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法學院 曾妮麗
李昌麒、許明月教授在《消費者保護法》一書中,認為消費者保護法具有經濟法的性質。這是因為:
(1)消費者保護法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在充分考慮消費者弱者地位的基礎上給予消費者特殊的法律保護,它是對特定法律主體進行保護的法律,體現了國家對消費者利益的傾斜,體現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
(2)現代社會,消費者問題已經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經營者不法經營行為并非僅僅針對某一具體的消費者,而是針對不特定多數的消費者,它對人們的安全、健康和經濟利益構成普遍的威脅,而這種威脅單靠個體消費者自身力量,哪怕是消費者有組織的力量,是難以克服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必須運用自身的權力,通過適度干預才能克服,最后達到維護消費者社會利益的目的。
(3)消費者的商品是通過市場獲得的,要保護消費者免遭損害,只能通過制定對市場進行管理的屬于經濟法性質的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才能實現。
(4)消費者保護法在不少方面體現了國家行政機關對消費者權益的行政保護。這一點恰恰符合經濟法的特征。
同時,李昌麒、許明月教授還認為,消費者保護法雖然包括了大量的民事法律規范,但就其總體來說并非都屬于民法,也不能說消費者保護法是一種民事特別法。因為,在消費者保護法中還包含著大量的管理性質的法律,這些管理性質的法律調整的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因而,無論從傳統的民法還是從現代民法的觀念來看,都不具有民事法律規范的性質。
金福海教授在《消費者法論》一書中認為,在公法、私法與社會法的三分法框架下,消費者屬于社會法的范疇。他認為:
(1)從法的本位看,社會法是以社會為本位,以社會利益的保護為宗旨,強調對于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特殊保護,以實現社會利益的平衡。消費者保護法,主要是解決消費者這一社會群體與經營者這一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的法,它通過對現實生活中處于弱勢地位一方的消費者利益的傾斜保護,實現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因此,消費者保護法屬于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的社會法。
(2)從法的原則看,私法以個體意思自治為原則,公法則以國家強制為原則,社會法是以社會協調為原則。消費者保護法,作為調整消費者與經營者兩大社會群體之間利益矛盾的法律,既尊重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自我協調,同時又對作為弱者的消費者一方給予特別的照顧和保護,因而它采用的是社會法的社會協調原則。
(3)從法的調整機制看,公法主要利用政府調節機制,私法主要依靠市場的調節機制,社會法則主要依靠社會調節機制。消費者保護法,作為調整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利益關系的法,既采用市場調節機制,由消費者與經營者通過平等的協商確定相互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同時又有國家的調節和干預,通過國家的調節和干預,協助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實現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均衡。
梁慧星以及日本學者大村敦志等認為,消費者法是一種獨立的法律,與經濟法有聯系,但不是經濟法。此觀點的來源是該等學者對經濟法的認知不同。梁慧星認知的經濟法是經濟行政法,即為國家管理經濟的法規,消費者法包括民商法規范、行政法規范等,因此,當然不能將消費者法歸于經濟法或民商法。而日本學者一般理解的經濟法主要是指反壟斷法,范圍也不足以包容消費者法。
張嚴方教授則認為,消費者保護法是一種民事特別法。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因而,民法是保護公民人身權和財產權不受侵犯的重要法律手段,公民在消費過程享有的人身權和財產權,理所當然地屬于民法保護的范圍。因此,民法亦具有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功能,民法中這些涉及消費者權利保護的內容當然亦是消費者保護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法與消費者保護法的關系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叉的關系,消費者保護法中包含著大量的民事法律規范。故從根本上講,消費者保護法的基本性質為民事特別法。
毛玉光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納入民商法范疇。毛玉光主張“大民商法”的觀點,認為應當將調整民事經濟關系的法律納入民商法的范疇。將涉及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加以匯總,作為一個小的法律部門予以特別看待。這樣,在理論上它突破了傳統民商法關于當事人地位絕對平等和契約自由等原則,為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實踐上,則有利于從商品生產和商品銷售流通等各個方面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解決現代社會中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提供了法律手段。
本文認為,消費者保護法具有經濟法性質,屬于社會法的范疇,但并非民事特別法,更不應納入民商法的范疇。消費者保護法具有經濟法性質,因為從總體上說,消費者保護法所調整的消費關系仍然是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的組成部分,體現了國家干預、維護社會利益、追求實質正義的基本特性。另外,消費者法對于消費者關系的調整,符合經濟法的價值取向、調整原則和調整方法。
社會法是指在現代社會中,為應對現代社會問題,以社會本位制定的、具有公私法融合特點的法,這正是消費者保護法所具有的特點。消費者保護法雖然與民法具有密切的聯系,但兩者是有本質區別的,民法(或民商法)的價值取向是對民事主體的利益給予同等的對待和保護,民事主體平等,主體權利義務的對等性。再者,民法責任形式上的平等是無法約束應受約束的強勢主體,也無法保護真正應受保護的弱勢主體。而消費者保護法則是保護消費者利益,具有明顯偏向于消費者(弱者)一方利益的價值取向,因此,消費者保護法并非民事特別法。
另外,這一點也正體現經濟法對強勢主體的制約,如經濟法強勢主體在承擔責任時的構成要件的簡化、舉證責任的強化,以及懲罰性賠償責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使得在法律責任方面對弱勢主體的特別保護。解決消費者這一社會群體與經營者這一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沖突的法,并對弱勢地位一方的消費者利益的傾斜保護,實現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因此,消費者保護法屬于以社會利益為本位的社會法范疇,而非民事特別法,更不應納入民商法的范疇。
李昌麒、許明月、毛玉光認為,消費者保護法的體系主要有以下幾種:
(1)消費者保護法理論體系,即包括法的定義、調整對象、功能、價值、立法基礎、原則、歷史發展等理論性的問題。(2)消費者保護法的淵源體系,其包括:國家憲法中有關消費者利益保護的規定,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構制定的消費者保護法律,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頒布的消費者保護法規;地方省級及國家授權的其他重要城市的權力機關頒布的地方性法規;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直屬部門及省級地方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也起著法律規范的作用。(3)消費者保護法律規范內容體系,其主要包括:保護消費者的基本法(即1993年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于消費者安全的法律規范;關于維護消費者加以公平的法律規范;關于商品服務質量保障的法律規范;關于商品、服務表示管理方面的法律。(4)消費者保護法實施體系,它是由民間仲裁、經濟行政執法和經濟司法所構成[1]。
金福海認為,消費者法的體系應該按對消費者法律規范的不同分類進行組合,可以形成不同類型的消費者法體系:
(1)按法律規范的性質分類組成的體系,如綜合性消費者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實體法(包括消費者民事法、消費合同法、消費侵權法等);消費者程序法(消費者爭議調解法、民事訴訟法、行政程序法、刑事訴訟法等)。(2)按消費者法規范的內容分類組成的體系,如綜合性消費者保護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單項消費者保護法( 《產品質量法》、《計量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3)按消費者法規范淵源分類組成的體系,如:消費者保護法律;消費者保護行政法規;地方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2]。
張嚴方認為,消費者保護法不只指一部單獨的法律、法規,而是由多部法律共同構成,通常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食品衛生法、藥品管理法標準化法、計量法等,而這些法律內部之間存在的關聯構成消費者保護的法律體系。消費者保護法的法律體系有下列兩種模式:
(1) “基本政策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消費者保護法屬于綱領性或對策指導性的法律。它將基本的政策綱領和實施任務作為基本法律,從而規定出國家的任務、政府和企業的責任以及對消費者的作用。它不直接規范國家、地方和企業的具體任務,只規定應做到的任務、責任;不直接規定消費者的權利,不對經營者科以具體任務,沒有規定經營者違反法律應處以的罰則,而只將重心放在國家和政府的身上。日本是這種模式典型代表。
(2) “一般法律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消費者權利保護法是一種具體的法律規范,它直接規定了消費者的權利,并對經營者提出具體的法律義務;義務主體針對的不是國家行政部門,而是生產者和銷售者,同時生產者和銷售者如果違反法律或不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就要受到法律規定的處罰。這種模式下的消費者權利保護法不是政策綱領,也不是指導立法和行政的對策,而只是具體法律規范。許多國家和地區都采用了這種模式,我國采用的也是這種模式。
孫穎認為我國消費者保護法是不成體系的,理由是:我國關于消費者保護的立法,雖然已形成了一個初步的框架,但按照系統學中的整體性原則考察,并未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許多環節上仍存在法律的空白,如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的消費者合同法、控制市場競爭秩序的反壟斷法、監督和管理行業自律規則的法律、有效解決消費爭議的程序性規章、保護消費者個體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產品責任法和刑法相關制度等。因此,如果說我國已經初步建立了消費者保護法律體系,那也是內容簡陋、殘缺不全的體系[4]。
本文認為,就我國的消費者保護法的學術研究而言,消費者保護法不論是從“何謂消費者”,還是確立消費者保護法的概念、基本原則、調整對象或是性質等方面,國內學者的觀點存在較大的分歧。甚至,消費者保護法所涉及的各個法律規范之間并未成體系。既然,目前我國的消費者保護立法的性質是定位于經濟法市場秩序規制法律制度當中,那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應當是基于國家從社會整體利益出發,從消費者的利益出發,充分考慮消費者弱者地位的基礎上給予消費者特殊的法律保護,以經濟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為基礎,以經濟法確定的基本制度為支撐,以經濟法的其他部門法為輔助,制定相對系統化、一體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以,我國的消費者保護法在體系的構建上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
[1] 李昌麒,許明月.消費者保護法[M].法律出版社,1997.
[2] 金福海.消費者法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 張嚴方.消費者保護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3.
[4] 孫穎.消費者保護法律研究體系[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