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瀆職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于1月9日起施行。根據該《解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玩忽職守造成有毒食品或假藥流入社會,將按瀆職罪從嚴懲處;“集體研究”實施瀆職,責任人應追刑責;致1人以上死亡即可定罪,謊報瞞報加重處罰。
《解釋》第九條強調,負有監督管理職責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有毒有害食品、假藥、劣藥等流入社會,對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后果的,依照瀆職罪的規定從嚴懲處。
另外,《解釋》首次明確了濫用職權罪和玩忽職守罪的定罪量刑標準,即對刑法規定的“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這一結果要件的認定作出了規定:造成死亡1人以上,或者重傷3人以上,或者輕傷9人以上,或者重傷2人、輕傷3人以上,或者重傷1人、輕傷6人以上的;造成經濟損失30萬元以上的;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其他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形。其中,特別規定“造成前款規定的損失后果,不報、遲報、謊報或者授意、指使、強令他人不報、遲報、謊報事故情況,致使損失后果持續、擴大或者搶救工作延誤的”,加重處罰。
《解釋》規定,國家機關負責人員違法決定,或者指使、授意、強令其他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法履行職務或者不履行職務,或者以“集體研究”形式實施瀆職犯罪,應依法追究負有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而對于具體執行人員,可視具體情節決定是否追究刑事責任或者從輕處罰。
1月8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消息,從今年2月1日起調整呼吸、解熱鎮痛和專科特殊用藥等藥品的最高零售限價,共涉及20類藥品、400多個品種、700多個代表劑型規格,平均降價幅度為15%,其中高價藥品平均降幅達到20%。
據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本批調價的化學藥品,與2011年至今已分4批調價的抗生素、循環、神經、激素、消化、抗腫瘤、免疫和血液等8類藥品,屬于同一輪次調價品種,大部分屬于臨床常用藥品。降低這些藥品的價格,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用藥負擔。此輪調價在降低高價藥品價格的同時,也注重加強對低價藥品的價格扶持,特別是對臨床短缺的低價藥品,在開展成本價格調查、專家評審和廣泛聽取有關方面意見的基礎上適當提高了價格,以鼓勵低價藥的生產供應,滿足臨床需要。
國家發改委還同步下發了《單獨定價藥品最高零售限價》、《統一定價藥品最高零售限價》和《藥品差比價規則》,規定各醫療衛生機構、社會零售藥店及其他藥品生產經營單位銷售相關藥品的價格不得超過此次公布的價格。
1月15日,衛生部等六部委發布《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工作規范(試行)》。《規范》規定,縣級及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有企業(含國有控股企業)等舉辦的有技術準入資質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采購高值醫用耗材,必須全部參加集中采購。集中采購工作禁止任何形式的地方保護。衛生部將優先把兒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臟病、尿毒癥和肺癌等20種大病涉及的高值醫用耗材納入政府主導、以省為單位的集中采購范圍。
《規范》明確,此次涉及的高值醫用耗材主要包括血管介入、非血管介入、骨科植入、神經外科、電生理類、起搏器類、體外循環及血液凈化、眼科材料、口腔科9類。各省(區、市)組織集中采購時,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從這個范圍中確定品種,也可自主選擇此范圍之外的品種。
《規范》提出,要遵循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公正廉潔和科學誠信原則,實行以政府為主導、以省(區、市)為單位的網上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醫療機構和醫用耗材生產經營企業必須通過各省(區、市)建立的集中采購工作平臺開展采購,實行統一組織、統一平臺和統一監管。集中采購原則上兩年舉行一次,開展產品增補工作期限不得超過一年。各省(區、市)不再新設集中采購機構。
《規范》明確,各省(區、市)集中采購管理機構負責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內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目錄。對納入集中采購目錄的高值醫用耗材,實行公開招標和邀請招標以及國家法律法規認定的其他方式進行采購。各省(區、市)要積極探索推進帶量采購、量價掛鉤的購銷模式。《規范》要求,集中采購管理機構要設立舉報電話、開通電子郵箱等并向社會公布。
2013年國家將提高新農合籌資標準,全國人均籌資將提升到340元,其中各級政府補助增加達到人均280元;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人均經費標準從25元提高到30元,邊遠地區的人均經費標準有望提高到40元。
衛生部部長陳竺在會上指出,2013年,新農合參合率要保持在95%以上;提高補償標準,實際報銷比要力爭比去年提高5個百分點;提高基層門診對慢性病診療的報銷比例,發揮醫保在構建分級診療秩序方面的杠桿作用。以省為單位全面推開終末期腎病、肺癌等20種重大疾病保障工作。
陳竺要求,繼續探索便民、利民措施,推進新農合一卡通試點工作,方便群眾就醫和即時結報。完善委托商業保險機構經辦服務準入、退出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快推進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新農合經辦服務。加強督導檢查力度,規范定點醫療機構服務行為。
2013年,將推動購買大病保險試點,做好農村居民重大疾病醫療保障與大病保險的有效銜接。陳竺要求,已開展大病保險試點的地區優先將20種重大疾病納入大病保險范圍,先由新農合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進行補償,對補償后個人負擔費用超過大病保險補償標準的部分,再由大病保險按照不低于50%的比例給予補償。
陳竺說,要利用好中央財政專項管理經費,推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精細化管理。逐步明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項經費的分配比例,原則上村衛生室不低于40%,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進行補助。
在1月10日召開的全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妝品監管司司長童敏透露,國務院法制辦已經對《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完成了兩次復核,正在就個別問題與有關部門進行研究。該局將配合《條例》的出臺,對批準證書沒有有效期的保健食品進行清理換證,這部分產品約占保健食品總量的2/3。
截至2011年年底,我國在產保健食品約4000余種,保健食品生產企業達2000多家,年產值約2600億元。然而,與產業繁榮相伴的是,保健食品行業一直亂象不斷:宣傳減肥、降糖、增高、抗癌功能的虛假廣告鋪天蓋地,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西布曲明、西地那非等藥用成分的違法行為屢禁不止,假冒偽劣、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的失信經營傷透了消費者的心。
監管部門和業內專家提出,法律法規的缺位令監管部門缺少監管依據。記者了解到,根據《食品安全法》,對保健食品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規定”。而3年多來,《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始終“千呼萬喚不出來”。
“《保健食品監督管理條例》涉及保健食品的產品審批、生產經營和市場監管等各個環節,使對非法添加違禁物質、夸大及虛假宣傳特定保健功能等問題的監管有更明確、具體的法律依據。”童敏說,《條例》將有利于監管部門落實相關責任、規范市場行為、打擊違法犯罪、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產業健康發展,但即便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也不會出現網上傳言的上千種產品集中退市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