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良
廣西欽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廣西欽州 535000
人們隨著年齡的增加,面部皮膚的老化成為不可改變的自然趨勢。隨著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美容技術的不斷進步,新的除皺方法也不斷涌現。而恢復人們青春容貌的有效方法就是實施面部除皺術,這也是面部老化患者易于接受的手術美容方法[1]。
選取2008年3月—2013年4月來該院實施面部除皺術的120例面部老化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有6例,女性有114例;研究對象年齡在27~63歲之間。采用傳統的創傷性除皺手術患者分別是:有9例研究對象為額部除皺,13例研究對象顳部除皺,51例研究對象顳頰部除皺,18例研究對象額顳頰部除皺,4例研究對象頰頸部除皺。采用小切口“微創”性埋沒懸吊提緊術的患者有25例。在這120例研究對象中,有4例患者由于在其他醫院實施小切口“微創”性埋沒懸吊提緊術后效果不理想,1年之后來該院進行再次除皺,同時有10例患者行瞼袋整復術,8例患者行眉提升術,2例患者行顴骨降低術。
手術之前給予患者10 mg安定[2]。再給予患者20 mL 2%的利多卡因、10 mL 0.75%的布匹卡因、20滴腎上腺素以及0.9%的生理鹽水,將其配制成130 mL的溶液,對患者實施局部浸潤麻醉[3]。
在發際之內的3~5 cm處行一個冠狀切口、耳屏前與耳后的發際邊緣行一個隱匿切口[4]。在額部部位,分離帽狀腱膜和骨膜,一直分離到距眶上緣2 cm處,然后轉移到骨膜下直至眶骨緣;在顳區部位時,使用示指進行鈍性分離一直到距眶外緣1 cm處,再使用組織剪到皮下進行分離直至外眥角;在頰頸部部位時,分離淺筋膜層。
分離完成后,進行徹底止血[5]。向后上方提緊SMAS并對其進行折疊及縫合固定,是SMAS的張力得到恢復。在額部進行除皺時,對于眶上血管神經束要避開,在距眶上緣1.5~2 cm的部位,將2條寬約3 cm的額肌切除;將眉間與鼻根部的降、皺眉肌切除;將其余的額肌纖維用刀片將其橫斷,使額紋得以舒展。把眼輪匝肌拉到顳側將其與顳深筋膜進行縫合,使眼輪匝肌平展[6]。
在額顳處實施點樣縱行切開,將其向后上方拉,直至與冠狀切口后面的皮膚,然后進行交叉縫合并固定。根據具體情況將多余的皮膚切除,先使用尼龍線拉攏顳深筋膜和帽狀腱膜減張縫合,在使用絲線對頭皮進行無張力縫合。耳前耳后的切口用尼龍線進行減張縫合。手術部位和切口處使用消毒棉墊和彈力繃帶進行加壓包扎。
在手術之后的2~3 d,要去除包扎的敷料,適當的使用抗生素,持續一周[7]。半個月內不可在手術的部位進行手或者毛巾的用力擦洗。
手術完成之后,對研究對象進行隨訪,隨訪2~3年的患者有112例,隨訪10年的患者有4例。實施創傷性除皺術的95例研究對象,在發際內出現程度不同的切口瘢痕,手術部位的皮膚感覺遲鈍,在3~6個月后癥狀緩解,逐步恢復正常。有4例患者在顳區部位的切口處出現明顯的頭發脫落,但是沒有出現其他并發癥如感染、面神經損傷、瘢痕性禿發以及血腫等。患者在手術之后面部比手術之前年輕15~20歲,手術之后面部年輕的效果可維持6~8年,患者及醫生對此效果滿意。采用小切口“微創”性埋沒懸吊提緊術的25例患者,在手術之后的2 d內出現頭皮緊繃,疼痛感明顯,患者在手術之后面部比手術之前年輕5歲左右,手術之后面部年輕的效果維持3個月~1年,1年之后手術后面部年輕的效果逐漸消失,患者及醫生對6個月內的效果滿意。
隨著年齡的增加,皮膚的老化成為人類無法抵擋的趨勢,為了對抗皮膚老化的趨勢,實現恢復青春容顏這一人類一直追求的目標,面部除皺術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年輕化。本次實驗中年齡最小的研究對象為27歲,年齡在35~45歲之間的人們占所有研究對象的75%。處于這個年齡段的人們皮膚彈性較好并且額紋不明顯,主要在顳頰部出現皮膚松弛,因此面部除皺術的重點是提緊顳頰部的皮膚與筋膜[8]。對于伴有額部皮膚松弛出現眉和上瞼皮膚下垂的患者,手術時同時實施瞼袋整復術和眉提升術,進而達到理想的效果。面部除皺術也經歷了不斷發展的過程,從開始的簡單、分離平面較淺到后來的手術越來越復雜、分離平面越來越深,最終形成了3代面部除皺術。第3代面部除皺術效果雖然不錯,但是手術的風險相對增大,患者恢復的時間也相對延長。無論是哪種除皺術,其目的都是為實施對象解決皮膚松弛的問題,消除患者皮膚的皺紋[9]。
手術中應做到將多余的皮膚切除使面部筋膜系統提緊,且不影響表情功能的表情肌。傳統的多部位、多切口、多層次創傷性皮膚除皺術效果理想且持久,而小切口的“微創”性埋沒懸吊提緊術效果不甚理想,術后維持的效果短,往往1年后患者手術后的效果就會逐漸消失。再縫合頭皮時,對顳深筋膜和帽狀腱膜進行減張縫合[10],使頭皮在縫合時處于無張力狀態。手術之后對于手術部位和手術切口的包扎要松緊適宜,時間不能持續太長,56 h后必須拆除后再包扎,避免出現人為原因造成供血不足而致的脫發。
[1] 苗玉蓮,曹洪揚.SMAS下額顳部除皺術[J].河北醫學,2008,14(5):537-538
[2] 劉淑萍.鼻唇溝皮瓣在面部整形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1998,4(3):48-49.
[3] 徐強.肉毒素在額顳部除皺中的應用[J].河北醫學,2005.
[4] 陸文鵬,王忠媛,李孟倩.面部除皺術效果探討[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08(5):61-63.
[5] 成佳.面部除皺術17例臨床分析[D].新疆醫科大學,2010.
[6] 楊勇,于靜,王蘭,等.S形切口中面部除皺術的療效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07,16(8):1062-1064.
[7] 王興華,程新德.上面部除皺術的進展[J].中國美容醫學,2010,19(8):1246-1248.
[8] 朱倩,楊永達,張艷紅.小切口多層次面部除皺術69例分析[J].中外醫療,2011,30(28):81.
[9] 蔣思軍.多層次綜合面部除皺術[J].吉林醫學,2010,31(10):1373-1374.
[10] 陳翌農,元發芝.下半面部除皺術的綜合設計[J].中國臨床醫學,2005,12(3):5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