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雯
新疆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第一附屬醫院,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局部麻醉是指在神經干(叢)旁注射局麻藥,阻滯神經傳導功能,達到無痛目的的麻醉方法。局部麻醉的安全性問題主要是局麻藥外漏滲透到血管中或被直接誤注入到血管內,血藥濃度驟然升高,可能引起一系列較為嚴重的并發癥。包括眩暈、頭昏、呼吸抑制、支氣管痙攣、血壓變化、血腫、抽搐、驚厥等中樞神經和心血管系統反應。近些年來,隨著超聲成像技術的發展日益成熟,超聲引導的局部麻醉引起了國內外醫學工作者的高度重視。超聲引導的局部麻醉最大的突破是克服了傳統局部麻醉方法學的盲目性,提高了成功率與安全性。本文采用循證醫學中Meta分析的方法來研究探討超聲引導的局部麻醉的應用及其安全性。具體敘述如下。
檢索中國期刊全文、維普、萬方等數據庫,收集2006年8月—2012年8月期間應用超聲引導局部麻醉的相關文獻,并對搜索到的文獻中的參考文獻進行搜索。搜索的關鍵詞如下:麻醉、超聲引導。文獻入選標準如下:局部麻醉,采用超聲引導麻醉,有安全性評價,全文發表。獲取全文,按納入標準嚴格篩選,評估文獻整體質量,并最終決定是否納入。評價標準如下:隨機(0~2分,非隨機0分,僅敘述隨機1分,有正確的隨機方法2分);盲法(0~2分,非雙盲0分,僅敘述雙盲1分,有正確的采取雙盲方法2分);隨訪(0~1分,敘述隨訪1分,未敘述0分)。總分為3分以上為高質量文獻。收集數據資料包括:局部麻醉藥、用藥量、穿刺時間、麻醉結果、麻醉起效時間、不良反應。
按照上述檢索方法及評價標準檢索、篩選,最終選定10篇文獻作Meta分析。10篇入選文獻中,包含病例516例,超聲引導組258例,傳統組258例。
除文獻[3]外,其余8項研究中,超聲引導組和傳統組所用的局麻藥均為不同濃度的羅哌卡因。各研究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文獻[5]的結果顯示超聲引導組的麻醉用藥量[(2.64±0.80)mL]小于傳統組[(2.64±0.80)mL](t=2.5221,P< 0.05)。
文獻[4,6,9]報道了超聲引導組麻醉穿刺時間較傳統組短(P< 0.05),合并文獻[4,6,9]的結果,采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超聲引導組所需的穿刺時間(7.88±3.68)min少于傳統組(16.16±8.19)min,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t=7.703,P< 0.01)。
文獻[1,3,7-8]的結果顯示超聲引導組的麻醉結果優于傳統組(P< 0.05)。
文獻[4,6,8-9]報道了超聲引導組麻醉起效時間較傳統組短(P< 0.05)。
9項研究均報道了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文獻[2,7]的結果顯示超聲引導組并發癥明顯少于傳統組(P< 0.05),有統計學意義。其余文獻結果顯示兩組并發癥的差異無統計意義。文獻[1]報道兩組均有1例Horner’s綜合征。文獻[5]報道兩組各有1例出現蘇醒期躁動癥。文獻[3,8]的結果顯示傳統組有血腫的不良反應發生,而超聲引導組未出現。文獻[3,7]的結果顯示傳統組有患者并發氣胸,而超聲引導組無。文獻[3,7-9]的結果顯示傳統組有液體滲漏情況發生,而超聲引導組未出現。
本研究共納入符合標準的9篇文獻。總結歸納局部麻醉藥、用藥量、穿刺時間、麻醉結果、麻醉起效時間、不良反應六項指標。前五項指標反應的是超聲引導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
本研究中Meta分析得出,與對照組相比,超聲引導組輔助用藥量較對照組少,起效時間較對照組短,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方面,對照組發生并發癥的機率較超聲引導組高。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下局部麻醉的麻醉效果優于傳統的麻醉方法,不良反應發生率較傳統方法低,安全性更高。
[1] 李挺.上肢手術病人超聲引導鎖骨上臂叢神經阻滯的可行性[D].溫州醫學院,2006.
[2] 白潔,秦如愿.超聲引導下小兒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臨床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0,26(5):66-67.
[3] 吳利東,周丘.超聲引導在頸內靜脈置管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學,2008,9(7):51-52.
[4] 陳學麗,張曉奕,張華,等.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在上肢手術中的應用[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27(8):77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