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懷春
(天水市職業技術學校)
我國傳統文化中十分重視人及人的作用。歷代開明君主和有識之士,常把人才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首要問題。唐太宗李世民通鑒資治,兼聽廣納,認識到理政之要,惟在得人,得出了國以人興,政以才治的觀點,這是當時對人才重要性的精辟概括。他從隋朝滅亡中總結出人才對于治理國家、維護統治的重要作用,因此制定了廣攬人才,虛心納諫的政策,還改革了科舉制度,選拔了許多優秀人才,形成了人才濟濟的局面,保證了“貞觀之治”的人才之需。
唐太宗在人才思想和實踐上可以說卓有建樹,其人才觀也給后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價值。
唐太宗曾說:“朕所舉者,非朕獨私,以能益百姓也。我于宗婭古人,茍無能,終不得任。”“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唐高祖為了加強李氏宗室的力量,曾經大封宗室數十人為王,其中的一些甚至身在襁褓,就得到封王的待遇。唐太宗執政后,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除了一些確有功勞的宗室的郡王身份仍有保留之外,其余的全部被降為縣公。在對待舊人方面,唐太宗也并不偏私。唐太宗即位后,對原李建成、李元吉府中的才智之士,大量重用。眾所周知,唐太宗最重視的魏征就是李建成府中的舊人,唐太宗不但不將這些過去的政敵當作仇人,反而把他們提拔到比自己府中的很多舊人還要顯赫的高位上,結果引來了很多怨言。針對這種情況,唐太宗說:“朕以天下為家,不能私一物,惟有才行是任,豈以新舊為差?”可見,唐太宗不拘等級、門第、資歷,吸收有用之才,如魏征、馬周等才得以進入了統治階層,委以重任,為他所用。
唐太宗虛懷若谷,廣開才路,他認為能安天下者,惟在得用賢才。太宗對宰相房玄齡、杜如晦說:“公為仆射,應助朕憂勞,廣開耳目,求訪賢哲。比聞公等聽關詞訟,日有數百。此則讀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賢哉?”貞觀十一年,唐太宗對大臣宣布并采取措施要求百官薦舉賢才,四門學中的一千三百人中就有八百人是百姓子弟。
唐太宗制訂了一整套選拔、獎懲官貝的制度,頒布了《職官令》,明確規定各級政府官員的數額;唐太宗制定了對官員的獎懲制度,親自對中央和地方的各級主要官員進行考核。德為先的用人思想在這里進一步變成了皇帝詔書。在唐太宗看來,人才并非全才,用人亦當若用器,應各取其所長,避免大才小用、好才不用,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當年唐太宗令封德彝薦舉賢才,卻久無所舉,因而受到唐太宗的詰問,封德彝辯解道:“非臣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唐太宗嚴厲地批評說:“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貞觀期間,在文臣武將群體中,有的“材推棟梁,謀猷經遠,綢繆帷帳,經綸霸圖”,有的“學綜經籍,德范光茂,隱犯同致,忠讜日聞”,有的“竭力義旗,委質藩邸,一心表節,百戰標奇。”可見人才濟濟,不拘一格。
魏征也提出:“今欲求其人,必須審訪其行。若知其善,然后用之,設令此人不能濟事,只是才力不及,不為大害,誤用惡人,假令強干,為害極多。但亂代唯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唐太宗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他不是把群臣敢言直諫當作裝點門面的飾品,而是從中吸收營養。他曾對魏征說:“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勤;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在此同時,他賞罰分明。他說:“古人云,王者須為官擇人,不可造飲即用。賞當其勞,無功者自退,罰當其罪,為惡者戒懼。故知賞罰不可輕行,用人彌須慎擇。“李世民曾對魏征說:“用得正人,為善者皆勤;誤用惡人,不善者競進。”
唐太宗崇文重教,培育人才。他說:“弘風導俗,莫尚于文;敷敷訓人,莫善于學。因文而隆道,假學以光身。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不游文翰,不識智之源……性懷辯慧.非積學不成。”唐太宗深深懂得人非圣賢,不教育不學習,焉能成才的道理。于是唐太宗在位時各地大建校舍,學校一時興盛。
唐太宗統治時期君臣一心,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為人才的成長、使用,營造良好的環境。
貞觀晚年,名將李勛患重病,名醫遍治,均用藥無效。有人提出唯有用須灰和藥才能治療,唐太宗聞訊,便自剪胡須以和藥。李勛得到龍須,感激涕零。
突厥將領李思摩,他于貞觀十九年隨駕出征,在進攻白巖城的戰斗中,被弩矢中傷,唐太宗親自為之吮血,將士聞之,莫不感動。
知史而明智。我們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審視唐太宗人才思想精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發現規律性的東西,以資借鑒。
一是要重才。重才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又是歷代治國經驗的科學總結。用什么樣的人,是關系到吏治民風和國家興衰的大事。改革開放造就了大批時代所需的人才,同時也更需要創新和完善人才機制。要以“才”為上精選人才,不誤人才、不耗人才。
二是要尚德。在人才選拔方面,以德為先是古代圣賢明君都十分重視的用人標準,從籠統的“賢”具體為“德”“才”或“德才兼備”。當代,我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和開發全過程,真正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不斷提高各類人才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是要善用。人才的最大價值在于創造價值。使用人才時,從重外在考察到關注人才的心理特征,對人才的了解更全面,使用更科學,讓各類人才在其本職崗位上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華、發揮自身的最大潛能,從而創造出盡可能多的新價值。
四是要管評。在唐太宗的人才思想中,不僅重視選拔人才、任用人才,同樣注重對人才的考察。結合社會現實,應完善人才評價標準,注重以實踐和貢獻評價人才,管理人才。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人才評價方式,拓寬人才評價渠道,把評價人才和培養人才結合起來,堅持在實踐和群眾中發現人才、選擇人才。
五是要激勵。隨著經濟的發展,改革分配、激勵、保障制度,建立健全與工作業績緊密聯系、充分體現人才價值、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和維護人才合法權益的激勵保障機制。
[1]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
[2]魏征.貞觀政要·公平.
[3]魏征.貞觀政要.
[4]《舊唐書》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