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燕
(浙江省杭州市啟正中學)
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的今天,科學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學過程以課堂為中心,課堂教學以講解為中心,教師講解以教材為中心,教學價值以應試為中心的“五中心”現象還屢見不鮮,造成學生學習科學缺乏信心、興趣,進而嚴重地影響了科學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如何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呵護和促進學生好學的本性,使科學教學的過程成為學生學習科學的樂園,實現“輕負高質”,就成為初中科學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一個課題。
初中科學教學的關鍵是課堂教學,而課堂教學的成敗在于教學的三步驟:備、教、改。因此,從“備、教、改”的優化和創新來實現初中科學教學的“輕負高質”,能較好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科學的能力和科學探究的精神。
一、優化備課,真正落實“備大綱、備教材、備學生、備方法”
教學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因此教師在活動之前必須要先備課。優化備課更是實現科學教學“輕負高質”目的的必備之前提和基礎。
1.“備大綱”
研析大綱的內容,深刻理解大綱的要求,并以此為科學教學的目標。
初中科學的教學大綱是檢驗初中科學教學是否合格的依據。
例如,一直以來人們對物理科目的教學目的的印象就是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物理知識中的原理和定理來完成一些習題和完成一些實驗室中的實驗。但是科學教學大綱中對物理的要求中的一項是落實物理實踐活動和物理科普講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加深學生對科學、技術和社會關系的認識,發展學生對于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新課標下的初中科學教材,內容龐雜,目標多樣。如果每一個內容和目標都以教師的講解為主,那么勢必會導致“穿新鞋走老路”的結果,延續傳統的科學教學模式。所以,在新課標下,教師必須學會濃縮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和難點,在課堂內少講精講而讓學生多練。促使學生把所學的內容融入到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并對知識有新的領悟,能在新的問題情景中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模式,或者能將已有的解決問題的模式進行變更、創造新的解決問題的模式。
2.“備教材”
熟透教材,明確不同階段教材的相互之間的關聯,化教材為自身的一部分,并對每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意圖和目標做到心中有數。
初中科學本身是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合科,也是小學科學的延續。所以在備課時不僅要明確其中某一門學科自身內容的延續性,而且還要關注和另兩門學科之間的關聯,同時也要關注小學科學教材的內容,這樣上課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既不浪費時間,又不錯過任何一個知識點,真正達到“輕負高質”的目的。
例如,機械效率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內容,它把簡單機械、功等內容聯系起來,幾乎綜合了初中階段所有的力學知識,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筆者經過對教材的研究和分析,整合出采用“5W1H”分析法來培養學生對機械能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并解決的能力。
why——為什么要使用機械,(省力或者省距離,但不省功)使用機械的目的。
what——有哪些機械(杠桿、斜面、滑輪組)。
where——在哪里(空氣還是水中),在何種場地。
when——幾個公式分別適用于何時。
who——研究對象是誰。
how——機械效率和哪些因素有關。
通過采用“5W1H”分析法,任何一道簡單機械題目的關鍵詞就呼之欲出,也就抓住了力學知識中的重點,學生知道了為什么,當然遇到此類問題也就能夠不慌不忙地仔細分析了。
3.“備學生”
不僅了解學生現有的科學水平以及學習科學學科的態度,同時還要了解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興趣、愛好。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教學活動中的有目的的承擔者,教學中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為這個主體服務的。所以在備課時必須要了解學生現有的科學知識水平和他們的興趣愛好,并以此為基礎設定教學目標,選擇與之相匹配的教學活動。這也是實施“輕負高質”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
4.“備方法”
整理并比較能想到的每一種教學方法,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情況,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是影響教學效率的重要因素。要切實提高初中科學的教學效率,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每一個科學知識點的教學都有許多的教學方法,但是要達到“輕負高質”的目的,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上述提到的“5W1H”分析法和“沙灘上,美羊羊的腳印為什么比沸羊羊淺”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教學方法。前者是九年級進行整體復習和對知識整合時的教學方法,后者是八年級時傳授新課,學生對此章節內容毫不知情時的教學手段。
同時,備課時的“備方法”還必須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意外和變化,所以必須做到方法多樣,以便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進行一些改變,做到靈活機動。
二、優化教學過程,采用“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
“多元互動”中的“元”即“要素”,是指跟學習有關而又能相互作用的各種教學因素,包括教師、學生(人員要素)、教材(信息要素)、教學條件與環境(物質要素)等。“多元互動”的“互動”是指以和諧教育思想為指導,充分利用各種跟學校有關而又能相互作用的教學因素,促使學生生動主動地學習與發展,進而達到高質高效的教學效果。教與學過程的多元性具有多向性、相互性、自主性特征。在初中科學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元互動”的教學模式,采取以下幾個方式。
1.轉變教師角色,改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重視學生的感情和問題所在
“多元互動”教學模式下的教師角色定位為教學實施的設計者、組織者、管理者、知識技能的傳播者、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促進者,與學生都是教學過程的主體,都是具有獨立人格價值的人,兩種人在人格上完全平等筆者在教學工作中努力使自己處于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自覺地意識到并且使學生意識到雙方在人格、權利上享有同等“待遇”。將居高臨下的教訓、說教代之以彼此平等的說理、說服。重視學生意見,并且充分地表示理解,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并盡可能予以采納。尊重學生,不侮辱學生人格,諷刺、嘲弄學生,不揭學生“短”。在課堂上建立一種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寬松愉悅、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
2.在課堂教學中,提高教師教學效率,“重學善導”,讓學生“學會學習”
(1)“重學”:學生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
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曾說:“不要教死知識,要授之以方法,打開學生的思路,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是為了不教”的必由之路。“重學”就是重視學生,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重學”的關鍵是教師要最大限度地減少講授;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動性;盡可能做到讓學生在“主動”中發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科學學科屬于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學科,要達到“輕負高質”的教學目標,就不能光靠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還必須與學生的動手以及相互間的合作相結合。
初二下教材中的電磁感應是一個難點,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清楚的了解產生電的原因,課前筆者自己動手繞了二十多個線圈,在課堂上發給同學們,然后再提供磁鐵和電流表,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做一做,如何通過運動才能產生電,運動的方向是否和電流方向有關,讓學生們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通過他們自己的探索和努力讓復雜的原理變得清晰起來,讓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讓每個學生都可以通過活動得到收獲。
(2)“善導”:教師提高教學方法和藝術,減少時空占領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導”的關鍵是,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學生認知基礎的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提高教學方法與藝術,減少時空占領。通過教學使學生由“講三得一”轉變到“講一得三”,真正使學生獲得系統有序、結構合理的知識,以利于他們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比如,鑒于科學學科的特殊性,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盡可能地采用實驗法。課本上有的一定做,課本上沒有的但是為了讓學生更了解結構或者原理,就自己動手制作。
筆者曾經用一個廢舊的日光燈管做成超大型的爬行管,使得學生可以更清晰的看到大氣壓強的作用。當學生對抽水馬桶定時沖水的裝置原理百思不得其解時,筆者就買來最大瓶的可樂,然后把實驗室的玻璃管彎成U型,做成抽水馬桶的裝置,讓學生們自己觀察,然后結合科學原理進行講解,學生們頓時豁然開朗。上到火山爆發,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火山爆發是里面壓力過大,外部相對比較薄弱造成,就買來可樂,打開蓋子,塞上橡皮塞,搖晃幾下,自己動手做一個現場版的火山爆發。
科學課堂中的實驗法,直觀性強,在實驗的基礎上再結合科學原理,只要稍加講解學生就理解得比較透徹,真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2009年正值國際天文年,7月22日全球矚目的日全食帶穿越中華大地,抓住這個契機,結合初一學過的日食、月食及光的直線傳播。筆者組織成立了啟正天文社,指導并培養了一大批天文愛好者。并利用暑假時間給學生們辦講座,指導他們如何拍攝日全食,如何制作器材能夠更好的觀察日全食。帶他們去踩點,尋找最佳的日食觀測點。并且結合他們初一學過的科學知識更進一步地理解日食的成因和如何利用小孔成像更清晰的看清楚太陽的形狀,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提高了他們對于科學學科的學習興趣。觀測結束后,筆者又組織學生整理材料,讓每一個學生至少寫一篇觀測日記,部分同學還寫了小論文參加全市中小學科技節的評比,最后有二十多人次的學生在市、區級比賽中獲獎,特別是江佳迎同學的日全食觀測日記被評為市一等獎。
3.實行“公平原則”和“參與原則”,關注教學中的“弱勢群體”
“多元互動”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是以人的本性為出發點,把教學作為促進自我實現的工具,不僅開發人的創造潛能,還要形成人的正確情感與態度以及獨立個性。情感不僅指學習興趣、學習熱情、學習動機,更是指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的豐富;態度不僅指學習態度、學習責任,更是指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
(1)關注教學中的“弱勢群體”,多加表揚和鼓勵
經過一個階段的學習,每個學科都會有成績相對而言比較差的學生。對待他們,許多教師的做法是責罵批評為主,課后開開小灶為輔,也有建議家長利用休息時間找家教的。這些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自信,性格稍微內斂的在課堂上開小差、睡覺,而性格外露比較暴躁的就以發出怪腔或者行為搞怪來吸引其他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破壞了課堂紀律。他們對學習該學科毫無興趣。這些學生是學科中“弱勢群體”。科學學科的“弱勢群體”也不少。但是科學學科的教學要達到“輕負高質”的目的,就必須設法減少“弱勢群體”的數量,甚至完全消滅這種群體。
筆者的策略是關注每一個個體,寬容地對待這些學習科學有困難的學生,讓這些處于弱勢的學生更多的受到表揚和鼓勵,以表揚和鼓勵激發這些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同時也培養他們對其他弱勢群體的寬容之心。
(2)實行“公平原則”和“參與原則”,學習和實踐相結合
科學是開發學生潛能的最佳學科。學以致用是科學學習和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學習和實踐的結合是學習科學的最好方法,因為科學學科是動手與動腦想結合最多的學科。在課堂教學中,筆者確保所有的學生都充分地參與教學,并保證給予每個學生公平的、充分的參與機會。
比如,在一些分組實驗中,因人數較多,部分學生就充當旁觀者,只是看著其他學生動手。在這種情況下,就一定要提醒這些學生進入到動手的步驟中去,參與教學過程。在課余解答問題時,不優待學科成績好的學生,也不歧視科學學科成績差的學生,不管他們問的問題是難或是易得,都認真對待。
可能正是因為筆者的“好脾氣”,讓基礎弱的同學也變得敢提問,能夠主動地去思考,增強了他們學習科學的信心,提高了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從而也達到了“輕負高質”的效果。
三、結論與思考
經過幾年的“輕負高質”教學策略的實踐,筆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發現了一些不足之處。
1.取得的成效
(1)整體上培養并發展了學生自主學習科學的能力
通過以上三種策略的實施,筆者發現初中學生在科學學習的方法、技巧,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等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科學實驗的能力也提高了。這就整體上提高了學生綜合運用科學的能力。從事教學以來,筆者培養過中考狀元徐珂南和榜眼朱煦雯,培養過全國物理競賽一、二、三等獎,省科學競賽一、二、三等獎,我所帶的每屆初三中考科學成績平均超過市平均15分以上。今年本人也被評為下城區十佳輕負優質教師。
(2)激活、誘導了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通過優化“備、教、改”,激活、誘導了學生學習科學的動機,并培養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使已形成的學習需要不斷得到鞏固和發展,從而有利于今后的學習。這為他們后期的科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上個學期,本人作為教研組長組織我校科學教師和浙江少兒臺共同承辦了《成長起跑線》的欄目。通過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提出疑問,然后動手做小實驗的方式,利用學生們學過的科學知識進行解釋。我們一共拍攝了了二十多期,做了很多個有趣生動的科學小實驗,并在浙江臺每周一、三、五晚上的黃金時間進行播放。大大豐富了孩子們的業余生活,增強了學習科學的興趣,連同其他學校的孩子也非常感興趣,還有觀眾專門打電話來進行討論。通過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我校孩子學習科學的熱情空前高漲。
2.反思與展望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已經成為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輔助手段。但是筆者對學生在網絡背景下開展自主性學習還沒有采取適當的措施,浪費了良好的外部學習科學的條件。
[1]何一粟,李洪玉.學習能力發展心理學[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施良方,崔允淳.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和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3]鐘啟泉,張華.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上卷)[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劉云生,張鴻.課程實施:整合與優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3,(3).
[5]吳立崗.辨證處理閱讀教學中的幾個關系[J].課程·教材·教法,2005,(3).
[6]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新基礎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探究[J].教育研究,2002.
[7]王慶憲.“多元互動”:新課改的核心理念[J].內蒙古教育,2003,(4).
[8]李吉林.教育的靈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J].人民教育,20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