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周贇四川中醫藥高等??茖W校,四川綿陽 621000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源自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由麻黃、杏仁、甘草和石膏四味藥物組成。本方見于《傷寒論》原文第63條:“發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币约霸牡?62條:“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北痉叫翛鲂?,清肺平喘,功效顯著,現已被廣泛應用到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當中。筆者運用《傷寒論》中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減治療小兒發熱咳喘32例,取得較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本組患者32例,均來自我校附屬醫院門診,其中女17例,男15例,年齡在1~6歲之間;西醫診斷感冒6例,支氣管肺炎8例,急性支氣管炎13例,支氣管哮喘5例。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制定,以西醫理化檢查結果作為診斷依據,西醫疾病如感冒、急性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支氣管哮喘等以發熱、咳喘為主癥,屬邪熱壅肺、肺失宣降者為診斷依據。
1.3.1 基本方 炙麻黃5 g、杏仁5 g、甘草4 g、生石膏10 g,水煎溫服,2劑,每日一劑,分三次服下,60mL/次。
1.3.2 臨證加減 張仲景《傷寒論》原方中麻黃與石膏的用量為1:2,臨床用于表癥未解、邪熱壅肺之發熱、咳喘癥,方中石膏與麻黃清泄協同,麻黃與杏仁宣降相因。全方具有解表散邪、清宣肺熱、止咳平喘等功效。本方可通過調整石膏與麻黃的用量配比,并酌情加味,以治療肺熱與表邪輕重不同的各類小兒肺系發熱咳喘疾病。如肺熱壅盛、壯熱汗出者,麻黃與石膏用量比可為1:4~1:5;表邪偏重,無汗或少汗,二味用量比可為1:2~1:3。其次,小兒發熱咳喘以外感風熱在表為主,加薄荷、桑葉等;外感風寒所致,癥見無汗惡寒,在表明顯者,酌加荊芥、防風、蘇葉;肺熱重,熱甚苔黃者,加知母、柴胡;咳嗽明顯者,加枇杷葉、前胡;咳痰黃稠,加浙貝母、桔梗、魚腥草;痰阻氣急見喘甚,加葶藶子、桑葚;咽部紅腫、癢痛者,加蟬衣、大青葉。因小兒體屬純陽,具有“稚陰稚陽”、“脾常不足”的特點,故應加入滋陰清熱藥知母、蘆根,健脾消食藥炒谷芽等。
1.3.3 使用注意 解表劑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影響療效。湯藥應溫服,服藥后注意保暖,使遍身微微汗出以利祛邪,切不可汗出不止。服藥期間禁食生冷,忌辛辣、海鮮,并需注意防護,防止患兒再次受涼。
痊愈(發熱咳喘止,痰液明顯減少或消失)21例,好轉(發熱止,咳喘明顯減輕,痰液減少)9例,無效者2例,總有效率達93.7%。
周雨,女,2歲5個月,2013年3月24日就診。病史:8 d前因感冒而致咳嗽,經治療感冒基本痊愈而咳嗽不止,曾服用抗生素、止咳糖漿等,咳嗽仍不止?,F發熱1天,口渴,咳嗽不止,以陣咳為主,咯白色泡沫痰,舌紅,苔薄黃,指紋位于風關、紅紫浮露。體格檢查:T39.3℃,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增粗,無干、濕啰音。診治:本證為小兒發熱咳喘證,證屬外感風邪、化熱犯肺、熱邪壅盛、肺失清肅,現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減治療。組方:炙麻黃5g、杏仁5g、甘草4g、生石膏10g、桑葉10g、淡豆豉5g、薄荷6g、枇杷葉5g、魚腥草15g、蘆根10g、柴胡6g、知母5g、蟬衣5g、前胡6g、浙貝6g、前胡6g、炒谷芽10g,服2劑,發熱消失,咳嗽明顯減輕,痰液減少;后改用銀花6g、連翹6g、桑葉6g、百部5g、紫菀5g、款冬花6g、竹茹6g、魚腥草15g、浙貝母6g、知母6g3、枇杷葉10g、甘草5g,3劑,咳愈,諸癥消失。
近年來,早期康復訓練已被廣泛用于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臨床實驗證明:早期康復有助于抑制和減輕肢體痙攣姿勢的出現與發展,能預防并發癥,促進康復。早期、科學、合理的康復訓練能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可塑性,挖掘損傷修復的潛力,促使神經末端突觸再生,最大限度地恢復運動功能,降低致殘率,提高其生活質量[3]。康復訓練應在患者病情穩定48 h后進行。進行訓練的同時護士要加強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配合用語言進行心理誘導,細心小兒生理上具有有余和不足的特性,體屬純陽,“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腎常虛”。在病理上,小兒心肝有余多熱病,肺腎不足多咳喘,脾常不足多痰證,即小兒發病多熱、多咳、多喘、多痰。因此,小兒發熱咳喘是兒科臨床上最為常見的病證之一。究其病機多因熱壅迫肺、肺失清肅所致。筆者認為本病的關鍵在于肺氣內遏,不能宣泄肌表,治療上應著眼于此關鍵點,采用宣本無發熱、咳嗽、咯痰,痰白或黃或粘稠帶血,胸痛,氣喘,口渴,甚則煩躁不安,神昏譫語,四肢厥冷等癥狀。好轉5例(10.4%),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2例(4.2%),臨床上無任何改變。
本病病機乃機體正氣不足,衛不御外,營不內守,抗病能力低下,突然感染風熱之邪而發。其途徑是先入口鼻,犯上二焦肺衛,首當其沖,故風熱犯肺,邪正相爭,表現為發熱惡寒;轉內而肺氣失于宣肅,則引起咳嗽咯痰。病勢不解,則衛氣病邪侵入氣分,肺氣壅塞,出現高熱煩渴、咯痰帶血、咳喘胸痛等痰熱壅肺之證,病變的重點始終在肺。其病情的傳變有兩種趨勢.一是順傳于肺胃,進而氣、營、血,二是不經氣血直接逆傳心包,進而心營、神明(腦)。又困風與溫均為陽邪,兩陽兩襲,則傷陰耗液,下損肝腎。故治療上要宣肺透邪,滋養陰液[3]。痰熱壅肺者表現為高熱煩渴,咳喘胸痛,咯黃痰或帶血,舌紅苔黃或膩,脈滑數,本病若不解除衛分之邪,可病邪傳入氣分,甚則深入營分、血分。另衛分之邪也可不經傳氣分,直接傳入心包,稱之為“逆傳心包”。如若邪入營分,治療得當,邪熱病邪之氣亦可減輕轉出氣分而解。本病的預后主要取決于傳變的深淺、邪熱的輕重以及正氣陰液虧損的程度。邪勢不盛,傳變不深,無“逆傳”,則預后多良好。否則,預后較差,甚至可以危及生命。
本研究用黃芩清熱燥濕。瓜蔞潤肺化痰散結,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貝母清火散結,潤肺化痰,五味子斂肺而寧嗽,茯苓除濕理脾,橘紅行氣,甘草和中,桔梗清肺。治療痰熱壅肺型風溫肺熱癥,有顯著療效[4-5]。綜上所述,用瓜芩清肺飲治療風溫肺熱證在痰熱壅肺在臨床上值得推廣。
[1] 歐敏,杜懷棠,郝瑞福,等.清肺飲對風溫肺熱病患者NK-IFN-IL-2的調節作用[J].海軍總醫院學院,2011,14(4):231-233.
[2] 何豐華.風溫肺熱病中醫藥治療近況[J].中國中醫急癥,2002,11(5):392-393.
[3] 戴長林,曹貴珠.清肺飲治療肺炎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J].中西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6,17(5):118-120.
[4] 陳立,熊旭東.風溫肺熱病的中醫藥治療近況[J].中國中醫急癥,2008,17(7):985-986.
[5] 何雅琴. 中醫治療風溫肺熱型肺炎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0):166-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