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敏
簡陽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四川 簡陽 641400
為探討剖宮產切口瘢痕處妊娠的早期診斷、臨床治療和治療效果,回顧該院收治的13例剖宮產術后切口瘢痕處妊娠患者的病例資料,現將有關內容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5月—2011年1月間收治的13例剖宮產術后患者為本次研究的對象。年齡25~38歲,平均年齡(31.5±5.2)歲;停經天數35~114 d,平均(59.3±12.5)d;剖宮產次數1~2次,平均(1.2±0.6)次;剖宮產距本次妊娠間隔1~6年,均采用子宮下段橫切口。
13例患者均有停經史,10例患者有少量的陰道流血,出血量少于月經。5例患者在外院行人工流產術發生大出血而轉入該院,2例行藥流未見絨毛排出而出血較多而入我院就診,6例無特殊癥狀。婦科檢查發現宮頸口基本閉合,宮頸陰道部未見膨大、異常,7例子宮增大不明顯,6例子宮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子宮下段膨大明顯。子宮壓痛不明顯,雙附件未見陽性體征。入院時行B超檢查,13例患者均提示有子宮增大,子宮內膜增厚,宮腔內未見孕囊,子宮下段形態及回聲異常,提示子宮切口處瘢孕囊樣結構9例,其中5例未見胚芽,余下4例可見到胚芽及胎心搏動;提示子宮下段切口出混合性包塊4例。13例患者的尿HCG均呈陽性,血HCG253.5~28865.3mIU/mL,均高于正常。
12例患者以介入+介入術后5~7 d清宮術治療,其中兩例患者未行術后清宮導致出血嚴重行子宮全切術;1例患者自發大出血,B超引導下清宮術后再次介入+清宮術。介入是在超聲下選擇向兩側子宮動脈注入甲氨蝶呤80~100mg,再用明膠海綿顆粒栓塞,術后給予米非司酮 50mg bid 連續3 d。余下8例患者在行實驗室檢查,血常規、凝血功能、肝腎功能無特殊后,給予甲氨蝶呤單次肌注,50mg/m2,同時口服米非司酮50mg,2次/d,連續3 d。有必要時,1周后再重復使用甲氨蝶呤,總量不超過150~200mg。
8例經甲氨蝶呤及米非司酮聯合治療的患者,血HCG明顯下降,當降低到接近正常時,在B超引導下行清宮術,術后病理檢查證實妊娠。2例行子宮動脈介入治療及栓塞術患者,術后7 d在建立靜脈通道及備血的條件下行清宮術,術后病理檢查證實妊娠。13例患者均治療成功,除1例患者子宮全切除,其余患者均保留生育能力。兩例未行介入術后清宮,妊娠組織脫落時大出血,最終致這個切除。
剖宮產后瘢痕處妊娠的確切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無定論。當受精卵運行過快,未能在宮腔內種植時,繼續下行至子宮下段剖宮產切口瘢痕處,滋養葉細胞穿過子宮內膜缺損處或子宮內膜間的微小裂隙,種植于子宮肌層與瘢痕修復的纖維組織間,隨著胚胎的生長,絨毛與子宮肌層相互交錯,當絨毛侵透子宮肌壁,可引起致命性的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另有學者認為受精卵種植于子宮切口瘢痕處,可能與切口處的炎癥介質釋放的趨化因子有關,受精卵在此作用下,穿過子宮腔運行至切口瘢痕處,并最終種植于此。
剖宮產后瘢痕處妊娠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患者由于有停經史、子宮增大、血尿HCG升高等正常的早孕表現。當患者有剖宮產史時,需聯想到子宮切口瘢痕處妊娠的可能,B超對本病常作為診斷和治療后追蹤療效的首選方法。孕囊向宮腔內生長時,B超表現為子宮下段近剖宮產切口瘢痕處的不均質回聲或孕囊,容易誤診為宮內妊娠。當孕囊向腹腔內生長時,B超表現為子宮下段近剖宮產切口肌層見孕囊或不均質的回聲,如孕囊與膀胱間缺乏肌層或肌層缺陷,宮腔及宮頸管內未見孕囊,孕囊位于子宮峽部的前壁,可作為剖宮產后瘢痕處妊娠的B超診斷標準[3]。當B超不能確診時,可行MRI檢查,可以清楚的分辨到剖宮產后瘢痕處妊娠的特異性的影像。
剖宮產后瘢痕處妊娠的治療方式根據患者的病情,如孕囊侵入的深度,病灶的大小,患者的生育要求等因素來選擇個體化的治療。目前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全身或局部的藥物治療、子宮動脈栓塞術、剖腹探查術等。患者一經確診,就應嚴格臥床休息,避免下床活動。當孕囊向宮腔內生長,切口處的肌層>1cm,患者的身體狀況良好,無大出血等情況時,可進行保守治療。應用甲氨蝶呤和米非司酮等藥物,抑制胚胎的生長、殺滅胚胎,治療中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記錄有無陰道出血,血HCG的下降程度,復查B超的變化,以評價治療效果。本組資料中8例患者經過聯合藥物保守治療后,血HCG明顯下降,B超顯示包塊周圍無血流,胚胎組織死亡,當血HCG降低到接近正常水平時,在B超引導下行清宮術,使孕囊排出,患者出血少,術后恢復效果理想,不影響生育功能。另例患者由于患者的病情需要,包括病灶較大,孕囊種植處肌壁的厚度較薄,陰道流血較多,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為前提,選擇行動脈栓塞術及剖腹探查,術后檢測血HCG的變化情況,復查B超進行綜合的評價,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對有剖宮產史的孕婦,常規實行超聲檢查,確定孕囊著床的位置,排除剖宮產后瘢痕處孕囊的種植,使本病患者能夠得到早期診斷和治療,盡量減少手術的幾率。
[1]王 曉宇,李海鳴.剖宮產術后瘢痕妊娠的超聲表現[J].影像與介入,2009,16(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