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 薛天菲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但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東部與中西部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越來越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是十七大以來國家提出的戰略任務之一,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推進產業轉移是解決區域協調發展問題的有效途徑。
產業轉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通過跨區域直接投資,把部分產業的生產轉移到發展中區域進行,從而在產業的空間分布上表現出該產業由發達區域向發展中區域轉移的現象,是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有效途徑[1]。推動產業轉移,特別是東部開放的地區產業向西部轉移,這有利于東西部的優勢互補,增強中西部地區的工業能力,促進地區間的經濟和社會發展。
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產業轉移呈現了以下幾個特點[2]:首先,產業轉移的層次在提高。產業轉移由過去的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逐步向以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移。其次,是產業轉移的角色在轉變。在初期,政府主要是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來主導產業轉移。隨著產業轉移的推進,企業主導作用越來越強,政府集中力量做好服務和監督工作。再次,產業轉移的領域在擴大。產業轉移由過去僅依靠單一產業轉移開始向相關產業鏈的整體轉移;從單純的制造業向服務和研發業務轉移。不同產業之間不斷地相互整合和擴展領域。
近年,我國相繼實施了“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等區域戰略,東部沿海開放地區向中西部地區進行的區際產業轉移的速度和規模顯著提升。雖然我國的產業轉移已經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產業轉移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2][3]。
東部發達地區也存在自身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即使在同一省內也存在經濟發展的很大差距。如山東的魯東和魯西南、江蘇的蘇南和蘇北、安徽的皖南和皖北、浙江的東部與西部等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都非常大。因而,對這些東部發達的省份來說,他們進行產業轉移更多的是優先在省內之間轉移。因而在產業轉移的順序上一般是,先省內之間轉移,其次在區域間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向中西部地區的產業轉移。
在承接產業轉移的軟環境建設方面,中西部地區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西部的市場經濟環境不完善,缺乏相應的配套市場秩序,使得行政效率和投資軟環境較差。而東部發達地區具有相對完善的市場經濟環境也使得東部企業不愿意進行區域間產業轉移。另外,西部地區的一些硬件建設也遠落后于東部發達地區,對人才的吸引力和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些轉移的產業對西部地區造成一定的污染,影響了地區的可持續發展。東部發達地區一些產業因為環境問題必須轉移出去。而對于中西部地區,有的時候為了經濟發展不得不承接高污染的一些企業。雖然中西部地區,一直在強調產業轉移時優先選擇低污染的綠色產業,但現實中,由于種種原因,中西部地區也承接了一些高污染產業,這些產業會對中西部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為了有效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全面考慮,積極引導和推動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4-6]。
產業轉移不僅僅是企業的經濟行為,也是國家宏觀經濟決策。在推進產業轉移的進程中,政府要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基礎上,加強政策的引導和規劃,科學規劃國內產業轉移,并結合中部、西部和東部的實際情況和產業發展情況進行科學的產業布局規劃,從而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布局。東部發達地區要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的轉移,形成現代服務體系。中西部在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要結合自身產業轉移的實際,促進西部地區產業的發展。
中西部要為產業轉移積極營造促進產業轉移與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軟硬環境。在優化承接產業轉移的軟環境方面,要制定、完善和落實承接區際產業轉移的相關政策和法規,推動產業轉移體制的創新,完善產業轉移的投資環境服務體系。在硬環境方面,中西部地區要完善公共基礎和交通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物流產業,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產業的配套能力;中西部地區要理性認識和面對區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和挑戰,立足本地資源,積極吸引和推動科技創新型和節能型產業的轉移。
承接地要強化產業轉移的監管,堅持一定的原則。對產業轉移要有選擇性的接納,必須結合地區實際承接產業轉移。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產業機構優化要求的要大力發展。要加強環境的監督和管理,防范產業轉移過程的環境污染。加強轉移產業的監督,查出違反行為。嚴格執行有關政策,嚴控能耗高、污染重的項目進入產業轉移區。
產業轉移應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以企業為主體,引導企業轉移的有序進行。并通過稅收和有關政策,鼓勵和引導東部發達地區積極向中西部投資和產業轉移。完善科學合理的跨區域產業協同發展機制和制度框架。政府通過相關政策和手段,鼓勵東部企業去中西部投資,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區際經濟協調機構和組織協調運行機制,對產業轉移的方向、規模和結構等進行科學引導和有效約束。要加強地區間的產業聯系,推進各區域協調互動,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升級,實現地區間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形成一定的聯合體。只有通過區際產業轉移,推進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區域發展的差異才能有所縮小。
自主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的生命力。因而,產業轉移不是簡單的企業的搬遷轉移,更是一些高新技術和人才信息的一種戰略轉移。
產業轉移在我國還尚處起步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 一些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產業向中西部的產業轉移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在面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和產業轉移大背景下, 各方都要做好準備,加快產業轉移進程, 優化區域產業結構,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1] 聶玉強.淺談如何推動國內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3(8).
[2] 魚震海.對推動國內產業轉移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1(16).
[3] 馮根福,劉志勇,蔣文定.我國東中西部地區間工業產業轉移的趨勢、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當代經濟科學,2010(2).
[4] 王虎.推動國內產業轉移,促進區域經濟發展[J].經濟界,2008(6).
[5] 許劍.基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福建省區域產業轉移研究[J].福建財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4).
[6] 杜傳忠,劉英基.推進產業轉移 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J].理論學習,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