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春賢甘肅省武威市中醫醫院,甘肅武威 733000
腸梗阻是指腸內容物不能正常運行,順利通過腸道時的一種病癥,是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中醫認為:燥熱內結,氣滯不行,氣虛傳送無力,血虛腸道干澀,陰寒凝結等,皆可使大腸傳導功能失常而導致腸梗阻,是臨床患者比較常見的癥狀,尤其是外科急腹癥的患者,并總結出中藥貼敷療法是臨床療效較好的治療方法,而且根據大量的動物實驗以及臨床實驗表明,中藥通過多途徑,多環節,多靶點發揮療效,外治法還是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采用中藥外貼穴位,經濟適用,便于操作,無毒副作用[4],因此筆者通過長期對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發現中藥貼敷神闕穴具有很滿意的療效,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綜述。
中藥貼敷神闕穴是透皮給藥的治療方法之一。西醫認為:臍部是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腹壁最后閉合處,皮下幾乎沒有脂肪組織,臍下血管豐富,神經較敏感,藥物通過薄皮層皮膚吸收入血并刺激和調節機體神經,達到治療目的。中醫認為:神闕穴位于臍窩正中,屬于任脈,是人體神氣通行出入的門戶,是經脈的要穴,且與督脈﹑沖脈相通,臍是任、督、沖脈的相會處,十二經脈的樞紐,氣通五臟六腑,諸經百脈。因此,神闕穴貼敷可以使藥物經臍透入經脈,隨經脈氣血流注運行而輸布全身,直達病所,從而起到治療保健的作用。
本組病例共96例,其中男64例,女32例;年齡最大者57歲,最小者3歲,平均44歲;病程3~10d,平均7d。其典型的癥狀是:腹痛,腹脹,嘔吐,便秘;查體:腹部輕度壓痛,腸型和腸蠕動波,腸嗚音亢進或減弱,金屬音及氣過水聲;X線攝片:小腸積氣積液。
將大黃 12g、厚樸 12g、枳實 9g、蒼術 12、芒硝 9g粉碎成細粉,裝瓶備用。用藥前將臍部用棉花蘸75%酒精擦凈,用蜂蜜將藥粉調和,取核桃大小的一團放在神闕穴上,外用傷濕止痛膏固定,每日換藥一次,至通氣通便為止,外用熱水袋加熱,效果更好。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顯效:臨床癥狀減輕;好轉:臨床癥狀好轉;無效:臨床癥狀無改善。中藥貼敷治療組:痊愈11例,顯效20例,好轉14例,無效3例 有效率為93.75%;對照組48例中,顯效5例,有效10例,無效33例,有效率31.25%。
①局部皮膚必須完整。②對膠布過敏者,可用繃帶固定貼敷藥物。③貼敷完藥后需6~8h才可洗澡。④貼敷藥物注意保暖,防止受涼。
向病人及家屬解釋疾病發生的原因、治療的目的及方法,消除病人的緊張、恐懼、憂慮等不良情緒,幫助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協助病人采取舒適的體位,一般采用仰臥位,寬衣解帶,暴露臍部,貼敷時要固定牢固,以防藥物脫落,揭去藥物時要清潔皮膚。
為避免發生感染,在貼敷時用75%的酒精棉棒將臍部清潔干凈,以有利于藥物的吸收,待干后再操作,局部保持干燥,對于皮膚嚴重過敏或肚臍有炎癥的人不宜使用貼敷療法,對于皮膚紅腫或破潰處貼敷應忌用,密切觀察皮膚在貼敷過程中應用等情況,若皮膚發瘡,可將貼敷取下,對于水皰較大者用一次性的注射器抽出皰液,然后用碘伏消毒,并覆蓋消毒敷料,對小水皰者,以消毒液涂在其表面任其自行吸收,并保持干燥防止污染。為防藥物脫落,貼敷時要固定牢固,藥物在揭去時清潔皮膚,對局部皮膚有無皮疹、水泡、過敏等現象進行觀察。
鼓勵患者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促進氣血流暢,利于疾病的康復,臥床患者采用腹部按摩法,雙手重疊,順時針方向,繞臍用力推按腹部,以促進腸蠕動。
病室要保持安靜,避免噪音,溫濕度適宜,室內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新鮮,患者未排氣排便前,應禁食水,可以進食水后,應向患者講解飲食的注意事項,平時多吃粗纖維的食物,以利于腸道的蠕動,增加排便,多喝開水,有助于大便的軟化,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運用中醫護理技術促進術后患者的腸功能恢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口服中藥湯劑、穴位敷貼、足部穴位按摩、針灸推拿、耳針等,外敷療法是中醫護理手段的主要手段之一。大承氣湯組方加減蒼術外敷神闕穴是運用外敷療法促進腸蠕動的恢復的重要方法。早在吳昆《醫方考》卷1:大黃苦寒以泄實去熱,厚樸苦溫以去痞,枳實苦寒以泄滿,,芒硝咸寒以潤燥軟堅。臨床運用以上方再加之蒼術,蒼術苦溫以燥濕祛濕。吳瑭亦說:“承氣非可輕嘗之品,……舌苔老黃,甚則黑有芒刺,脈體沉實,的系燥結痞滿,方可用之”。這些都警示:用之恐傷下焦血分之真陰,謂不伐其根也,因此臨床用藥都很謹慎,又加之患者腸梗阻僅是伴隨癥狀,因此治療時,還以主癥為主,一般這樣的患者都伴有正氣虛弱,腸道傳導無力,因此更加不能用大寒大泄之品,以免耗傷正氣,而我們正好通過貼敷使其藥物慢慢浸透,這樣子即不損傷正氣,又發揮了藥物的推導功能。因此不視為一種臨床治療首選的方法。而且外治法是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即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的破壞,又可穩定的維持有效血藥濃度,大大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5]。
另外我們選擇神闕穴也是有科學依據的,神闕穴位于臍中,又名氣舍、命蒂,乃神氣出入之門戶。《會元針灸學》曰:“神闕者,神之所舍其中也……天一生水而生腎,狀如未敷蓮花,順五行以生土,賴母氣以相轉,十月胎滿,則神注臍中而成人,故名神闕。”神闕屬任脈經穴,有“臍通百脈”之說。清代外治宗師吳師機認為“中焦之病,以藥切粗末炒香,布包敷臍上為第一捷法”,此法可“運轉陰陽之氣”,此穴能補虛瀉實,可升可降,統領三焦,無所不應,所以它是臨床外治法中最常用的主穴之一[6]。臍部是一凹陷隱窩,乃天然藥穴,最適宜置藥,藥物敷貼后形成自然閉合狀態,可較長時間存放,這些均有利于藥物穿透皮膚彌散,從而被人體吸收。中藥穴位貼敷療法可以使藥物滲透到皮下組織中,對機體的免疫功能起到一個良性的雙向調節作用,調節和激發神經,使人體營養結構與功能活動協調,同時敷臍療法可延長半衰期較短藥物的治療效果,具有能長期維持穩定的給藥速率等特點,可以保持血藥水平穩定在治療有效濃度范圍內,不經過口服,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胃腸道環境對藥效的干擾和作用,減少給藥次數,對不適宜口服給藥的患者也可方便地通過敷臍給藥,能提高用藥的安全性,綜上所述,大承氣湯組方加減蒼術外敷神闕穴對促進腸梗阻的恢復具有療效確切、經濟實惠,方法簡便、使用范圍廣泛、給藥途徑特殊、患者無痛苦、無明顯不良反應等優點,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魏振裴.家庭經濟[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2.
[2]李連歲.中藥敷臍療法的臨床應用及護理[J].護理研究,2007,21(5):1229-1231.
[3]周廣玲.臍療的臨床應用與護理進展[J].山西護理雜志,1995,9(4):145-146.
[4]王金霞,王樹應,薛藜君.中藥穴位外貼治療高血壓臨床觀察[J].現代中醫藥,2002(4):46-47.
[5]車(炎炎),李超英,孫麗紅.新劑型新技術在中藥透皮給藥系統中的應用[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7,14(5):92-94.
[7]張雅鳳,林忠嗣,郭振武.穴位貼敷發泡療法治療支氣管哮喘臨床分析.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11):20-22.
[6]王金龍,鐘艷,滕紀媛,等.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5(18):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