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健
“很重要”、“離不開”、“看不起”這三個詞是對當下職業教育的尷尬處境的概括,雖然淺顯俗白,但卻提煉準確、整合有道、意味深長,值得玩味和說道。
“很重要”是我們經常掛在口頭上、放到臺面上說的,或頂層的政策文件中寫著的。如《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寫到:“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人力資源開發,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推進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就業和再就業的重大舉措;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把我國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提升我國綜合國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要求“把發展職業教育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來抓,實現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他許多文件(或各級官員講話)也都有類似表述,都把“重要性”說得很多、很滿、很到位,要求對職業教育要“大力發展”、“加快發展”云云。
“離不開”是職業教育的價值所在,是職業教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彰顯。新任中國職教學會會長、原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先生用三個“離不開”描述了職業教育的價值:即“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離不開職教;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離不開職教;增加居民收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職教”。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看不起”是職業教育面臨的真實境況。不僅社會看不起,學生及家長看不起,就連職業院校本身自己也看不起自己。學生報考職業院校大多是處于無奈的被動選擇,而不是被職業教育的“很重要”所吸引的主動選擇。紀寶成校長曾撰文“市長市委書記的孩子幾乎不上職業院校”,就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很重要、離不開,但卻看不起,這三個關鍵詞的反常組合、矛盾鏈接到底意味著什么?說明了什么?
一、口頭上重視、骨子里輕視,構成一種諷刺。“很重要”概括的是職業教育客觀的價值屬性,“離不開”表征的是職業教育實際的社會價值,也是對“很重要”的一種實證。按理得出的結論應該是積極的、正面的,才符合邏輯。而現在得出的卻是“看不起”的倒反的結論,實在令人大跌眼鏡。它表明所謂“很重要”不過是口頭上說說,文件中寫寫;所謂“離不開”不過是職業教育應然的服務職能或客觀事實的一種描述,并不意味著全社會對職業教育認識程度的提高,更不必說職業教育人才獲得了更高的社會地位和價值回報。一切都是虛的、空的、“忽悠”的,是毫無著落、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骨子里的輕視、實際對比的反差并沒有因之得到有效改變,當然也就只能構成一種自相矛盾的諷刺和尷尬失落的結局。
二、價值觀或價值導向的偏誤。“看不起”職業教育的根由,還是因為我們的評價導向和文化觀念出現了扭曲和偏誤。從評價體系看,考入職業院校的都是低分考生,殿后一族,所以學生是末流的學生,學校也自然是三流的學校。這還是“以分數論英雄”的評價體系作祟,或者說錯誤地把職業教育納入了應試教育的體系加以評價。并沒有真正懂得職業教育是“另一類型”教育的本質。從文化觀念看,我國還是一個以“官本位”為主流價值觀的社會。網載:在美國,3%大學生愿意報考公務員;在法國,是5.3%;在新加坡,只有2%。在日本,就業傾向公務員排在榜單第53位;在英國,公務員甚至進入20大厭惡職業榜;而在中國,86.5%的大學生愿意報考公務員。甚至好幾千人競爭一個公務員職位。公務員熱折射出的是人們希望晉升上流社會的心態,而對社會底層的企業藍領、灰領,自然鄙視輕薄,非不得已,不愿入其彀中。
三、“口惠而實不至”執行力的缺失。執行力是根據決策或計劃,完成或實現任務與目標的能力。而我們在“很重要”的強調和“離不開”的需要的前提下,到了最需給力和落實的環節,到了檢驗真重視還是假重視,真想辦好還是只是嘴上想辦好,就現出了原形,暴露出了“根底”里“看不起”的本相,以及“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的歧視的態度。當然也就難有好的落實和執行,對職業教育造成了極大的“殺傷”。如高職教育“很重要”,國家也高調宣稱要“大力發展”、“加快發展”,可一到了經費撥款的關鍵點上,就“大撒氣”、“禿嚕嘴”了。按說高職的辦學成本大大高于本科,但現在某省本科人均辦學經費已調高至1.2萬左右,而高職卻只有3500元左右。如此巨大的落差,再遑論重視和大力發展,真的要令人笑掉大牙。這也就難怪高職教育發展舉步維艱,如此失衡的發展環境和辦學條件,任誰也難妙手回春、競爭制勝。
職業教育“傷不起”了,是該到了改變和優化其發展環境,真正“看得起”職業教育的時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