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大學商學院 楊成
世界貿易組織(WTO)致力于減少貿易壁壘,通過貿易自由化而增進成員國人民的福利。正是由于WTO的存在,極大地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增進了各國的貿易交換。新一輪的多哈回合談判從1997年開始,各國對農業、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等領域展開磋商,希望達成新的協議促進貿易自由化和各地區的經濟增長。
新的國際貿易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在全球進行資源配置整合及產業鏈垂直化,貿易的形式也從以貨物貿易為主到貨物、服務和知識產權并重。對于貿易的發展,各國的自然稟賦和利益要求不同,必然在WTO談判中產生很多分歧,這讓多哈回合談判停滯不前,一直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而此時,各國也展開了對自由貿易化的新探索。
區域經濟合作是指在地緣毗鄰有共同訴求的經濟體開展的一系列以經濟貿易為主的合作機制。面對各國貿易政策的差異性,不斷升溫的貿易保護主義及帶來的貿易壁壘,為了改善貿易結構,積極轉變貿易增長模式,各國加強簽訂區域貿易協定,以此應對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根據協議簽訂的貿易自由程度不同,大致可分為:優惠貿易待遇、自由貿易區、共同市場、關稅同盟、經濟政治一體化。
在區域合作經濟的發展過程中,區域貿易協定(RTA)一直占據主導地位,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網站的數據,目前仍生效的RTA有260個,包含了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和地區,全球區域貿易協定發展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
1.2.1 區域貿易協定的數量急劇增加,貿易內容不斷擴大
90年代以來,區域貿易協定以意想不到的速度激增。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記錄,從最早的1957年的歐洲關稅同盟到2013年7月墨西哥烏拉圭簽訂的區域貿易協定,目前仍生效的RTA有260個,基本覆蓋了WTO所有成員國。目前區域合作程度最高的要數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南亞聯盟。貿易主要經濟體的區域貿易協定情況如表1所示。
區域貿易協定所涉及的內容從簡單的貨物貿易關稅日益向貿易自由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內容涉及投資、標準定制、原產地規則、政府購買、電子商務、環境保護、旅游、知識產權保護等。

表1 主要經濟體簽署區域貿易協定(RTA)情況
1.2.2 區域貿易協定以地域為主,并逐步向跨地區、跨洲際發展
由所簽署的貿易協定可以看到,區域貿易合作仍主要以地緣優勢展開。如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東盟等高度一體化的區域合作,通過區域貿易協定打破原來的同類競爭,增加了本地區在國際競爭中的優勢和話語權。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將引力模型應用到國際貿易領域,他們提出兩國貿易的規模與它們之間的距離呈反比,距離所帶來的運輸成本成為貿易的阻礙因素。而如今高度發達的物流技術及電子商務的應用,已經從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距離帶來的作用,但是區域貿易合作中的地緣位置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與此同時,以歐盟和美國為首的一批國家積極推動了RTA的跨區域發展,歐盟先后與智利、韓國、土耳其、南非等國家簽訂貿易協定。美國則加強其在美洲的貿易核心國的地位,并開始與亞洲國家展開更進一步的貿易合作。
1.2.3 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地參與區域貿易協定
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也有著不斷增加的利益訴求,而多哈回合談判的停滯不前,導致利益訴求無法實現,其仍然被約束在舊的貿易機制下。相互協作、互惠互利的區域貿易協定通過方便、快捷的聯合方式,使得發展中國家可以優先解決國際貿易中最迫切的利益需求。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合作也可以減少惡意競爭,促進貿易發展達到互惠共贏。
我國在區域貿易合作領域起步較晚,是由于我國2001年12月才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的時間也主要注重發揮WTO對貿易的促進作用,以及自由貿易對我國產業的沖擊。目前,中國在建自貿區有18個,涵蓋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已簽署自貿協定12個,涵蓋20個國家和地區,分別是與東盟、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和瑞士的自貿協定,內地與香港、澳門的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CEPA),以及大陸與臺灣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除了與冰島和瑞士的自貿協定還未生效外,其余均已實施;正在談判的自貿協定有6個,涉及22個國家,分別是中國與韓國、海灣合作委員會(GCC)、澳大利亞和挪威的自貿談判,以及中日韓自貿區和《區域全面經濟合作伙伴關系》(RCEP)協定談判。已經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如表2所示。

表2 我國目前已經生效的區域貿易協定
其中,FTA指自由貿易協定;EIA指經濟一體化協定;PSA指諸多服務協定。
根據UNcomtrade的數據,以2003年我國對貿易協定國的出口為基期,計算出從2003~2012年出口額的增長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我國對區域貿易協定國的出口額增長情況(以2003年為基期)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十年間我國出口額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波及,但是主要強勁增長達到2003年的五倍之多。特別是智利,區域貿易協定在減少貿易壁壘、增加貿易總量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國的區域貿易政策目的性強,采用先易后難的方法,在WTO及多邊合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了區域貿易合作的優勢,加強與個別經濟體的雙邊貿易往來,達到共贏的目標。目前,東盟已經成為我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我國所簽署的區域貿易協定在經濟上有很強的互補性,如智利,我國的輕紡、電子和鋼材可以出口到對方,而我國從智利進口銅、礦等礦產性資源。
2013年8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該區總面積為28.78公里,包括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這順應全球自由貿易化趨勢,是我國實行的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主要任務是探索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和新模式,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結構。
我國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目的主要有兩方面:對內希望推動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在金融(利率)和人民幣國際化上有所改革和突破;對外則是加速區域貿易協定的發展,自由貿易試驗區是一種國內關外的形式,在進出口貿易的自由化程度上更高,可以極大地簡化原有的海關程序,建立一種一對多的貿易區。
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可以說是我國建立在十多年國際貿易自由化的經驗基礎上實施的。為我國打開了一個對外的窗口,它所輻射服務的不僅僅是自由貿易區內的企業,更是給了我國所有涉外企業一個強有力的信號。自由貿易區激發了國內外企業的活力,是對全球貿易自由化的積極探索。
[1] 馮軍.中國RTAs發展及與拉美國家區域經濟合作[J].世界經濟研究,2007(12).
[2] 夏善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理念和功能定位[J].國際經濟合作,2013(7).
[3] 賓建成,陳柳欽.世界雙邊FTA的發展與我國的對策探討[J].南京社會科學,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