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麗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夫教育之真理無窮,能發現之則新,不能發明之則常舊,有發明之力者雖舊必新,無發明之力者雖新必舊?!毙兄壬暮喍淘捳Z對我們的啟迪意義頗為深刻,作為培養學生之創新創造能力的關鍵學科的語文教學必須驅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生活與創新中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如何去做到這一點呢?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三點看法。
有人說教育追求的是學生獨特的靈魂、獨立的思考和自由的生長,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則更有必要去追求這樣的理想境界。因為我們的語文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去獨自地感受和理解,而對于我們學生而言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去尋求利于學生成就優秀文化熏陶感染的基礎,教育教學的實踐告訴我們這基礎應當是學生的生活和學生的創造。因此,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著力尋求學生的生活基礎性資源以及接受優秀文化熏陶感染的著力點則是首當其沖去予以探究的。譬如教學漢樂府的《木蘭詩》,根據學生已有的學習與生活經驗,如已有著的安全和太平的意識,父子之間的骨肉情意等,由此讓學生去探究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女民族英雄花木蘭這個典型的人物形象。進而受到比較理想的古代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學生們經過探究,則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花木蘭既是充滿壯美意義的典型代表,因為她在“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可汗大點兵,卷卷有爺名”的前提下主動地代父從軍,體現了花木蘭的盡忠之情。而當屢建奇功“可汗問所欲”時,木蘭又十分干脆利落地“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這又體現了一位古代女民族英雄的柔情美。實踐證明離開了學生的生活與創新,我們又何談學生的自主接受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呢?
入選于我們初中語文教材的美文都充滿著濃烈的情感,但是,由于作者的際遇不同,所處的時代背景不一樣,作者的語言風格不同,表達方式的迥異,所以,其感情的基調則也有著相當大的區別。因此,對于我們學生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的程度以及效果也就必須要去作出比較恰當的權衡,我們將如何去通過學生的生活與創新使學生受到比較完美的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呢?現結合多媒體手段的運用談及自己的一點做法。還以教學《木蘭詩》為例,這首詩在木蘭代父從軍后以十分細膩的筆觸鋪陳了木蘭歷經沙場所建立的不朽功勛,尤其在別了爺娘后的行軍途中,作者極力渲染了環境的惡劣,進而襯托出花木蘭的堅強決心和盡忠報國的光輝形象。我們都知道對于古詩文是需要學生去進行充分誦讀的,學生在誦讀時我們能否利用多媒體的手段去著力渲染當時的環境氣氛以更好地起到作品的感人效果呢?應當說還是完全可以的。所以,在讓學生進行誦讀感悟的過程中,選取了一定的與作品之感情基調相匹配的樂曲進行播放,比較好的勃發出我們學生的感悟情感。學生誦讀行軍的句子時耳中則縈繞著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之類的曲調,使得我們學生更為真切地體驗到古代之民族英雄盡忠報國的壯志豪情,學生對古詩文的審美素養的提高則往往會水到渠成?;咎m這位典型的女民族英雄則在我們學生的心靈里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語文課堂教學我們所必須遵循的原則是學生永遠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我們的教師充其量只能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而教學流程的推進我們老師與學生也一定要在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要想去真正意義上達成學生成為主體之目的,還需要賴于學生的生活與創新。筆者在這里將學生的生活與創新比喻成接受優秀文化熏陶之脈絡,是比較得體的。因為,有了我們學生的生活與創新,學生的攀爬就有了極為理想的登上頂峰的希望。譬如讓學生去欣賞現代詩歌《周總理,你在哪里》時,筆者讓學生去廣泛地搜集總理的生平事跡方面的資料,學生們則在自己的腦海里建立起周總理的為人民服務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第一印象,教學時又緊緊抓住“你在哪里”和“他剛離去”的反復詠嘆,進而產生動一發而牽全身的效果。學生們便從自己已經掌握的許許多多的資料中,意識到一代偉人在履行職責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于黨的事業的高尚情懷和高大形象。也使得我們的學生在產生了這樣的意識,一個人民的公仆就要在人民的心目中建立起公仆的形象,否則是根本也不可能在人民的心目中去建立起偉大的威望的。由此,在學生產生這樣的認知時,在讓學生去反反復復地吟誦這首充滿濃烈情懷的詩,并讓學生作出這樣的思考,這首詩寫于1976年的清明節的前后,那時周總理已經長眠于祖國的大地,為什么作者還要多次發出“你在哪里”的呼喚?而人們還在多次的回答這似乎不合情理的“他剛離去,他剛離去”呢?初中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情感經驗,他們則從自己的情感基礎上意識到,此時此刻的總理雖然已經離我們的人民大眾而去,但是,他在人民中的光輝形象是永存的,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所以他在人民的心目中會是永遠的“他剛離去,他剛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