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強
南陽醫專一附院CT室,河南南陽 473000
肺癌是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而影像學檢查是診斷肺癌的主要方式。隨著多層螺旋CT的普及及其后處理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在對肺癌的診斷及治療效果評價顯示出了優越的臨床應用價值,在肺癌的診斷、分期、監測療效以及預后的評估中都有其重要作用。本組對35例肺癌患者在介入治療前后實行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的研究,對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在肺癌介入治療中的效果進行評價,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0年8月—2011年9月中晚期肺癌病人35例,男23例,女12例,年齡42~80歲。小細胞肺癌(SCLC)16例,非小細胞肺癌19例。病理學分型:鱗癌23例,腺癌8例,腺鱗癌4例。
患者仰臥,檢查前需囑咐患者在較長時間內保持平靜呼吸,之后行常規CT平掃,確定腫瘤體的中心,掃描范圍從胸廓至肺底部。采用GE16層螺旋CT機掃描,以電影方法采集圖像,電壓120 kV,管電流80 mA,層厚5 mm。造影劑選擇用非離子型注射器注入,延遲5~7 s開始掃描。
應用GE4.0工作站上的Perfusion3中的體部灌注軟件進行數據分析。選擇腫瘤體的實質性區域,確定協議處理CT值的范圍以此畫出感應區。避開壞死區域以及肺不張,利用去卷積數學模型計算并分析肺灌注圖像及參數,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過時間(MTT)和表面通透性(PS)。CT灌注成像通過對上述參數圖像的重組及偽色彩功能的處理,得到相關圖像,并對相關原始圖及灌注圖像的數據進行記錄和整理。
采用實體瘤療效標準RECIST判定。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且無相關的癥狀出現;部分緩解(PR),腫瘤的最大直徑總和與之前相比縮小30%;疾病穩定(SD),未達到CR、PR的相關標準;疾病進展(PD)出現或多處出現進一步的病癥。根據療效分緩解為組(包括完全緩解和部分緩解),未緩解組(包括疾病穩定和疾病進展)。
應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緩解組和未緩解組病例進行統計學分型,正態分布采用配對t檢驗,對肺癌介入治療前后的各參數進行分析,以P < 0.05作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病例和數據分析后,35例肺癌患者中,有22例肺癌患者在介入治療后,腫瘤BF、BV降低,MTT數值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PS變化不明顯,在3個月后的檢查中腫瘤在不同程度上縮小;13例肺癌患者在BF、BV、MTT及PS都沒有明顯的變化,P > 0.05,在3個月后的檢查中腫瘤大小無明顯變化。
肺癌是癌癥死亡中的第一大病因,雖然對于部位明確的惡性病變可采用外科手術治療,但當發現時已是晚期,早已喪失了手術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大多數患者只能進行昂貴的放療、化療及其他的綜合治療,此外還承受著巨大痛苦。所以,對腫瘤的療效做出及時準確的評價,確定有效的治療方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
肺癌腫瘤主要由支氣管動脈供血,肺動脈僅參與腫瘤體周邊的供血,而支氣管和肺動脈構成了肺癌腫瘤的宿主血管,宿主血管的多少,微血管在腫瘤體內部的分布及腫瘤的大小、位置等對各項灌注參數變化都有著不同的影響,同時各個患者個體化的不同表現給統計學處理帶來困難,因此對治療效果的判定評價還需逐例比較分析,其次再研究個參數的共同變化趨勢。
本組通過對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療療效的研究,我們可根據介入治療前后腫瘤的灌注參數變化來判斷,多層螺旋CT灌注成像作為一種簡單經濟、快速無創的成像技術,在中晚期肺癌介入治療前后行CT灌注成像根據灌注參數變化可早期判斷和預測治療效果。
[1] 趙振軍,梁長虹,謝淑飛,等.多層螺旋CT肺灌注對肺腫瘤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4,20(2):232-235.
[2] 周漠玲,劉進康,熊曾,等.多層CT灌注成像在肺內腫瘤診斷中的應用[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8,24(9):91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