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紅霞
山東省榮成市人民醫院,山東榮成 264300
顱腦損傷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神經外科疾病,主要見于交通、工礦事故,自然災害,鈍器或銳器擊打傷等[1]。發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且易合并全身各器官系統的損害。通過加強臨床護理干預能極大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不良結局,促進患者的康復,現結合我院的臨床護理實踐進行如下報道。
該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顱腦損傷患者75例,其中男46例,女29例,年齡20~71歲,平均年齡(34.6±3.4)歲。其中因交通事故損傷者48例,擊打損傷者9例,其他18例。入院前對所有患者進行Glasgow昏迷評分[2],重癥昏迷者(昏迷時間>6 h,評分3~7分)30例,中度昏迷者(昏迷時間0.5~6 h,評分8~12分)35例,輕度昏迷者(昏迷時間<0.5 h,評分13~15分)10例。
1.2.1 意識 護士通過與患者對話或痛覺刺激來判斷患者的昏迷程度,如患者出現為意識淡漠、譫妄、嗜睡等表現而對痛覺刺激敏感,且呼之能應,則昏迷程度較輕,早期可進行對癥治療并留院觀察;若患者隨意運動消失,對痛覺反應遲鈍則說明昏迷較重,需及時通知主管醫生進行手術或采取相應的手段進行治療。
1.2.2 生命體征 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的血壓、體溫、脈搏、呼吸值的變化。若患者受傷早期出現呼吸變淺、脈搏短促、血壓降低等表現時常提示原發性腦干損傷;若出現昏迷、單側或雙側瞳孔散大、血壓升高等癥狀時常提示為小腦幕切跡疝;部分枕骨大孔疝患者可不表現為意識障礙及瞳孔變化等而出現突發性的呼吸減慢,甚至暫停。
1.2.3 瞳孔 瞳孔的變化對早期診斷腦疝具有重要意義。如患者一側瞳孔散大,直接對光反射消失,且有嚴重的意識障礙,多提示為顱內壓升高或腦疝形成[3]。
1.3.1 一般護理 將患者取平臥位,頭部抬高15°,促進腦內靜脈回流。同時給患者配戴冰帽,促進止血、降低體溫等,對于深度昏迷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需定期更換體位,以防止褥瘡的發生。
1.3.2 保持呼吸道通暢 將患者頭偏向一側,防止口腔內異物誤吸入肺。昏迷患者床邊需備齊各種常規吸氧、吸痰裝置及搶救藥物。對于深昏迷的患者,需定期進行吸痰處理,并注意動作輕柔,合理控制吸痰時間,避免對氣道造成過度損傷。一般情況下,2 h/次,20 s/次,并翻身拍背促進痰液排出。痰液粘稠而難以吸出者,可通過霧化吸入器進行吸引。對于病情較重而術后清醒較慢的患者,可及早進行氣管切開,以改善通氣狀況。
1.3.3 營養支持 患者因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導致機體消化吸收功能的進行性減退,免疫及修復能力降低,易誘發各種病原菌的感染而使病情加重。術后早期胃腸功能尚未恢復時,可通過靜脈注射營養以維持機體的正常代謝功能。待胃腸蠕動恢復后,可經鼻飼給與患者高熱量且易于消化的流質食物,如牛奶、蛋黃、維生素等配制而成的混合膳。對于發生腦脊液鼻漏、鼻咽部潰瘍的患者嚴格禁止鼻飼,可經靜脈注射營養1個月后行胃造瘺術,以避免感染而使病情加重。
1.3.4 腦脊液護理 顱腦損傷患者往往易伴發顱內感染,通過采取相應手段能有效預防感染的發生。①及時注射破傷風抗毒素疫苗及大量的抗生素治療,并在外耳道放置一無菌棉球對外流的腦脊液進行吸附,枕下鋪無菌治療巾。②術中嚴格注意無菌操作,術后注意定期更換傷口部位的敷料、無菌治療巾及無菌棉球,避免傷口感染的發生。③每天按時對患者進行外耳道、鼻前庭的清理消毒處理,嚴格禁止患者或家屬自行對外耳道進行填塞、沖洗等。④加強患者及家屬術后的健康保健工作,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經護理與治療,患者病情均有所好轉。其中痊愈者39例,好轉29例,植物人5例,死亡2例。
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往往較危重,且死亡率高、預后不佳。本組75例患者中死亡2例,分析其原因主要為腦水腫的形成,使顱內壓升高,從而導致腦組織不可逆性的損傷。另一方面術后合并癥的控制不良亦是死亡的重要因素,如伴有胸廓外傷的患者,心肺功能受到抑制,造成機體缺血缺氧嚴重;術后因痰液淤積氣管而加重肺部感染等也可加重患者的病情等。
因此護士需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進展,遵醫囑給予脫水藥物進行治療,同時提高自身操作水平,采取人性化的護理模式,針對患者的不同病情,給予相應的護理干預。有相關報道稱通過加強對患者神經功能的護理,如按摩、被動牽拉肢體等可有效防止肌肉組織的萎縮性壞死,疏通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功能恢復[3]。綜上所述,提高護士的整體護理水平,加強患者術后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降低顱腦損傷的病死率、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具有重要意義。
[1] 韋玉.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治進展狀態[J].中國醫藥指南,2009,7(9):51.
[2] 關俊慧.顱腦損傷病人的臨床觀察與護理[J].護理研究,2010,24(增刊1):56-57.
[3] 郭曉.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人工氣道的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2012,28(7):1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