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英 佟春榮 曹海云 潘春梅
大慶油田總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001
子宮頸癌是女性生殖器宮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女性惡性腫瘤中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由于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的增加,患者趨于年輕化。早期診斷也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手術范圍根據患者的臨床分期、年齡和生育要求、全身情況、經濟狀況等綜合考慮,常用治療方法以手術和放療為主。選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80例子宮頸癌患者手術前后護理方法分析如下。
本組80例子宮頸癌患者;年齡為34~62歲,平均43歲;子宮頸癌的診斷依據《婦產科學》診斷與鑒別診斷標準[1]。其中鱗癌63例,腺癌14例,粘液腺癌3例。早婚20例,早育30例。I期64例,Ⅰa期36例,Ib期28例;II期16例。
所有患者根據病情選擇不同術式。全部患者治愈出院。
3.1.1 心理護理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向病人及其家屬做宣傳解釋工作,介紹了各種不同類型的診斷和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和有效的措施,以幫助消除疑慮,緩解緊張情緒,以積極的態度接受治療。
3.1.2 術前準備同腹部手術及陰道手術護理術前準備,特別是注意陰道出血和排液情況,對膿性惡臭的陰道分泌物的患者,指導患者保持外陰清潔,同時加強會陰護理,每天可以沖洗外陰1~2次[2]。陰道沖洗時動作要輕柔,以免損傷子宮頸癌組織引起陰道出血。如發現陰道出血,應協助醫生立即用消毒紗布止血,做好記錄,按時取出或更換。查血常規、出凝血時間、血型、尿糖、尿常規、宮頸刮片、胸透、心電圖及血脂等。估計病人對手術的耐受力。
3.2.1 病情觀察術后12 h內每0.5~1 h觀察血壓、脈搏、呼吸一次,平穩后每4 h測量一次,認真記錄患者的意識狀態、液體出入量。要密切觀察患者的手術切口變化,遵醫囑給予足夠的液體入量及抗生素,以預防感染。有淋巴囊腫形成時,遵醫囑給予濕熱敷,以促使消散防止感染。保持引流管的通暢有盆腔引流管者,應注意引流液的性狀及量,一般引流管于手術后48~72 h取出。
3.2.2 使患者能完成日常活動,活動后不出現缺氧癥狀,呼吸、血壓、脈搏正常術后每日應補充足量的熱量和維生素C,進食后提供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除給肉、蛋、牛奶外應搭配主食或白糖。保證充足的睡眠,7~8 h/d。消除影響睡眠的因素,如疼痛[3]。必要時遵醫囑使用鎮靜劑和鎮痛劑。
3.2.3 促進膀胱功能的恢復,預防泌尿系感染術后留置尿管7~14 d,注重尿液的顏色和數量,尿道周圍每日擦洗2次,注意無菌操作。術后2 d患者盆底肌訓練,加強膀胱括約肌基調。在拔管前3 d開始捏,每2~3 h開放1次,以恢復排尿功能。拔管后患者有1~2 h尿1次,和尿量。不能排尿,立即的留置導尿管。從4~6 h后拔管測量殘余尿量,如超過100 mL仍需要繼續留置導尿管,針灸,理療促進膀胱功能恢復;小于100 mL,每個測量殘余尿量的1倍,連續3次低于100 mL,說明膀胱功能已恢復,不再保留尿管。
3.2.4 改善營養狀況促進康復的癌癥患者往往有營養不良,體重減輕和惡病質,護士和營養師制定合理的飲食計劃,多樣化的食譜,滿足患者的需求,如有必要,從靜脈營養。
3.2.5 促進舒適,預防并發癥術后觀察患者和術后不適,如疼痛、發燒、惡心、嘔吐、腹脹、腰部和背部,腿部疼痛,不適,并及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應特別重視預防下肢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可采取術后初期指導患者進行床上肢體活動,協助病人翻身,的重要性,早期下床。術后患者腿部疼痛,腫脹和不適,及時報告醫生處理。有顯著的傷口疼痛,醫生給止痛藥。
3.3.1 感染術后血壓穩定,協助半坐位,以便促進體位引流。保持引流管和導管通暢,注意尿,引流液的性質,數量,引流袋每天更換,必要時,監測尿常規。保持會陰部清潔,每日用0.1%苯扎溴銨棉拭洗2次。保持傷口敷料干燥,如出血,污染,要及時更換。觀察體溫,血液,術后7 d每日測量體溫3次;如體溫在39℃,每日溫度測量6次,符合物理降溫。醫生病人補液,適當使用抗生素,并注意無菌技術操作,避免靜脈炎。
3.3.2 術后出血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的變化,每30~60 min測量1次,平穩后每日1~2次測量。注意病人的面色,意識,表達的變化。觀察病人的體溫和末梢周循環條件。觀察陰道出血,如出血多應及時通知醫生找出原因,并及時更換敷料。觀察傷口敷料是否出血,如出血應及時通知醫生找出原因,并及時更換敷料。交叉匹血液儲備。遵醫囑靜脈應用止血藥,補充血和水,電解質,防止休克。
[1] 樂 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63-282.
[2] 鄭修平.婦產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 王永麗,張秀萍,陳書玲,等.老年子宮頸癌根治術圍手術期的護理[J].河北醫藥,2010,11(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