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奇年 楊繼慧
(浙江理工大學)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同時面臨著機遇和挑戰。教育信息化、網絡在線學習、數字化校園等,給高等教育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機會。我們無法準確估計出世界上通過電子通訊方式接受教育的人數,但是在世界各國,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基于網絡的現代教育正在廣泛開展,這將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等教育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如何應對這種變化,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局,是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在信息環境下,教育變為終身化。終身化學習將使高等教育重新調整。在網絡和終身學習之外,教育組織結構中的學術職員行為需要變化。全世界對終身化學習的不斷依賴以及新知識的不斷應用要求高等教育反思其所有的系統和傳統。高等教育需要重新建構自己的管理系統,重新定義大學中教授的角色,并將高等教育組織重新定位,使他們能夠在新的知識社會中得以生存和發展。
由于經濟全球化導致學術資本主義的發展,這一趨勢將大學推向了市場,而導致了大學有可能放棄其最根本的教育功能。在這一視角下,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歐洲提出的“E-learning”。什么是E-Learning呢,國際上至今沒有對E-Learning形成統一的定義和標準,關于E-Learning有以下幾種不同說法。根據美國教育部2000年教育技術白皮書的論述,首先,E-Learning是一種受教育的方式,包括新的溝通機制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作用。這些新的溝通機制是指:計算機網絡、多媒體、專業內容網站、信息搜索、數字圖書館、遠程學習與網絡課堂等。其次,E-Learning指的是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教育及相關服務。E-Learning提供了學習的隨時隨地性,從而為終身學習提供了可能,學生在E-Learning中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進行學習。E-Learning改變了教師的作用也提高了學生的批判和分析能力。
E-Learning的理論設計依據又是什么呢?我們知道,E-Learning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更好的學習和掌握知識。從理論上說三個主要因素決定一個E-Learning學習者的學習效果。首先,是對學習環境的管理,也即自我定向能力,學習者必須能確定他的個人能力,運用客觀化診斷評估幫他們確定自己基本的培訓需求。此外,制定計劃,進行時間管理,學習上的自學能力也是自我定向能力的一個體現。其次,是與學習內容的互動,即元認知能力。元認知指對學習行為的高度條理化思考以及控制學習中的認知過程,如做筆記等,其也是一種自我評估能力。最后,為與虛擬學習服務商和同學的合作能力。我們知道,在一個虛擬的課堂里面傳播自己的想法與在一個實在的課堂里人們通過自己的聲音進行交流是完全不同的,學習者要學會使用各種手段進行交流。
在以上三方面的基礎上,針對E-Learning學習者,Maccoll提出了三種不同的E-Learning設計方式。第一種,是基于學習內容和支持的方法,他聲稱在傳統的交互模型中,學習通常是以內容為中心。第二種,是打包型設計,其包含了更全的內容以及交互水平,并且變得更加動態。這種設計可以看成是認知學習理論。第三種,是整合型設計法,其引入學習群的概念,這里學習是一種協作模式,而支持是相互的。
由此,我們看到E-Learning將帶給高等教育很多契機,Lippincott在其文章中分析到其包括利用E-Learning提升專業能力,在E-Learning學習環境中,設計不同層次的咨詢素質課程,提升高校在數字環境中的能見度,等等。因此,重視E-Learning并組建其分支機構應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界一個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培養人才是高校的根本任務和立校之本,面對本世紀的挑戰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大學要大力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與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統一的復合型創新人才。大學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和工作能力,更要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創造能力,使他們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創造素質、信息素質和身心素質等。其中信息素質包括了:(1)信息能力。首先,是信息的獲取能力,主要包括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提問能力和自查文獻信息資料的能力等。其次,是信息的存儲能力及檢索和提取的能力,主要包括分類能力、實驗記錄與文檔管理能力等。第三,是信息的交流能力,此外,還要求大學生具備外語能力、利用計算機和電子技術交流信息的能力。(2)心智能力。即對信息的處理能力,對事實和知識的組織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及綜合能力。(3)行動能力。即把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包括決策能力、規劃和組織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能力以及較強的預測能力、應變能力和選擇能力。
無論是現在的學業課程,還是在未來的終身學習中,所有的學習者都應該掌握信息技能,這些技能對E-Learning和傳統高校中的學生都十分重要,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訓練培養。
在網絡學習環境下,尤其是分布式學習環境下,學習者與學習機構、教學職員和其他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傳統課堂中的教育理論難以應用到遠程學習環境中。其最根本的區別是:學習過程的中心已由教師轉到了學習者。
教師在教學中的重點也不再只是講授知識傳遞信息,學生成為積極的、自我主導的主體,是學習共同體的一部分。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陪伴教練”,信息環境下的學生面臨的是一個個開放的問題,需要獨立進行研究和解決。以技術為輔助的課程的成功取決于學生在利用信息資源和使用信息技術時培養的新能力,如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信息環境中學習者提供信息素養方面的教學,其方法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所不同。在傳統圖書館查閱資料有一定的文獻查閱方法,但是信息環境下學習者需要關注更多的信息資源,包括電子期刊檢索、全文數據庫、音頻數據庫以及各種類型的網絡數據庫。盡管在傳統情況下,學習者也需要掌握定義題目,決定信息去要,定位、獲取已經評價信息等技能,但是在網絡環境下學習者接觸了海量的信息,因此網絡學習者更需要具備如何查找、選擇、評價和使用信息的技能。
具備信息素養,意味著學習者可以熟練地運用IT技術。在信息環境下,學習者能夠自如地使用計算機和網絡交流工具,能夠在提供教學的機構資源中導航,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實際情況并非總是如此。使用信息技術的靈活性,是信息素養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學習者必須具備使用電子郵件、網頁和相關課件的技能,同時,還會使用視頻電視會議及遠程教育系統。高等教育機構有義務為學習者提供在線技術支持,同時,學習者也必須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理解網絡教育。高等教育機構必須首先了解學習者掌握信息技術的水平,確保他能夠具備成功在線學習的技能。
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素養教學的形式包括:(1)單機網絡指南;(2)基于網絡的信息素養學分課程;(3)整合在線課程中的信息素養教學。
一般情況下,信息素養課程包含在大學計算機基礎和文獻檢索課中。也有許多高校,信息素養課成為教學部門的中心任務。在這些機構中,信息素養的教學被整合在所有的網絡課程中。信息素養成為網絡遠程學習者開展網絡學習的必要技能。設計信息素養課程,應考慮以下幾點:
(1)將信息素養測試作為學習機構提供的學生測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保證學生具有在線學習的必備技能。
(2)在網絡教育學生注冊之前,通過信息素養測驗評估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
(3)使用技術尤其是網絡技術為學習者提供在線學習導航或信息素養方面的課程。這些輔助課程應該包括網絡學生學習使用技術的各個方面。
(4)要求所有的網絡學習者能夠靈活使用教育機構提供的學習工具,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
(5)在學生注冊或開始學習之前,向學生說明網絡工具使用熟練性的要求。
無論是傳統大學還是虛擬大學的管理者還必須將信息素養整合到課程中,以保障信息素養成為學習者教育體驗的一個重要部分。
網絡教育很多都是國際化的,因此對學習者信息素養的培訓非常重要。隨著全球網絡學習機會和虛擬機構的不斷增多,政策制訂者必須保證了解學生的信息需要,幫助他們找到所需信息并正確地使用這些信息,這種信息素養的培養是促進終身學習實現的重要途徑。
自主學習就是由學習主體自己確定學習目標、自己選擇學習方式或策略、自己監控學習過程及自己評價學習結果的學習模式,是主體教育思想在教學領域中的反映。在自主學習模式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所確定的具體的學習任務,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制定適當的目標,采用相應的策略,并隨時進行自我調節。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所擁有的現代化設備,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操作能力;利用信息資源的優勢,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檢索的技能、技巧和方法,從而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數字資源的應用加速了大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學生提供了許多學習的便利。資源數字化與網絡化拓寬了學生學習內容和資源的獲取渠道,數字化學習使課程學習內容的時效性更強,學習溝通更便利。數字化學習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要求和學習能力多層次地安排學習過程,數字化學習使課程學習內容更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對學習內容的再加工,學生可以進一步加強對學習內容的把握,更能體現陶行知的“在做中學”的自主學習方法,同時使學習內容共享性更強,大大加強了學習內容的再生頻率。因此,高校必須重視數字資源建設和校園網絡建設。
我國大學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形成學科齊全、基礎深厚、理論研究與技術開發相結合的綜合體系,但是學術性依然是大學的最基本特征之一。E-learning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教育領域的新拓展,自主學習應該成為高校學生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它不僅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成效,而且是終身學習和畢生發展的基礎。在網絡環境下,大力開展E-learning及自主學習,對當代大學生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級人才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1]Brophy.P.The Librar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services for the information age[M].London:Library association,2001.
[2]Maccoll.J.Virtuous Learning environments:The Library and the VLE.Program:Electronic 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2001,35(3):227-239.
[3]Joan K.Lippincott.“Net Generation Students and Libraries”in Educating the Net Generation.2006-06-15.
[4]陳成鑫.E-science環境下用戶信息需求與信息服務研究[J].情報科學,2009,27(1):108 -112.
[5]楊穎,寧方.基于數字環境的專業圖書館建設及信息服務[J].情報雜志,2011,(6):184 -156.
[6]趙瑞雪.領域科研信息環境構建研究[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2,(1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