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異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蒙醫中醫醫院,內蒙古寧城 024200
腎上腺為人體產生、分泌多種激素的內分泌器官,分為皮質和髓質兩個部分,其中皮質由外向內分為球狀帶、束狀帶、網狀帶,腎上腺的位置較深,所患腫瘤組織來源復雜,良、惡性腫瘤在形態上并無明顯區分,給影像學診斷及鑒別帶來困難[1]。筆者通過對72例腎上腺腫瘤患者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CT和MRI對于腎上腺良、惡性腫瘤診斷和鑒別價值。
選擇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腎上腺腫瘤患者72例,男性39例,女性33例,年齡21~78歲,平均(44.7±8.5)歲,所有患者均經穿刺活檢或手術證實為腎上腺腫瘤,術前行CT和MRI檢查,臨床資料完整。
1.2.1 CT掃描方法 所有患者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掃描前禁食6h以上,采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64層螺旋CT機,層厚3~5mm,掃描范圍:膈頂至雙腎下極或盆腔,平掃后經前臂靜脈注射非離子型對比劑碘海醇85~90 mL,注射對比劑25~30 s及70~80 s行雙期增強掃描,重建后數據傳入Volume Wizard工作站。
1.2.2 MRI檢查方法 MRI檢查采用GE signa 1.5T磁共振掃描儀,常規作T1W1、T2W1、FSE、FIEST、脂肪抑制、化學位移同反相位掃描,根據患者情況行增強掃描,對比劑采用釓噴酸(Gd-DTPA)。
對患者CT、MRI圖像資料進行分析,重點觀察腫瘤大小、部位、內部結構、邊界、侵犯范圍以及強化程度,在CT圖像中觀察腫瘤和腎上腺關系,并在MRI T1W1、T2W1上比較腫瘤、肝臟、脂肪信號強度差異。以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結果為參照,判斷CT和MRI對于病灶的定位和定性準確率情況。
所得數據均使用SPSS 13.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數據以(±s)表示,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本試驗經穿刺活檢或手術病理共檢出良性腫瘤51例,其中皮質腺瘤20例,良性嗜鉻細胞瘤25例,髓性脂肪瘤5例,囊腫1例;惡性腫瘤21例,其中皮質腺癌11例,惡性嗜鉻細胞癌4例,轉移瘤6例(原發腫瘤為肺癌3例,胃腸道腺癌2例,肝癌1例)。各腫瘤類型分布及構成情況見表1。

表1 72例腎上腺腫瘤類型、部位、構成情況[n(%)]
51例良性腫瘤患者經CT檢查,定位、定性準確率分別為98.0%、64.7%,經MRI檢查,定位、定性準確率分別為78.4%、86.3%;21例惡性腫瘤患者經CT檢查,定位、定性準確率分別為100.0%、66.7%,經MRI檢查,定位、定性準確率分別為71.4%、81.0%,CT檢查定位準確率明顯高于MRI,但定性準確率明顯較低(P<0.05)。見表2。

表1 72例腎上腺腫瘤類型、部位、構成情況[n(%)]
腎上腺腫瘤類型多樣,臨床表現不一,采用影像學手段檢查目的在于明確病變位置、大小、形態以及有無轉移,CT和MRI對腎上腺腫瘤的表現各具特征,是臨床上用于檢查腎上腺腫瘤的重要方法。
腎上腺皮質腺瘤分為皮質醇腺瘤和醛固酮瘤,前者多為無功能性腺瘤,腫塊大而密度較高,呈現輕、中度強化,后者腫瘤直徑相對較小,有輕度強化[2]。本試驗中CT檢出皮質醇腺瘤4例,直徑2~5 cm,圓形或橢圓形,醛固酮腺瘤15例,包膜完整,直徑0.7~2.4 cm,1例直徑0.3 cm漏診。多數腎上腺腺瘤T1W1、T2W1信號與正常肝臟信號接近,少數呈現T1W1低T2W1高信號,信號均勻[3]。
皮質腺癌典型CT表現為腫塊直徑>7.0cm,單側,信號或密度不均,呈分葉形、卵圓形、不規則形狀,內多有陳舊性出血、壞死、囊變、鈣化,增強后不均勻強化或周邊不規則環形強化,一般侵襲組織、器官或遠處轉移[4]。本組11例皮質腺癌,直徑5~21 cm,T1W1稍低信號,T2W1高信號,腫瘤邊界清晰有包膜,內部信號不均勻,無正常腎上腺結構,2例Gd-DTPA增強后掃描無明顯強化,可能是瘤體較大,癌細胞浸潤血管,血管出現相對不足,當皮質腺癌體積較小時,需與腺瘤相鑒別,可采用化學相位成像技術。
嗜鉻細胞瘤的病理特點為水分、血供豐富,細胞團之間存在大量血竇,腫塊呈現長T1、T2信號,T2W1抑脂明顯高信號,反相位時腫瘤信號并不下降,采用CT、MRI增強周圍實體部分明顯增強[5]。本組良性嗜鉻細胞瘤25例,單側23例,直徑3.0~10.0 cm,邊緣較清晰,密度不均,常伴出血和囊變,惡性嗜鉻細胞癌4例,邊界不清楚,密度不均勻,侵犯周圍組織,淋巴結轉移。若未見鄰近組織的局部浸潤或轉移,CT難以診斷嗜鉻細胞瘤良惡性,影像學檢查疑似嗜鉻細胞瘤患者,未發現腎上腺區腫塊時,應繼續檢查腹主動脈、膀胱壁、縱膈內等區域排除異位嗜鉻細胞瘤。
髓質脂肪瘤起源于胚胎時期未分化的間葉細胞,腫瘤無包膜,由髓質和脂肪成分相混合而成,患者多無癥狀,但瘤體出現壞死、出血、壓迫其他組織時,會出現腹痛、季肋部等不適。CT表現為腫瘤形態規則,邊緣光滑,密度低且不均勻,增強掃描軟組織有輕至中度強化,低密度脂肪影不強化。MRI表現有腎上腺腫塊均勻或不均勻脂肪樣信號強度[6]。
腎上腺為轉移瘤好發位置,常見原發腫瘤有肺癌、乳腺癌、結腸癌、甲狀腺癌。本組腎上腺轉移瘤6例,其中肺癌3例,胃腸道腺癌2例,肝癌1例。CT中轉移瘤呈現多樣性,瘤體較小時,邊緣光滑,密度低且均勻,瘤體較大時,一般為分葉狀,密度不均勻,邊界不清楚,增強掃描不均勻強化。
腎上腺囊腫較少見,分為真性和假性囊腫,多由較薄囊壁和內部囊液組成,CT和MRI均較敏感,邊界光整,未見強化,準確率高。
CT檢查無創傷,檢查迅速、方便,密度分辨率高,圖像清晰,解剖關系明確,利用CT進行腎上腺腫瘤的定位準確率高;MRI既能顯示解剖結構,又能根據信號強度改變判斷組織特性,從多角度、多平面準確定位病變,尤其對軟組織顯示更為清晰,利于腫瘤早期診斷定性。CT和MRI在腎上腺良、惡性腫瘤鑒別上各有優勢,聯合應用增加確診率。
[1] 馬林,劉金有.MRI對腎上腺腫瘤的診斷價值[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25):2820-2821.
[2] 榮文霞,顏廣林,張波,等.螺旋CT對腎上腺腫瘤的診斷及評價[J].蚌埠醫學院學報,2006,31(1):75-77.
[3] 蔡雨.腎上腺良、惡性腫瘤CT、MRI 的診斷和鑒別[J].醫學信息,2011,24(1):491-492.
[4] 孫上也,高巍,趙永生,等.腎上腺腫瘤的MSCT、MRI 評價[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34):4404-4405.
[5] 田宗武,肖立志,謝愛民,等.腎上腺腫瘤的CT和MRI診斷[J].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4(6):467-469.
[6] 孫上也.MSCT、MRI檢查在腎上腺腫瘤診斷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