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瑞 余新平
信豐縣小河鎮衛生院,江西贛州 341600
本次分析活動的對象是從該醫院選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份期間,在該院就診治療的膽結石患者的原始治療病例為分析的依據,共計42例。利用回顧分析法對患者的治療臨床護理效果進行分析。這42例膽結石患者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28例;患者的年齡36~67歲,平均年齡為47歲;患者體重為52~86 kg,平均體重為68 kg。
通過對這42例膽結石患者入院后進行門診的觀察與分析,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癥狀有以下幾個方面:32例患者具有膽絞痛癥狀,主要為持續性右上腹痛,有時呈陣發性加劇,疼痛會使部分患者輾轉反側、大汗淋漓、虛脫休克等現象;11例患者疼痛向右側肩背部放射,14例患者伴有惡心、嘔吐,22例患者具有發熱癥狀(體溫37.6℃以上)。據觀察有部分患者疼痛可在2~4 h候后自行緩解。
根據門診臨床表現,要求42例膽結石患者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身體檢查,主要檢查的內容包括:B超、CT、X線膽道造影、選擇性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MRI,膽道子母鏡、膽道鏡等檢測。在B超和CT檢測中,采用美國通用公司生產的lightspeed16螺旋CT機進行掃描。在CT掃描前需要患者口服純度2%泛影葡胺500 mL,用于充盈胃腸道。掃描的方法主要從患者的隔下方開始,對肝臟、膽囊以及胰腺及膽總管下段進行全方位掃描。(通過檢測得出以下結果:固醇性結石25例,色素性結石17例),從結石大小看,最大結石患者結石為7.4 cm,患者最小結石0.35 cm×0.25 cm,厚度一般為0.4~4 cm常見。42例膽結石患者中,單個結石患者26例,多個結石16例[1]。
根據患者的病癥情況和檢查的結果,將42例膽結石患者按照病情的嚴重程度隨機分為兩個組別,采用不同的治療和護理方法進行診治。其中治療組患者共有患者22例,在治療中采用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以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聯合治療的方式進行,首先進行ERCP檢測,確定患者膽管內結石具體大小情況,以及數量多少,測定結石的厚度和軟硬度。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麻,將患者頭部放高足部放低,體位向左略傾斜,使用常規的三孔法進行治療,采用PSD高頻設備,沿著導絲置換切開,長約1 cm的刀口,之后立刻插入氣腹針,連接氣腹機并沿此戳殼將腹腔鏡放入患者體內在膽囊中進行觀察,取管切開,通過膽道鏡進行取石操作,膽總管一期縫合,同時利用引流術再對患者膽囊進行切除。另選擇20例膽結石患者組成對照組,在治療中采用傳統的手術開腹切除方法進行治療。
在治療過程中我們根據統計產品與服務解決方案系統軟件:SPSS 10.0,對各種數據進行統計計量工作,P< 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資料的檢測方式為t檢驗。
通過對42例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進行手術治療,對其術中狀況以及術后恢復情況進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結果:治療組患者22例,術中使用的時間為(35.42±12.58)min,出血量為(42.34±21.33)mL,治愈時間為5~7 d出院痊愈,其中1例患者出現膽道損傷,1例患者出現輕微胰腺炎,并發癥率為9%;對照組患者20例,術中使用的時間為(85.56±15.52)min,出血量為(86.45±32.14)mL,治愈時間為14~22 d出院痊愈,其中1例患者出現膽道損傷,2例患者出現腹腔膿腫,并發癥率為15%;兩組并發癥情況對比(P> 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與術中出血量都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
膽結石在外科臨床治療中是一種十分常見的疾病,它是由于患者的膽囊內部出現結石引發炎癥。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表明膽結石病癥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增高的,且女性發病率要明顯高于男性。膽結石病癥的發病原因非常復雜,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有些因素是可以控制的,而有些因素是無法控制的。隨著醫療事業的發展,在膽結石手術治療中,已經引進了更高的技術,例如,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術(ERCP)、內鏡下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切開術(EST)以及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聯合治療的方式進行,與傳統開腹手術切除方法相比具有術后并發癥幾率少,術中出血少,創傷小,術后痛苦小,恢復快,充分的體現了微創手術的優勢,通過上述實驗也證明這一結果,因此,希望能夠在今后的膽結石治療中能夠得到廣泛的應用。
[1] 秦明放,魯煥章.內鏡和腹腔鏡聯合治療復雜性膽石癥患者[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5):290-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