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梅
梅河口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吉林梅河口 135000
在我國食品安全問題直接威脅到13億多人口的身體健康,而食品安全中的食物營養問題又直接影響我國國民的身體素質,最終給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因此,保障食物營養與安全問題已然成為我國相關行業以及政府部門的一項重大任務。
我國最早是在1982年出臺了有關食品安全的相關法規,即《食品衛生法(試行)》(下文簡稱《試行》),之后1995年正式形成《食品衛生法》(下文簡稱衛生法),直到2009年的6月我國才正式形成了系統性的食品安全法規《食品安全法》(下文簡稱《安全法》),其主要內容就是為了能夠及時的預防與控制食物食材可能帶來的衛生疾病,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最近幾年我國有關食物安全問題的資料顯示,因為食物營養健康導致的是食品衛生問題層出不窮,且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問題具有已經的緩沖期,實踐一般較長,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有效解決。
以上所談到的食品安全以及食物營養問題,和我國一直以來實行的食品安全法規政策具有不可分割的關系,我國的食品安全法規政策,忽視了科學營養和均衡飲食對在食品安全中的地位。本文針對這一問題展開談論,通過對我國當前有關食品安全法規政策以及政府對相關問題的管理狀況的分析,得出我國現行食品安全法規中有關食物營養的缺陷。
在我國有關食品安全問題的三部法律法規(即《試行》、《衛生法》、《安全法》)中,很少涉及到食物營養的明文規定,從內容上看,在《試行》和《衛生法》兩部有關食品安全的法規中,只有分別在第四、五條與第六、七條提到了“食物應當五毒、無害,符合其應有營養標準,同時具有必要的色、香、味等感官特征”和“主、輔食物,營養符合國家衛生部門制定的有關衛生、營養標準”;在《安全法》中,只有在第二十條、第四十二條和第百十五條明確提到了嬰幼兒與既定人群的食物營養要求和相應的監管、處罰規定,但是仍然沒有具體到不同食物的營養需求以及相應處罰措施。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定義:所謂食品安全就是指食物中含有有毒或者有害物質,會對食用人體造成一定健康危害的衛生問題。在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正是文件《加強國家級食品安全性計劃指南》一文中,把食品安全定義成,對于食物而言,按照其實際用途在消費者食用后不會對其造成傷害的現象。我國在《安全法》中對食品安全的定義顯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根據《衛生法》或者《安全法》相對應的一些法規和規范上來看,衛生部門自1986年以來前后頒布了《汽酒衛生管理辦法》、《糧食衛生管理辦法》與《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等有關的管理法規與政策75個,內容主要包括對食品衛生中的食品添加劑、食品外包裝、食品容器以及食品生產環境、設備等相關的衛生管理辦法,但是在眾多的食品安全規范中與食物營養存在明顯關系的只有《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規范》這一個。
總這一方面來看,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法規政策中在食物營養方面有著明顯的缺失,有關政府部門也沒有對這一問題提出正是的法規政策,有關問題也能夠得到及時的處理,也沒有指定行之有效的規劃、步驟與具體實施方案對有關問題進行彌補。例如,1992在任的衛生部部長陳敏章同志在對《世界營養宣言》與《世界營養行動計劃》作出有關承諾之后,我國衛生部向后在1993年和2001年分別頒布了《90年代中國食物結構改革與發展綱要》、《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與此平行的是1997年以國務院為首并且要求各個部門必須落實實施的《中國營養改善行動計劃》,但是包括一些國家帶領出臺的“大豆行動計劃”,與學生身體素質密切相關的“學生飲用奶計劃”等,但是最終都沒有得到落實。
正是因為食品安全法規中食物營養規定的缺陷,衛生部門的管理不足,我國才會出現各種有關食品安全的事件,例如剛過去不久的三鹿奶粉事件等。
食品安全最早是在1974年有聯合國衛生組織提出,從廣義上講,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容:①從數量上來講,首先要求國家能夠提供足夠的食物給國民,以滿足人們社會生活的基礎;②從衛生方面來講,要求在食物充足的基礎之上,保證食物不會對人們的身體造成任何傷害,并盡量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要;③從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要求食物的獲取途徑與生產環境應該有利于節約資源和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從食品安全的廣義角度上,可以將食品安全理解為數量、營養與衛生。其中數量是基礎,營養和衛生是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我國的《衛生法》和《安全法》對食品安全的闡述主要還是在狹義之上,即人們飲食中的食物無毒、無害,符合人們所需營養需求,不會對人的身體機能造成任何慢性或者急性醫療事故等。盡管如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是停留在對食品數量上的滿足,很難做到營養層次上的標準,可以說一些有關食物營養與衛生的法規只是簡單的空條文。總體來說,我國食品行業以及相關部門對食物營養與衛生為題不夠重視,造成有關法規中食物營養規定的缺失。
食物營養與衛生本身是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依存。食物營養的過程就是食物經過人體的消化、運輸與吸收的總的新陳代謝過程,從中產生人體所需的營養物質,維持人體各個部分的生長、發育,并源源不斷的為人體提供日常活動所需的能量,保持人體健康,進而抵制一些有可能因為營養不良引發的各種疾病。如果食物營養不當,會對人體健康慢慢的產生一些危害,其漫長,危害周期較長,危害程度相對較高,難以在短期內得到控制與治愈。最明顯的問題就是兒童發育的營養不良問題,食物中營養不足很可能無法滿足兒童成長發育所需營養,最終出現一系列于此相關的生理問題。另外,食物營養關注不夠,還會導致有關食品生產行業不能夠嚴格控制食物的生產、加工、運輸、包裝、存儲等過程,而這些過程是食物最容易引發變質、病菌、化學侵入等有害物質的時期,這種食物就會成為人體帶來各種疾病發生的病原,這一過程就是食品衛生問題。
可見,食品營養與食品衛生知識不同程度的同類問題,很多時候同時存在,食物營養規定缺陷,食品衛生問題隨之而來。
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世界衛生組織以及相應的社會系統都在從不同的角度著手,逐漸將食物營養問題擺到人們面前,要求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機構,能夠綜合考慮食品的衛生、質量與營養的要求,而不僅僅是食品安全與衛生方面,對法律法規進行補充與完善。
以我國現行的《食品安全法》為例,其中的核心部分就是要求衛生監管部門盡可能的保證食品的安全生產。例如,餐飲衛生監管在法律的落實中僅對食品生產人員的體檢、食材的獲取途徑以及餐具的消毒狀況等進行監管。但并沒有明確的提出,對不同種類食材的營養搭配狀況的管理,在沒有保障食物營養均衡的情況下,食品衛生將不復存在,食品安全更加無法保證。
綜上所述,我國相關食品安全法規建設機構,應該在綜合考量我國國民食物營養問題的情況下,重新審視現行食品安全相關的法規政策,從人與現實社會經濟和諧發展的角度,將食物營養問題看作人類身體健康的關鍵,在對當前食品安全法規加以完善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增設一些更加具體的管理制度與規定,以保證我國食品安全得到更加科學全面的發展。
[1] 譚志哲.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之公眾參與:借鑒與創新[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可科學版),2012(3):27-31.
[2] 陳衛洪,漆雁斌.中國食品安全政策的發展歷程及其反思[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9(3):141-143.
[3] 廉恩臣.歐盟食品安全法律體系評析[J].政法論叢,2010(2):9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