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利
(山東省昌邑市石埠經濟發展區石埠初級中學)
雖然說現在中學生的思想道德總體上是好的,但是我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發現中學生身上普遍存諸多不良現象:他們在不同的場合和情境中往往表現出不同的舉止言行,在思想品德表現方面常常自相矛盾;不少學生講道理頭頭是道,但并沒有真正把它們當作自己處事待人的行為準則,也不能付諸實際行動,甚至想一套,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口是心非”;不少學生在不同的場合、與不同的人交往時言行表現迥異:往往是在老師和家長面前能安分守己,離開了老師和家長則恣意妄為,甚至當面一套,背后一套,養成了陽奉陰違、見風使舵的不良品性;學生在充當不同的社會角色時的表現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如作為學生在學校是三好學生,熱愛勞動,樂于助人,但作為子女在家里卻是“小霸王”“小皇帝”,等等。這些現象,反映出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品質的脫節。那么,怎樣才能做到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道德教育相結合呢?曾經聽到有一首歌唱到:“有一種愛叫做放手”,給我很大啟發。在教育教學中,我們是不是愛的不夠放手,而導致一些問題的產生呢。管得太多,管的太死,教的太多,學生做的太少,是不是其中一個原因?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創設情境,開展研究性學習,提高教學效果,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將自己置于“發現者”“探索者”的位置,通過自己的動腦、動手、動口去思考質疑、猜測、探索、實踐、評價,提出獨創性的見解。同時,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課堂教學氛圍,真正地把學生當作朋友,耐心地傾聽他們的發言,認真地聆聽他們的提問。只有這樣,學生才敢于進行奇思異想,質疑問難。現在的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作用,提高他在教學過程中的參與度,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去理解和引導,激發他們的主體精神和創新欲望,教師要力求讓學生樹立獨立探索的熱情,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在國家既定的教育方針以及教育目的指導下編制而成的,它不僅是教師用于教學的第一手材料,而且還是學生學習的直接源泉,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靈活地運用教材。首先,避輕就重。要避免將所有的知識生硬地湊合在一起全部加以講述,更要避免偏離主題去講述或者開發其他學科的知識,而要順著教材的內容自然地過渡到事例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上;其次,重組教材。教師要不斷去適應政治課本身的這一特性,可以考慮在黨和國家的新方針政策之下增加教材的新內容和新觀念。
加強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目前,隨著思想品德課程改革推行和教材的調整,國家已經加大了教材改革的力度,從編寫的形式上、內容上更加強調生動、有趣和日益接近學生的生活,改變了原有知識的偏、難、繁、舊,并從課程管理上改變了過去過于集中的做法,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了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因而,教師的教學更具靈活性,尤其需要教師注重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所謂教學內容的時代性和針對性,是指思想政治教學的內容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跟上時代的步伐,符合時代的要求并針對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在教學實踐復習過程中,一些內容需要一節課完成的,但真正操作起來是難以完成的,如自尊自信、理解與寬容等。而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就會加快復習速度。雖然很多時候,學生都會積極配合,但這些只是表面現象,真正能把知識掌握好的學生是不多的。因此,我悟出了一點道理:只講速度不講效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這樣做不僅容易忽略知識點,而且學生也不能真正地把知識扎扎實實地學好,長期下去,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就會有所下降。要真正提高教學質量,就得一步一個腳印,把每一個知識點都落實好,既要把握時間的度又要講究效率,讓學生能在練習中掌握知識,并且能夠將其運用于現實生活的實踐當中。同時還應把過程抓牢抓實,不能蜻蜓點水。
教師要想得到有效的成長,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有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多聽同行授課。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與同行交流和探討,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和借鑒別人的長處。比如,新課程談到教師應該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對于這個問題,一直以來我都感到很費解,我是聽了同行的課之后與自己的相比較,才領悟到其中的奧妙,才真正明白“授人以魚與授人以漁”的區別。還有,要實現真正的教學效果,也離不開學生這個重要主體。學生接受新知識較快,對新事物了解較多,我應該多向他們學習,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對于缺點,我能改則改,難改則想辦法改,師生感情增進,學生學習積極性有所提高,教學效果自然也有了改善。
給學生講一些有趣味的故事,既可以幫助教學,又可以趁機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我經常利用這種方法組織教學活動。利用講故事進行道德教育,可以促進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體會的發展,有利于道德行為的養成。品格教育研究者基爾帕奇克認為,講故事能創造對象的體會依賴,刺激學生成善的渴望;故事能提供大量的良好示范,這種示范在兒童的日常行為環境中經常缺乏;故事能夠使學生熟悉他們需要知道的行為規范,能夠幫助學生認識他們的生活。可見,通過講故事,學生就會被故事情節深深吸引,心靈就會受到觸動,內心的道德體會油然而生,就會在一段時間內反復思考故事里人物的道德示范,并參照日常生活進行自我激勵。在利用講故事進行道德教育時,建議學生不要僅僅停留在對故事內容的了解上,還必須根據故事人物的行為來判斷真實道德生活中自身及別人的行為正確與否,并認真地進行道德思考。
在教育教學的要求上,傳授知識和技能、掌握過程和方法、培養情感和態度的統一,創新教育十分重要。
在長期的教育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的心理素質,堅持正確方向的前提下,重點培養學生的人格品質、敏銳觀察力、心理承受力,在挫折面前能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自立、自強、自尊、自信。
總之,我們應該與時俱進,加強學習,在課堂教學改革中努力實踐,勇于探索,使《思想品德》新課程散發出它應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