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梅
貴州省六盤水市六枝特區人民醫院CT室,貴州六盤水 553400
顱腦損傷在全身各部損傷中約占15%,僅次于四肢損傷而居第二位,但死亡率卻居首位[1]。重型顱腦損傷的死亡率仍高達30%~40%,病人的病情十分兇險,CT檢查是一種迅速、準確、無創傷性的的診斷方法,能及時正確診斷重型顱腦損傷及其并發癥。CT掃描可判明病變的部位、大小及其與顱內重要結構的相互關系。能多次反復地進行動態檢查,以證實重型顱腦損傷后顱內病灶的發展情況,及時給臨床醫生提供診斷及手術依據,對提高臨床搶救治愈率有重要意義。傷后昏迷至少6h以上或出現再次昏迷者[1]就是所謂的重型顱腦損傷。臨床上確定顱腦損傷的輕重依據格拉斯哥昏迷分級計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S)的分數,重型顱腦損傷[1]為計分結果是3~8分者。本文收集該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間重型顱腦損傷患者26例,全部病例傷后均及時行CT平掃,臨床計分證實。
本組26例中,男 13例,女 13例。年齡18~77歲,平均33歲。26例中GCSS計分10例7分者,7例6分者,4例5分者,3例4分者,2例3分者。其中車禍傷者21例,5例高處墜落傷。著力部位:顳部14例;額部8例;枕部4例。從受傷到就診時間30 min~1.5 h。來院就診時,瞳孔早期散大,其中15例眼球活動異常逐漸單側散大,雙側瞳孔散大5例,6例單側瞳孔散大逐漸發展呈雙側瞳孔散大,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生命體征紊亂現象如血壓下降、呼吸衰竭,心率緩慢或增快等,去大腦強直,錐體束征陽性。
使用東軟CT-2800單排螺旋CT機容積掃描,常規120KV,120MA,1.5S,層厚10mm,層距10mm,螺距1.0,以OM線掃至頭頂,部分病例對感興趣區行層距2~5 mm,層厚2~5 mm掃描。
本組患者26例均有顱骨骨折及頭皮軟組織挫裂傷。全部病例均見到環池、四疊體池、鞍上池、三腦室顯示欠清、不清或不同程度受壓變形,中線結構移位約5~20 mm不等。本組病例中:①15例同時合并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腫,中線結構移位約5~20 mm,CT表現為:腦實質散在分布小斑片狀高密度及小斑片狀低密度挫裂傷影;顱骨內板下方新月形或條帶狀高密度硬膜下血腫,內緣模糊;部分腦池及部分腦溝內密度增高、增寬之蛛網膜下腔出血影。②8例較大硬膜外血腫合并氣顱,中線結構向對側移位約10~20 mm,CT表現為顱骨內板下方呈雙凸鏡高密度硬膜外血腫影,內緣光整的;顱內散在低密度影氣體影。其中5例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伴有腦挫裂傷。③3例腦內血腫、彌漫性軸索損傷、蛛網膜下腔出血,CT表現為腦實質內見不規則形、大小不等團塊狀高密度血腫影;基底節區、小腦半球、放射冠區及皮髓質交界區散在小斑片狀高密度影為彌漫性軸索損傷,腦室系統變窄。本組26例患者及時CT掃描后,測量血腫大小,估算出血量,采用綠色通道入院,即刻行顱內血腫清除術及顱骨減壓術,爭分奪秒搶救,阻斷病情的發展,保護腦組織,特別是腦干的功能,減少繼發性腦干損傷,這是搶救的關鍵。26例患者術后經動態CT觀察,結果24例患者逐漸清醒,時間:8~58 d,其中12例良好,7例輕殘,5例重殘。1例術后瞳孔回縮,3 d后瞳孔再次擴大,拒絕治療出院,2 d后死亡。1例2個月后死亡。前述死亡2例患者,其GCSS評分均為3分。故GCSS評分3分的患者死亡率接近100%,合理的手術方式的選擇,完全及時的清除血腫和減壓非常重要,盡量爭取在救治的黃金時間1h內給予有效的治療是特別重要的[3]。
本組病人均有頭顱軟組織損傷腫脹,部分合并帽狀腱膜下血腫,說明暴力沖擊點非常強,均伴有顱內損傷(硬膜外血腫、硬膜下血腫、腦內血腫、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挫裂傷及軸索損傷等)。四腦室、鞍上池、環池、四疊體池顯示不清,表明有腦干損傷, 同時三腦室受壓或閉塞。三腦室及環池受壓的程度可以可直接反映顱腦高壓的程度和預后。受壓越明顯,死亡率越高。急性期的重型顱腦損傷的傷情變化較大,繼發性顱內壓增高的發生和發展常常極為迅速,而且腦對缺血缺氧的耐受時間有限,一旦形成腦疝,產生腦干受壓,如不及時予以解除將導致嚴重后果,因此,及時CT掃描確定嚴重顱腦損傷,就需盡快爭取在腦疝發生前或腦疝早期即將清除顱內血腫[1],贏得了搶救時間,提高患者生存率。在嚴重顱腦損傷中,手術治療往往是治療中特別重要的甚至是起決定作用的治療方式[1]。CT已成為顱腦損傷首選檢查手段,CT對顱腦的實際情況可直接反映,是判斷顱腦損傷的傷情和預后的直接依據[4]。CT可以顯示顱腦損傷的部位、程度,如血腫的位置、大小、形態、毗鄰、數目及腦室、腦池形態和中線結構移位情況,為外科手術提供了全面、準確的資料。CT還可以明確腦水腫的范圍、顱骨骨折、腦挫裂傷、腦干損傷、及各種顱腦損傷的合并癥與后遺癥,且可以動態地觀察病變的發展與轉歸,在顱腦損傷的診斷與治療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CT對等密度病變顯示困難,受骨性偽影影響對近顱板處病變顯示欠佳,且冠狀位成像困難,矢狀位成像不能,限制了其作用[2]。此時MRI有很好的彌補作用。另,顱腦CT掃描可顯示骨折縫隙的大小,走行方向,同時可顯示與骨折有關的血腫、受累腫脹的肌肉[2]。粉碎性骨折進入腦內的骨片也可通過CT三維成像定位而利于手術治療[2]。CT掃描還是目前唯一能顯示出腦脊液漏出部位的方法[2]。因此嚴重顱腦損傷患者須及時進行CT檢查,為手術的選擇提供可靠的依據,為患者盡快贏得搶救時間,明顯提高患者的救治率及預后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黎介壽,吳孟超.神經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81-82.
[2] 吳承遠,劉玉光.臨床神經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05-115.
[3] 李曉衛.重型特重型顱腦損傷小腦幕切跡手術治療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5):51-53.
[4] 王勉,吳昊.重型顱腦損傷小腦幕裂孔疝手術救治的預后分析[J]. 皖南醫學院學報,2006,25(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