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 劉莉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衛生行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衛生行業作為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息息相關的特殊行業,十多年來一直背負著信用危機的沉重枷鎖,因缺乏誠信而引發的安全事故此起彼伏,如被央視曝光的醫藥企業利用皮革廢料中的工業明膠制造藥用膠囊,在全社會乃至國際社會都引起廣泛而深入的關注。確保醫療機構服務水平及藥品質量,有效防控衛生行業風險,減少醫患糾紛,提升衛生行業信譽,全力維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推動全國衛生產業信用體系建設迫在眉睫,已然成為當前我國社會各界必須面對的一項嚴肅而緊迫的戰略性任務。
信用體系建設是黨和國家十分重視的一項工作。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十一五”發展規劃綱要中也確定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方針。2005年由國務院全國整頓與規范市場經濟秩序辦公室(現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和國資委牽頭開展行業信用體系建設行動。2007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行業信用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企業和個人自律,形成有效的市場約束,具有重要作用”。“要發揮商會、協會的作用,促進行業信用建設和行業守信自律。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和實際工作需要,抓緊研究建立市場主體信用記錄,實行內部信用分類管理,健全負面信息披露制度和守信激勵制度,提高公共服務和市場監管水平”。
目前,在商務部、國資委的監督、指導下,已有100多家全國性商會、協會開展了行業信用評價工作。我協會經申請并通過嚴格的答辯考核和行業考察,于2009年12月經商務部和國資委正式批準成為我國第一家對醫院、衛生材料企業進行信用評價的行業協會,負責組織開展全國衛生產業企業信用體系建設的各項工作:推進行業誠信宣傳教育;強化行業信用制度建設;利用信用信息開展服務;對會員單位開展信用評價;加強對會員單位信用風險管理知識的培訓;協助會員單位建立信用風險防范機制。
(一)政府的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的戰略任務后,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要求:“鼓勵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和個人對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和相關體系的運行績效進行獨立評價和監督。”由此可見,醫療機構、衛生企業的誠信關乎到全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切身利益和幸福,醫療衛生行業的信用建設工作十分重要。
目前,各地醫藥衛生產業、行業協會、地方主管部門、甚至一些商業機構也陸續向醫療衛生企業、醫院等發出行業誠信自律倡議書,開展行業誠信體系建設。但大多屬于自發行為,缺乏統一的行業誠信標準,也沒有形成體系化的量化評測指標,更沒有專業、權威的第三方支持,存在管辦尚未分離的政府部門開展信用評價,社會及患者的認可度低的現象。這也是商務部與國資委聯合開展行業信用評價工作、不以盈利為目的、嚴格第三方評價資質的意義所在。
(二)行業自律的需要:行業信用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醫療機構和企業自律,形成有效的市場約束,為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不斷改善企業誠信經營外部環境,共同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氛圍,推動建立企業誠信建設的新機制,全面提高衛生行業的誠信建設水平。安全、高質量、高品質、誠信的醫療衛生服務,是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行業的新要求。首次將醫療衛生服務與誠信品質相關聯,旨在大力推進醫療衛生行業的誠信建設。這既是對衛生行業誠信建設的一次大摸底,也是一次深入開展誠信建設活動的總動員,必將對衛生行業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最終實現更好的為人民生命安全提供更好的服務和保障;同時,作為醫療機構及企業,可以借助企業信用評價的專業化服務,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衛生產業的信用信息,從而大大降低了了解合作伙伴信用情況的成本,并讓信用良好的醫療機構獲得更好的社會效益,使企業獲得更多的商業機會。
(三)協會發展的需要: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隨著我國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職能、商會協會職能的邊界日益清晰,以往政府主導、包辦一切的行政監管模式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作為全國性的衛生行業協會,通過開展信用評價相關工作,可以在協會會員及衛生行業建立一定的影響力;同時行業信用評價工作作為一項具有政府支持同時開展范圍廣泛的工作,協會中各分會的積極參與,對建立起協會的凝聚力、為協會及各分會間更快更好的共同發展夯實了基礎。它有利于推動當前社會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發揮行業協會形成更大合力的社會管理服務功能,協助政府引導行業及企業重視和加強誠信體系建設,永保中華民族誠信為本的美德。同時,也有利于更大程度協助政府發揮市場監督、監測的作用,維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與此同時,作為全國性的衛生行業協會與權威的第三方評價機構共同開展此項工作,提高了協會本身的自律性、誠信度、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管理水平。
(一)防范、控制衛生行業信用風險,促進醫療機構、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和風險防范能力。通過對企業、醫療機構進行信用評價可以及時揭示和傳播商業交易中交易主體的信用狀況,如招投標暗箱操作,拖欠企業貨款。幫助相關各方(產品供應商、患者)及時了解醫院信用狀況,防范和控制衛生行業的信用風險。
(二)降低交易成本,增大購買力,為企業開拓市場。借助企業信用評價的專業化服務,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得衛生產業的信用信息,從而大大降低了了解合作伙伴信用情況的成本,并讓信用良好的醫療機構及企業獲得更多的服務機會和商業機會。
(三)促進良好的行業信用環境的形成,通過評價企業可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醫療機構及企業的信用評價工作的普遍開展,將使缺乏信用或信用較差的行業成員很難在業界內生存和發展或在諸多方面將會受到很大制約,加大從業成本。同時,可以凈化醫療衛生產品購銷市場,提高會員單位信用意識和誠信制度建設,有利于良好的信用環境的形成。
(四)提升醫療機構、企業形象,可得到政府支持和協會多方面服務。一是以多種形式對醫療機構、企業進行宣傳;二是組織專項推薦活動;三是編制《中國衛生行業合格供應商和信用企業、醫療機構名錄》,向國內政府采購中心和大型采購商推薦誠信企業;四是為信用優秀企業在進出口通關、檢驗、稅收、融資、項目投標等方面爭取優惠政策。
總之,對企業、醫院進行信用評價,最終的現實目的只有一個:規范衛生行業市場秩序,讓患者以較低的成本費用,享受較高質量、安全的醫療服務。
今天,在社會各界高度關注醫療衛生行業誠信度的歷史時刻,我們要以行業信用評價的外部考核機制為契機,推動協會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提升醫療機構、企業的誠信等級,在實現醫患關系日益和諧,企業與企業,企業與醫療機構互識互信的同時,實現衛生事業更快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