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劉邦凡 華繼坤 詹國輝
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課題,長久以來受到我國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并在“十二五”期間以文件的形式正式確定下來,其相關的政策措施具體體現在《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文件在第十八章確立了充分發揮不同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深化區域合作,推進區域良性互動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作為區域發展的總體戰略。繼而在此基礎上確立了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作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三大重點,旨在建立首都經濟圈,推進河北沿海地區、江蘇沿海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等區域發展,建設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宏觀戰略目標。同時繪制出了建成京津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城際交通網絡,推進重點開發區域城市群的城際干線建設的交通運輸藍圖。綜上政策制度可知,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不斷加大力度推進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打造首都經濟圈、重點推進河北沿海地區區域發展,是時代進步、國富民強賦予我們的責任,也是國際風云日新月異,大國崛起的機遇。
“十二五”規劃中的相關闡述是我國首次將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列入到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綱要中去,這就充分說明了我國對于打造首都經濟圈,推進河北省沿海地區發展,促進一體化進程給予了充分的重視。但我們也應該深刻地認識到自身責任的重大,將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提上日程也意味著京津冀地區與長角和珠三角并駕齊驅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極,共同承擔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引導與支撐作用,要把河北沿海地區發展成為經濟強盛,實力雄厚,開放交流的平臺,與東部其他沿海城市遙相呼應,為我國經濟穩步發展保駕護航。在考慮區域地理位置、城市發展的綜合實力以及在本區域內所起作用大小的基礎上,可以將北京、天津、唐山、石家莊作為京津冀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和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城市。作為經濟圈里的幾個關鍵位置,這四個城市之間也交相呼應,相互扶持,共同發展。作為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無疑北京在京津冀區域發展中也是重中之重,目前也由經濟功能集聚向功能疏散和輻射的角色轉換。根據相關報道,截至2015年,北京向河北延伸的軌道交通長達1000公里,縮短了北京與周邊的距離,無疑對城市交流、共同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尤以京津唐的高鐵建成后所形成的半小時經濟圈和人流圈為例,極大地拉近了城際間的距離。
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過程已經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起步。“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提出來。在新近發展的20年以來,河北省積極主動地與京津兩地攜手并進,統籌規劃,合力共贏,鑄就了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發展的新局面。成績最為突出的當屬唐山、石家莊、廊坊三地,張家口、秦皇島、保定等中心城市也不甘示弱,緊隨其后,這都為平衡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縮小了兩大差距:即在改革開放前20年河北與京津地區的經濟差距,同其他沿海發達城市的差距。總體而言,京津冀地區近年來的發展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也是喜人的,但是也必須看到,發展的差距和矛盾仍舊是目前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第二階段:推進。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大力推進了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這是從理論到實踐的一次飛躍。奧運期間,京津冀三地通力合作,在基礎設施建設、人才交流與服務、資源共享等方面互通有無,無形之中就加速了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截至目前,區域高層聯系協調機制已經建立,三地之間涵蓋政治、經濟、文化的多層次立體化交流與合作頻繁,使得區域發展中的許多重大問題得以解決。并且伴隨著省市首腦聯合會議的召開,“北京倡議”、“廊坊共識”等多項協議的簽署,逐步形成了期限明確、組織性強的協商機制。
同時,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多個方面,已經產生重要成效:建立起完整的基礎設施,區域內的基礎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區域內的城鎮建設也逐步與大北京建設相適應,區域內的旅游體系也在日益完善,呈放射狀發展。
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打造首都經濟圈,重點推進河北沿海地區。這反映了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各方利益訴求。在京津冀經濟圈建設中,河北省是最積極的。在《河北省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和《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有20多處提到京津,態度誠懇,心情迫切,涉及了諸如此類的問題:河北省在京津冀一體化進程中具有接受輻射,借力發展的獨特優勢;建設環首都經濟圈,在服務好京津兩地,推進京津冀合作的基礎上,在承德、保定、廊坊、張家口選取方便聯系北京的14個縣作為著力點,力爭建成1圈、4區、6基地的區位格局,以便集聚資源,拉動周邊發展,以打造經濟新興產業圈、現代農業圈、休閑度假圈、生態環保圈、宜居生活圈作為建設環首都經濟圈的重要目標。同時鼓勵優勢地區率先發展,促進新的經濟增長極發展;注重沿海經濟隆起帶的發展,堅持“對內開放,對外改革”的八字方針,促進河北省與京津地區的進一步融合,實施錯位發展的發展戰略,積極承接京津產業、項目、人才、資金等方面的轉移;積極引進、留住京津人才、海外精英在河北省發揮作用,同時借助京津地區的科技優勢,加強高端項目產業的交流與合作;積極推進京津旅游休閑產業建設,對承德、秦皇島旅游改革試點要不斷深化;完成環首都經濟圈產業發展規劃,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要在京津服務對接上多下功夫等等。
自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提出以來,20年間,不乏對其發展的關注和規劃,各方面對這一課題都投入了極大的心血和熱情,也不斷勾勒出各種層面的發展藍圖,但這種主觀方面的期待并不能取代現實的發展狀況,歷經這20多年的發展,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仍處于一種原始的自然發展狀態,內部經濟分布分散,著力點不一,彼此間的相互獨立割裂了本應該有的相互依賴,互通有無,一些地區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一些不公平合理因素并沒有退出歷史舞臺,并在相對封閉的自我體制內反而得到了強化,這無疑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進程。
新世紀以來,由于天然的區位條件和政治文化條件使京津冀地區的內部聯系不斷深化,在客觀上,京津冀地區形成了一個具有人緣、地緣、業緣頻繁往來的經濟共同體,加之考量生產要素、資源結構、市場容量、投資環境、經濟密度、人口數量等因素,均確定了京津冀地區勢必會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看到希望的同時,也應明確道路的崎嶇:在歷史、政治、經濟等各方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京津冀區域內生態環境惡化、資源配置低效、產業結構重疊、資本效率低下等問題仍舊是制約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瓶頸。因此,把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工作落到實處,肅清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障礙就成為今后統籌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中,加快增長極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增長極理論主要指的是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區域的某一個或幾個點優先發展,通過經濟資源的集中獲得發展的絕對優勢,當到達一定規模以后,這幾個優先發展的點又會通過向周邊輻射帶動整個區域的整體發展。站在全國的高度看,我國大力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加快一體化進程,已經告別理論決策而邁向實際操作的階段,縱覽全局,除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地域經濟共同體,環渤海經濟圈、東北經濟圈、大西南經濟圈、京津冀經濟圈等均處于發展之中。作為京津冀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的核心部分,河北沿海經濟區雖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依然存在,但作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三個增長極的趨勢不可阻擋。顯而易見,作為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兩個核心,北京和天津已經得到了相當的發展,在一些方面可以說已屬發達程度,而河北沿海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仍舊停留在增長極的層面上。無疑就成為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主要著力點,推動這一增長極,對于推進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不僅具有戰略意義,而且是戰術取向的必然。
[1] 孫久文,丁鴻君.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07).
[2] 劉子利.京津冀城市群經濟重心轉移趨勢與主要因素探析[J].天津社會科學,2013(2).
[3] 趙萌,沈哲,鄭文.基于熵的循環經濟發展評價可靠性研究——以“京津冀”經濟區為例[J].生態經濟,2013(05).
[4] 劉邦凡,李玲.區域經濟一體化下電子治理與京津冀制造業的協同發展[J].環渤海經濟!望,2007(01).
[5] 王海濤,徐剛,惲曉方.區域經濟一體化視閾下京津冀產業結構分析[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4).
[6] 于明言,王禹童.基于區位優勢的京津冀經濟合作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
[7] 劉邦凡.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與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研究綜述[A].燕山大學文法學院.學習“十八大”精神與河北沿海地區發展論壇論文集[C].燕山大學文法學院,2012.
[8] 張為杰,張景.地區產業轉型對經濟增長質量的貢獻度研究——來自京津冀地區的經驗[J].經濟體制改革,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