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 郭瑤
高職教育把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培養高端職業者,即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然而,對于企業而言,何謂高端職業者?一是高管(即核心管理成員),二是核心技術骨干,三是核心業務骨干。這三類人員,構成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提高物流行業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有效性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人才培養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聯問題,了解和掌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進而培育學生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能力,是提高物流行業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有效性的根本途徑。高職院校要想培養高端職業人才,根本的辦法就是讓學生通過一種合理的機制接觸、了解和掌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形成學生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能力。
本文認為,學生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能力內在地包含三個要素:接觸、了解和掌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厚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功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所以,要想把學生培養成企業高端職業者,高職院校就必須把辦學理念轉移到瞄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來,并通過各種途徑讓學生接觸、了解和掌握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同時,使學生具備厚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功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高職院校要想培養高端職業人才,必須實現“三個轉移”。
這些年來,高職院校把學生下企業頂崗實習所希望達到的目標定位在“實現人才培養的校企對接”和“增強學生的職業動手能力”。按照這個指導思想,高職院校所培養的人才可以成為理論素質較高的企業員工,而無法培養出企業的高端職業者,因為學生的頂崗實習并未接觸到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并不了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就更無從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而無法成為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才,只能是普通的企業工作者而非企業的高端職業人才。隨著物流行業逐漸進入兼并式競爭階段,企業要靠技術、管理和質量求效益時,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必須改變,要轉移到想辦法讓學生接觸、了解、掌握并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上來,把目光瞄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端職業人才”的前提。
對于企業來說,把核心競爭力用于校企合作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因為合作的過程伴隨著泄密的風險。所以,如果高職院校在發展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方面不具有很強的科研實力進而能使企業發展核心競爭力或生成新的核心競爭力的話,企業是不會讓高職院校觸及到它的核心競爭力的。而高職院校如果想增強自身的科研實力,“引進和打造具有強大科研實力的師資隊伍”是其關鍵環節。
一直以來,因為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科研工作被邊緣化,人才培養的目標鎖定在“為地方產業和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培養為行業和企業發展服務的人才”,高職院校最為重視的也是學生的就業問題。這種定位是存在問題的,問題在于,在這種定位之下,高職院校只能培養出企業的一般職業者,而非高端職業者,對企業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隨著近幾年來就業形勢吃緊,“培養高端職業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在高職教育領域被提出,這既是地方產業和區域經濟不斷發展、各行各業相繼進入兼并式競爭階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企業應對全球化競爭和提升自身技術水平的需要。
在大批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人才流入高職院校、高職院校師資力量得到不斷增強的條件下,高職院校的性質也應作相應調整,把眼光轉移到“打造應用技術研發型學府”上來。只有這樣,才能讓高職院校走到企業應用技術的前端,為高職院校落實以“接觸、了解、掌握和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工作提供可能。
高職院校要想培養高端職業人才,要想讓自己的人才培養工作觸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必須在轉變發展觀念的同時,對人才培養工作進行結構性調整。這種結構性調整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內容。
目前,對于許多高職院校而言,科研工作仍是不受重視的一塊,科研成果也與本科院校存在很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實力方面的差距外,主要還有兩個原因:一是多年來高職院校師資力量薄弱已成為習慣思維,認為高職院校辦學的重點就不應該是科研,而是學生就業,辦學定位低且對高職院校做強科研工作缺乏信心是科研工作被忽視的根本原因;二是近幾年來,由于我國人才培養數量的不斷增多,大批具有較強科研能力的碩士、博士甚至是博士后開始流入高職院校,為高職院校引進和打造具有強大科研實力的師資隊伍提供了條件,這些變化尚未被高職院校敏銳地感知到,強化科研工作和大力提升科研工作水平的意識尚未覺醒。
基于這種認識,高職院校應該因勢制變,把這項工作納入學校的發展思路和發展策略,并在如何提升師資隊伍的科研能力上開辟新思路,要把科研工作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種戰略性思考加以重視。
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對于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是有成效的,其所培養的人才已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受到企業的廣泛歡迎。從層次上講,已達到企業中端人才層次,優秀者可以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之后進入企業高端職業者層次。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多數都是通過中端職業人才以長期的企業工作經驗積累為基礎、加上自身的創造智慧完成的,而完成了這個積累過程,他就晉升為高端職業者。這是大多數企業高端職業者的必經之途,所以,進一步做實、做深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也是高職院校培養高端職業者的一種策略性思考。
企業不愿意拿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與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一個根本原因,是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會因校企合作而泄漏或喪失,所以,高職院校要想推進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養,對自身的課程設置進行調整、使自身的課程設置更符合企業核心競爭力保持的需要也是一條有效途徑。高職院??梢詫⒄n程分為專業通識課程和企業定向課程。專業通識課程放在學生三年學習的前端,采取同專業各方向的學生集中學習的形式開設。該學習過程結束后,學生即聯系企業簽訂就業協議。再采取按企業分散學習的形式,由企業指導學生學習企業定向課程并進行頂崗實習,此后便不再集中學習,以降低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泄露風險。
目前,對于教師下企業頂崗實習,企業是普遍持一種歡迎態度的,因為教師理論水平較高,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具備發展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潛力。高職院校應該把教師對實踐經驗的獲取和科研能力的形成納入學校的一條發展思路,采取多種方式讓教師到企業頂崗實習或開展科研工作,以鍛煉教師隊伍,提高學校的科研水平。
目前,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所學知識的深度不夠,其根源在于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定位太低。高職學生在初、高中階段成績不好,進入大學后的理論知識攝取能力也確實不強,因為這些原因,也因為教高職學生把知識點挖深相對于教本科生難度更大,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知識講授往往放棄了“把點挖深”的追求,而把著力點放在“把面拓寬”。這是不對的。在高職院校的工作實踐中可以發現,在高職學生中有部分學生理論學習的能力并不差,經過三年的高職學習實現了專升本,有些甚至繼續攻讀碩士或博士。這些高職教育系統本來就稀缺的素質較高的人才,也是高職教育系統未來最有可能發展成為高端職業者的人才,竟然只是在高職教育系統中兜了一個圈,就又回到普教系統中去了,造成了高職教育系統人才的流失。
這些素質較高的學生之所以會從高職教育里流失,是因為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太低,無法把他們培養成高端職業者,進而改變他們的生存條件。如果在對于學生的知識傳授上“把點挖深”,按照一個企業高端職業者的要求對他們進行培養,使他們有可能成為企業高端職業者,就不僅能留住這些高 素質學生,而且會把這個群體擴大。
高職院校如果不在理論知識傳授上“把點挖深”,無法使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功底更厚實,就無法為他們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高職院校培養企業高端職業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就無法實現。基于以上認識,本文認為,高職院校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結構的關注重點要由“把面拓寬”轉移到“把點挖深”。
研究指出,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向仍停留在“理實一體”層面,對于“崗位的高端化”也缺乏考慮和關注。需要指出的是,“理實一體”從目標定位上講仍然是把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增強人才的校企對接能力,培養合格的“企業人”,而看不出“培養企業高端職業者”的目標定位,這種現象實際上也反映出高職院校在培養企業高端職業者的目標定位上缺乏清晰的思路。高職教育要想實現“培養企業高端職業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從關注“理實一體”向關注“崗位的高端化”就是其必有的思路。只有這樣,學生通過“理實一體”所獲得的技能才能不斷地靠近和達到高端化。總之,不能讓“培養企業高端職業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停留在一個理念層面,而應該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的操作之中,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各個環節的一個真實導向。應該在繼續做深、做實“理實一體”教學模式的同時,關注“崗位的高端化”,關注學生高端技能的形成。
高職院校要想實現培養企業高端職業者的人才培養目標,就必須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要關注學生“研究理念的建立和研究能力的培育”,讓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建立研究觀念,讓學生能帶著一種研究的眼光和思路對待他們在學習和實踐中所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還要在他們產生了研究觀念的同時具有研究的能力,形成研究思路,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關注學生“研究理念的建立和研究能力的培育”應該成為高職教育的一個重點內容,這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從“實現人才的校企對接,形成學生的職業動手能力”向“培養高端職業人才”轉變的一項關鍵內容。目前,因為高職院校對科研工作重視不夠,學生的研究能力的形成也被忽視,學生的畢業論文有走過場之嫌。把這項工作作為“培養高端職業人才”轉變的一項關鍵內容加以重視,并切實把這項工作做深、做實,對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1]馬曉平.核心員工對高新技術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效率的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
[2]溫池洪.構建企業核心競爭力體系研究[D].吉林大學,2005.
[3]黃海.發達國家如何培養企業適用人才[N].中國文化報,2005-08-31(007).
[4]尚靜.淺談職業院校如何培養中小企業核心競爭力人才[J].成才之路,2010(13).
[5]郭德云.深化職業教育改革以培養企業優秀人才[J].華章,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