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正
北京急救中心調度科,北京 138106
腹部創傷是急診科臨床行間創傷性疾病,該癥病情復雜、且病程進展快,病情嚴重程度與內臟損傷關系密切,若合并內臟損傷,會繼發大出血、休克等危癥,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為此早期診治對搶救腹部創傷患者的生命尤為重要,本文將回顧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我院急診科收治的140例腹部創傷患者急診搶救治療的臨床資料,其宗旨為進一步提高搶救成功率及預后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間我院急診科收治的140例腹部創傷患者,其中男103例,女37例;年齡18~70歲,平均年齡(79.5±2.3)歲。交通事故傷65例,墜落傷27例,斗毆傷37例,其他意外傷11例。所有患者具有明顯外傷史,其中腹部閉合性損傷59例,腹部開放性損傷81例,所有患者具有不同臟器損傷,其中單一臟器傷35例,多臟器傷49例,合并其他器官多發傷56例。
患者入院后,馬上給予復蘇治療,并加強心電圖監測,對高度懷疑內臟受損患者立即建立2條以上靜脈通道,根據臨床情況給予平衡液補液,若血壓過低,給予多巴胺200mg+5%糖鹽溶液,并積極輸血抗休克治療。根據X線、B超、CT檢查結果迅速查明具體損傷部位及器官,對多發傷立即多科室會診;對血液動力學穩定患者采取非手術治療;對不穩定患者及時開展術前治療。手術選擇簡單的手術方式,對腹部合并胸部創傷患者,應處理血氣胸后,放置胸腔閉式引流;對腹部損傷合并多臟器損傷患者,應全腹檢查,術中行肝修補17例;脾切除20例,修補6例;小腸修補20例,腸切除腸吻合13例。
術后1個月,觀察140例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死亡率及死亡原因。
治愈:術后1個月內,患者生命體征平穩,機體及腹部各項功能基本恢復;有效:治療1個月內,患者的生命體征趨于平穩,但機體及腹部各項功能尚未完全恢復;無效:術后1個月內死亡。(搶救成功率=治愈率+有效率)。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術后 1個月內,治愈 58例(41.43%),有效 65例(46.43%),搶救成功率87.86%;死亡 17例(12.14%),死亡原因:失血過多 3例,失血性休克4例,感染性休克6例,循環衰竭3例,多臟器衰竭1例。
腹部創傷時臨床常見創傷性疾病之一,常引起肝、脾、胃、腸等重要器官受損,具有病情發展快,且病情嚴重等臨床特點,若不及時救治,則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嚴重休克和多器官功能不全,嚴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為此加強急救尤為重要。據相關文獻報道,患者受傷后1h內是搶救腹部創傷合并內臟器官受損的黃金搶救時間,為此,加強對腹部創傷患者進行早期診斷、急救是阻斷病情進展的關鍵[1]。
腹部創傷初步診斷中,對開放性損傷診斷只需常規檢查即可確診,但對閉合性損傷患者的診斷往往較困難,很容易造成誤診、漏診。本文研究中,根據X線、B超、CT檢查結果迅速查明具體損傷部位及器官,其中腹部X線站立片對空腔臟器穿孔有確診價值,B超對肝脾包膜下破裂有確診價值,CT對后腹膜血腫有確診價值[2]。另外診斷性腹腔穿刺也對大血管破裂及輕微出血、空腔臟器破裂、肝脾破裂具有診斷價值,尤其是對高度懷疑腹腔臟器損傷患者,可以反復穿刺,以利于提高診斷率,及時發現可能存在的內臟損傷情況[3]。
腹部創傷患者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方法,其中非手術治療包括復蘇治療、維護呼吸功能等維持性治療,并加強心電圖監測;對手術治療包括止血、修復、切除受損組織[4]。手術治療應遵循堅持挽救患者生命第一,保留器官第二的原則。患者入院
醫學研究表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是源自于導管上皮部位的腫瘤,呈良性特征,其中包括孤立性和多發性兩種,孤立性的導管內乳頭狀瘤通常出現在乳暈周圍的大導管內,生長的速度比較慢,本組的50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中,位于乳暈位置大導管內的腫瘤有29例。多發性的導管內乳頭狀瘤則出現在中小導管內,又被稱之為乳頭狀瘤病,這是一種具有極高癌變率的瘤病,本組有7例多發性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其中5例患者診斷出導管內乳頭狀瘤惡變。
本研究利用VolusonE8彩色超聲診斷儀和頻率為10—13MHz的線陣探頭,發現乳腺導管輕至中度擴張的起始位置在乳房的周圍,最后在乳暈周圍停止擴張,而且擴張的導管管腔內部,會出現結節狀的回聲或者乳頭狀的回聲。這種情況醫學界已經做出多例報道,本研究中患者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主要聲像圖,呈現出邊界清晰、光滑,而且有實質性的回聲的特征。筆者發現,超聲聲像圖在擴張導管液體的襯托之下,只需要在超聲診斷之前,控制導管內積液的擠空量,以及認真檢查導管的長軸切面,就可以提高診斷的簡易程度。而對于漏診或者誤診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超聲檢查,主要是導管擴張、腫瘤較小的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筆者認為可以采用彩色多普勒的診斷方式彌補,這種超聲檢查方式對鑒別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良性病變和惡性病變,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通過上文的研究,筆者發現高頻彩色超聲診斷在操作層面上較為簡單,而且對于患者而言,沒有任何創傷的痛苦和放射性的威脅,不會受到乳頭溢液的限制,具有明顯的聲像圖表現特征,對檢查導管擴張具有敏感程度高的特點,可以作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病變診斷的首選方式。至于應用誤診和漏診問題,只需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臨床表現,并結合不同類型的超聲特征,就能夠予以克服,提高陽性診斷率。
[1]李麗萍,呂偉,張建華.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癌前病變的超聲特征[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2013(2):103-104.
[2]黃靜,何以敉,林禮務,等.導管型乳腺癌與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超聲鑒別診斷[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3(3):169-171.
[3]趙宏耀,蘇體隆.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90例臨床分析[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2(3):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