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東
長春市兒童醫院心臟外科,吉林長春 130000
先天性心臟?。–HD)屬于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心臟病。近些年來,伴隨著新醫療技術與治療器材的不斷改進,先天性心臟病的介入治療有了廣泛而深入的開展,在技術上也日臻完善,治療效果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有效避免了外科麻醉風險、手術造成的巨大創傷和患者的心理負擔,因此被越來越多的采用[1]。本院對于收治的先天性心臟病患者120例,采用介入治療的方法進行處理,收到了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做如下報道。
本研究選取自2010年2月—2013年1月來該院住院治療并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的患者共120例,對其全部施行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方法。其中,女性患者為51例,男性患者為69例,手術以前都詢問過既往病史,通過體格檢查和心電圖以及超聲心動圖與x線胸片等輔助檢查后,均可得到明確的診斷?;颊叩哪挲g為6個月~52歲,體重在6~98 kg之間,其中,屬于動脈導管未閉的患者共38例,室間隔缺損患者共29例;房間隔缺損患者共22例,肺動脈瓣狹窄患者共13例,室間隔缺損合并有動脈導管未閉患者共4例;房間隔缺損合并有肺動脈瓣狹窄患者共3例;房間隔缺損合并動脈導管未閉患者共2例;屬于肺動脈瓣狹窄合并有動脈導管未閉患者共3例;法洛四聯癥合并有側支患者共4例,屬于房間隔缺損合并有室間隔缺損患者共2例。
全部患者都使用國產Amplazter封堵器進行治療。患者在X線透視和經胸超聲心動圖的監視下,運用經皮穿刺股靜脈或者股動脈法實現介入治療。全部患者手術以后的3 d、1個月和3個月以及半年進行復查。對于肺動脈瓣球囊出現擴張以及動脈導管沒有閉合的患者,在手術以后不用抗凝治療,對于室間隔缺損與房間隔缺損的患者,手術以后給予患者常規藥物阿司匹林口服6個月,劑量為3~ 5mg/kg。
全部患者中,實施房間隔缺損封堵術患者共22例,有1例患者沒有成功;實施室間隔缺損封堵術患者共29例,有2例患者沒有成功;肺動脈瓣狹窄患者共13例,有1例沒有成功。其他患者均成功地完成介入治療。介入治療的總成功例數為116例,成功率為96.7%(116/120),經過隨機訪問1~6個月,患者體內封堵器位置比較固定,沒有出現移位或者破損現象。通過晚期隨訪,也沒發現有封堵器脫落、器官栓塞、殘余分流、股動靜脈瘺和心律失常以及導致瓣膜運動異常的情況。
在目前,隨著介入治療技術和器材的發展,很多傳統的開胸手術治療先天性心臟病的方法,開始由非開胸的介入治療所替代。對于大多數的部分的房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以及室間隔缺損的患者,進行封堵器介入治療更加安全有效,完全可以替代外科的修補治療[2]。動脈導管未閉屬于最早也最適用于運用于先天性心臟病的封堵術治療,通過臨床發現,動脈導管未閉封堵的主要并發癥是殘余分流與脫落。本項研究組中,動脈導管未閉或者是合并有動脈導管未閉的患者,通過介入治療均獲得成功,經過隨訪3個月以后,其殘余和分流完全消失。若患者存在著重度的肺動脈高壓,并且動脈水平出現雙向分流,在手術以前先測量患者的肺動脈阻力與壓力,在條件成熟后再進行介入治療。
針對房間隔缺損患者的介入治療,應當時繼發孔中央型的房間隔缺損,其最大的伸展直徑應當小于36 mm,缺損邊緣最好是5 mm以上的間隔組織,本研究組中,有患者的下腔邊緣是3 mm,我們選擇偏大的封堵器進行封堵獲得了成功?;颊叩哪挲g一般應大于3歲,體重一般應大于10 kg。選用的封堵器的直徑應當要小于房間隔的直徑。對于重度的肺動脈高壓患者,通過B超檢查顯示雙向分流,如果血氧飽和度數值偏低,那么在封堵以前應當測量肺動脈壓力與肺動脈的阻力[3]。如果患者的年齡大于50歲,通過心電圖檢查發現有心肌缺血癥狀的患者,應當先給予冠狀動脈造影以排除冠狀動脈狹窄癥狀后,再實施封堵介入治療。本研究組有2例患者介入沒有成功,其中的1例由于缺損殘端嚴重不足,導致封堵器無法固定而最終轉到外科進行治療,手術結果證實屬于下腔型的房間隔缺損;有1例患者的房間隔缺損比較大,但左心房徑偏小,并且左上肺靜脈行走異常,所以操作比較困難,手術以后出現了心率減慢,且心包出現少量的積液,后改為急診外科進行房間隔缺損修補手術,手術以后得到痊愈,所以,不應當反復地釋放封堵器,假如超過3次則要保證推送桿和封堵器的連接牢固性[4]。對于室間隔缺損封堵術,在近年來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開展,主要是適用于直徑在12 mm以內的膜部室間隔缺損患者與肌部室間隔缺損患者;因為這部分缺損比較靠近主動脈瓣、二尖瓣和三尖瓣,在封堵器植入以后,就很可能會影響到瓣膜功能(尤其是主動脈瓣)[5]。因此,在釋放封堵器以前應當對主動脈根部進行造影檢查。
另外要選擇適宜的大小封堵器,封堵器的脫落往往屬于先天性心臟病封堵術出現了嚴重的并發癥,一般原因是封堵器選擇過小,且病變的解剖部位比較特殊,或者是操作不當或這器材本身存在河大的質量問題等而造成。本組有1例出現封堵器脫落,屬于房間隔缺損患者,主要原因是操作不當引起,室間隔缺損為選用偏小封堵器所致。同時,對于先天性心臟病患者進行介入治療,應當嚴格把握介入治療的各類指征。如果封堵沒有成功或這是發生并發癥(主要包括封堵器脫落、心臟壓塞和Ⅲ度房室傳導阻滯以及嚴重溶血等)都可能會需要轉成體外循環手術[6]。法洛四聯癥合并體肺側支栓塞手術可以提高外科手術的成攻率,并減小手術以后灌注肺等系列并發癥[7]。本研究對于法洛四聯癥患者手術以前進行常規的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結果發現患者有大于3 mm的較粗側支時,即考慮對其進行介入封堵側支術。本研究組中,側支最粗的為7 mm,手術中通過造影發現,都發自于降主動脈,每個患者的側支為2~3支,通常要選擇其中最粗和最容易封堵的側支進行封堵。在封堵以后,要立即觀察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變化,若血氧飽和度沒有明顯的變化,則需要釋放封堵器,但是如果其血氧飽和度在吸氧時低于70%或者是低于原來的10%時,不能排除側支的單一供血,這時候要放棄封堵治療。
綜上所述,運用國產封堵器進行先天性心臟病的治療,存在創傷小療效好和安全性高的優點,并且價格低廉,操作簡單,具有非常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相信隨著介入治療技術的不斷成熟,先天性心臟病并發癥的發生率一定會大大降低,真正為患者帶來福音。
[1] 楊進源,鄭宏.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48例[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08,l5(4):311-313.
[2] 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學雜志英文版編輯委員會.先天性心臟病經導管介入治療指南[J].中華兒科雜志,2004,42(3):234-239.
[3] 張密林,賈彬,解啟蓮,等.586例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并發癥分析[J].臨床薈萃,2010,21(19):1412-1414.
[4] 秦永文.經導管閉合膜部室間隔缺損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循環雜志,2011,17(增刊):55-57.
[5] 方臻飛,沈向前,胡信群,等.經導管封閉治療小兒繼發性房間隔缺損[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1,14(20):61-63.
[6] 彭道地,蒲曉群.先天性心臟病介入治療285例療效評價[J].中國醫學工程,2007,15(3):293-297.
[7] 蔣世良,徐仲英,黃連軍,等.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療繼發孔型房間隔缺損的并發癥的防治[J].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04,12(6):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