留日益嚴重。研究表明,稻鴨共育對田間稻縱卷葉螟有一定的控制能力,而對田間稻飛虱有著持續高效的控制能力。因此,需要結合生物防治的手段,充分保護和利用天敵的自然控制作用,是實現水稻害蟲科學有效的綜合治理和可持續控制的主要途徑。
[1]劉宇,王建強,馮曉東,等.2007年全國稻縱卷葉螟發生實況分析與2008年發生趨勢預測[J].中國植保導刊,2008,28(7):33-35.
[2]趙敏,張國忠,吳傳偉,等.防治稻縱卷葉螟試驗藥劑對稻飛虱兼治效果研究[J].浙江農業科學,2009(1):155-157.
[3]葉正和,胡飛,高同春,等.阿維菌素·丙溴磷復配劑防治稻縱卷葉螟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5):13793-13794.
[4]廖世紀,曾濤,韋橋現.20種殺蟲劑對稻縱卷葉螟高齡幼蟲的效果[J].中國農學通報,2005,21(12):327-329.
[5]朱文達,郭嗣斌,涂愛萍,等.48%毒死蜱乳油對水稻稻縱卷葉螟的防治效果[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8,27(1):56-58.
[6]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生測室.農藥田間藥效試驗準則(一)[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0:51-55.
[7]吳曉峰,張立洋,邱晨,等.不同殺蟲劑對水稻田主要害蟲及天敵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6):7527-7528.
[8]楊治平,劉小燕,黃璜,等.稻田養鴨對稻鴨復合系統中病、蟲、草害及蜘蛛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4,24(12):2756-2760.
[9]謝樂強,陳仕貴,黃璜,等.稻鴨復合系統的生態經濟效益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05(4):93-95.
[10]朱鳳姑,豐慶生,諸葛梓.稻鴨生態結構對稻田有害生物群落的控制作用[J].浙江農業學報,2004,16(1):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