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 炳
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人民醫院外一科,云南西雙版納 666200
“疝氣”的形成過程是如果腹膜鞘關閉不全會導致腹腔內容物進入此鞘狀突。治療疝氣的唯一方法就是采用手術治療。最傳統的手術方式采用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這種方法對患者的損傷較大、局部的切口過長,術后的復發率較高。醫學技術隨著不斷更新進步,有關研究表明,疝氣修補術得到更新的技術支持,臨床單純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療效很不滿意。而腹腔鏡疝氣修補是一種新的微創手術方法,具有患者恢復迅速、手術簡單、切口小等等優勢。探討其兩種手術方法的不同及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我院普外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來收治的疝氣的70例患者,年齡25~55歲。平均年齡40歲。體重在45~75 kg,平均體重65.5 kg,患者表現為少腹重墜感,腹壓加大后,有囊性物質突出等。70例患者都采用X片、超聲,以上患者排除檢查有明顯心肺、肝腎等功能異常患者,排除有凝血功能異常及血栓嚴重患者,兩組患者在基本資料方面經統計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同時每位受試者均簽定知情同意書。
70例患者按照不同手術方式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35例:手術切口在內環口上方行4~8 cm施行斜行的切口。醫生在術中要密切注意髂腹下神經、髂腹股溝神經、生殖股神經的保護。縫合不可以采取縫扎恥骨的骨膜。根據患者的情況可以采取1)Lichtenstein手術2)Rutkow手術3)腹膜前修補術式[1]。治療組35例:參照文獻[2]進行。腹股溝的斜切口,長度大概3~4 cm,沿筋膜1周疝囊切開腹橫,切口處出現腹膜外脂肪層和腹壁下動靜脈,把補片放入腹膜前間隙展平,下緣放置在恥骨內下蓋住股管上口[3-4]。兩組治療后定期復查,觀察創面愈合情況到痊愈。
聚丙烯材料的網塞、平片、PHS補片、改良的Kugel補片。由床邊護士向患者介紹手術的過程及患者需要做的術前準備工作,有助于安撫緊張的情緒,做到醫患良好的溝通,并簽訂手術同意書。其次術前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患者醫生應該控制血壓、血糖和心功能,保證手術的正常進行。兩組患者醫生手術前半小時給患者靜脈注射抗生素,導尿管留置24 h。
觀察兩組手術術中手術時間、手術中出血量及住院的時間對2組的臨床治療效果及術后有無并發癥等情況進行比較。
本組治療療效評價為標準,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腹腔鏡疝氣修補術比較對照組開放式無張力疝氣修補術術中手術時間少、手術中出血量少及住院的時間少等優點,極大程度上減少了復發率及術后的并發癥。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中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比較
①隨著醫療設備的不斷更新,醫務工作者得到了技術支持,疝氣修補也有了很高的提高,經腹腔鏡疝氣修補術結扎術損傷小,是在無張力疝修補術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微創技術,其優點是保護了腹腔內部臟器的安全,防止腹膜黏連,成為修補疝氣的主要手術之一[5]。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相比,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適應癥廣泛,包含一切的腹股溝疝,比如小兒疝、老年疝、直疝。由于上次的手術,患者原有的腹部結構已模糊,采用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二次手術,可以通過避開原切口,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得患有糖尿病及三高的老年患者恢復快、手術時間短、并發癥少及復發率低等優勢特點。但也存在會產生一些特殊并發癥,如戳孔疝、陰囊氣腫及內臟血管損傷等,在施行手術時要引起醫生的注意,將患者的痛苦降到最低[6]。
②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分析我院普外科確診的疝氣患者70例,將兩組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為檢測指標。經治療后,兩組患者疝氣修補患者恢復很快、手術很成功,并且有效避免損傷血管神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疝氣修補在患者安全性及術后的身體恢復要有優勢,使得患者減輕痛苦,值得借鑒使用。
[1] 陳佳駿,王魁,戴佳奇,等.三種開放式無張力疝修補術的療效比較[J].外科理論與實踐,2008,13(6):528-530.
[2] 王小忠,謝鍔,洪偉勤,等.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體會[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09(3):258-261.
[3] 呂寶軍,許峰峰,劉星偉,等.腹腔鏡和開放式完全腹膜外腹股溝疝修補術的比較分析[J].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0,4(4):382-383.
[4] Theodoropoulou K, LethabyD, Hill J, et a.l Laparoscopic hernia repair: a two-port technique. JSLS, 2010,14:103-105.
[5] 楊喜光,向國安.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的研究進展.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09,3(6):984-988.
[6] LópezDiazM, CanoNovillo I, GarcíaVázquezA, et. al Laparoscopic inguinalherniorrhaphy in children, firstresults[J].CirPediatr, 2007,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