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 陳芳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在獲得高速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開始呈現出非平衡發展態勢,其中既有東西部地區的非平衡發展,也體現為不同省、市之間的非平衡發展;此外,非平衡發展還存在于城市同鄉鎮之間。區域經濟的非平衡發展拉大了區域間的收入差距和社會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由此引起了人們對非平衡發展問題的高度關注。所以,應該正視我國區域經濟中產生的非平衡發展問題,并根據其內在機理來促進我國經濟快速平穩地發展。
生產要素是社會生產生活中各類資源的總和,主要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四大類資源,上述資源都會對經濟增長幅度產生直接的影響。一般以生產要素的流動性為標準,可以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可移動要素和不可移動要素兩類。在勞動力、土地、資本和企業家四大類資源要素中,土地無法實現移動,因而為不可移動性要素;勞動力通常受到不同國家法律、社會習俗、語言障礙等的限制,因此呈現出移動性相對較小的特質;資本除去外匯管制等因素外,其移動性要高過勞動力;企業家作為自然人,其移動性最高。在資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衡的情形下,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之所以能夠領先于其他區域,必定是基于該區域聚合了高于其他區域的生產要素。因此,資源稟賦是區域經濟非平衡發展的主要成因。區域經濟非平衡發展的本源,即是基于在某一區域的不可移動要素對其他區域的可移動要素產生虹吸效應,使其他區域的可移動要素向該區域快速匯集。在對任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勢頭以及未來發展潛力做出評估時,可移動要素和不可移動要素都是評估所必須依照的標準,由可移動要素和不可移動要素共同作用最終形成特定區域內經濟持續發展的初始性源動力。其原因在于,特定區域自身的不可移動要素的質量特質,使其自身的資源稟賦水平得以凸顯,并且對區域外的可移動要素形成吸引,促使可移動要素向該區域的轉移。同時,任何一個區域對可移動要素的吸引情況,最終對該區域在經濟全局中所處的地位有決定作用。基于此種原因,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要建立在對不可移動要素有效價值的利用上,如此方能實現對區域外高附加值可移動要素的聚合效應,最終生成較高層次的資源要素集合,這樣便可以保持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的勢頭。
市場經濟催生不同的生產要素表現出逐利的特質,而其中不可移動要素的逐利特質極為鮮明。究其原因在于,不可移動要素因其不可移動的特性,因而無法實現主動逐利,只能藉由其所依附的特定區域作為實現價值增加的路徑選擇,并借助對資源的優化配置完成自身對經濟效益的訴求。與之相反的是,可移動要素基于其可以在不同區域以及產業實現自由移動的特性,因而在其所有者的選擇過程中,會有意識地把握遴選標準,即通過對預備投資的地區、預備投資的產業進行預期收益率、可移動要素跨地區移動成本等因素的通盤考慮之后做出明確選擇。通常來看,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之下,兩種因素決定了可移動要素的逐利性選擇,即利益和成本。所謂的利益,是指當可移動要素達到選定區域或進入目標產業后所能得到的預期收益,可移動要素向任何區域或產業移動的向心力最終是由選定區域或目標產業所能給予其的最大可能收益所決定的。所謂的成本,是指可移動要素在移動過程中所必須考慮的移動成本要素,藉此來評判生產要素是否可以移動以及移動的數量多少的把握和選擇。
生產要素的聚合通常是在不同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實現的。如前所述,可移動要素的逐利性促使生產要素實現了聚合,在此之外,外部環境因素,如政策因素、市場因素、自然因素、社會習俗因素等也能間接實現對生產要素的聚合。就整體來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對要素資源的重整和優化配置是主要因素。但同時需要指出的是,生產要素的分布不均衡性,特別是可移動要素的稀缺特性,造成了某一區域內要素聚合力的效用大小完全受該區域不可移動要素的總體質量及其比較優勢所左右。可移動要素的著眼點是收益與成本,借助較低的移動成本獲取較高的預期收益必須要借助區域內不可移動要素的比較優勢。因此,任何一個區域的不可移動要素具備其他區域所難以與之抗衡的比較優勢,則該區域必然會對可移動要素產生極強的向心力,并成就可移動要素和不可移動要素的組合效應,進而催生區域經濟的高速發展。
從生產的角度來看,企業的發展壯大與生產要素的聚合緊密相連。在此過程中,不同的企業在特定區域內實現了生產要素大規模的聚集,從產業本身來看,生產要素的聚合過程同時也是產業門類完備化、產業集群化的漸進過程。而當產業集群形成后,組成集群的各個企業借助在集群內部的服務和設施共享共用,使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被大幅度縮減,并直接轉化為企業收益。同時,各類生產要素在經濟區域內的邊際收益率不斷攀升,使區域經濟現有的生產要素得以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從而加大了對經濟區域外可移動要素的吸引,并且借助政府部門對產業發展的協同配合,使經濟區域內的生產要素實現向優勢產業的快速匯集,從而帶動產業集群規模的不斷擴大和產品質量的不斷升級。
分工可以實現產業的正溢出性,并同時使邊際報酬實現了遞增發展,正溢出性以及邊際報酬的遞增同時推動了區域經濟中的經濟活動實現快速集聚。集聚使區域經濟的產業專業化水平得以提升,并由產業細化分工與專業化水平提升實現對區域經濟整體產能的整體提速。在實踐中,不同區域的資源要素的差異性直接導致了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同時,由于企業之間對各類生產要素的效能的使用和發揮層面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不同區域務求要立足于本地區實情,充分借助和發揮現有的比較優勢,在區域內眾多產業中集中力量先行發展能夠最大程度發揮要素資源優勢的產業。該種發展進路將產生以大型企業為龍頭的產業集群和以產業鏈為連結紐帶的產業集群。不論是何種產業集群分工,都能夠最大限度地實現企業的技術、經驗、市場等資源的共享和共用。根據循環累積因果理論,隨著產業門類的齊備、產業分工的精細,所有參與生產分工的企業必將能夠在不同的增值環節的生產過程中實現專業化生產水平的提升,并以此為契機,塑造企業自身的市場核心競爭力。此外,在產業集群日益發展、壯大的情形下,與產業配套的其他行業也能夠得到同步發展,這樣就保證了區域內產業規模和內部組成結構的合理配置,并最終推動產業集群的整體持續發展。
在產業的集群化程度持續提高的情形下,其所兼具的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使其的范圍經濟效應優勢更加突出。在此過程中,企業通政府部門、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等各類輔助性機構也實現了聚合,結成了靈活的新產業區,在借助充分的協同影響,使新產業區的收入效應、替代效應、資源的整合效應得以充分的提高。與此同時,在區域中,不同企業所結成的產業鏈以及產品價值鏈處于持續的延展之中,社會創新以及生產和研發的創新層出不窮,如此使區域的品牌得以確立,使產業集群借助自身的發展和演進所形成的自組織系統得以健全,并強化了產業集群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最終推動區域經濟的整體發展。
根據對以往區域經濟的發展情況調查,可以發現,任何一個區域所擁有的城市總數、城市發展情況以及城市的總體經濟水平對該區域的總體經濟發展狀況有著直接的影響作用,甚至可以說,城市的整體發展水平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衡量標桿,區域經濟非平衡發展的表象之一即是差異化的城市發展。
城市為生產要素的聚合以及產業集群的比較優勢和絕對優勢的實現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和契機,基于這個原因,與縣、鄉、鎮等地區相比,城市在經濟價值的生成和積淀方面的實力要大大高于前面幾個對象;同時,就整體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而言,縣、鄉、鎮等地區同城市相比較而言也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任何一個區域中,城市都是該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最為靠前的地區。此外,在城市總體經濟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后,便能產生經濟溢出效應和技術溢出效應,使資金、技術、人才等多種資源以城市為中心向周邊地區散點形擴散,這樣,便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點,帶動區域內不同地區經濟全局化發展的良好態勢。
在生產要素占有率的比較方面,與縣、鄉、鎮等非城市地區相比較而言,城市在不可移動要素的擁有率方面優勢明顯,可以說,這種優勢已經不僅僅是比較優勢,更接近于壓倒性的絕對優勢。同時,城市的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遠遠比縣、鄉、鎮等非城市地區要健全、完善,基礎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完備性也使城市對可移動生產要素以及經濟產業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得以強化。在要素市場方面,同縣、鄉、鎮等非城市地區對比來說,城市在資本市場、原材料市場、勞動力市場等方面,要遠遠超過非城市地區,同時,城市所具備的相對健全、完善的社會管理機制等軟環境建設條件也提升了城市生產要素市場的健全發展。在創新方面,因為城市超越非城市地區的生產要素聚合能力,因而使得人力資本、科學技術等高層次生產要素向城市快速聚攏,使城市成為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的主要場域。最終,上述因素交織在一起,使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遠領先于區域內的非城市地區。
基于不同區域內資源優勢上的差異,區域在生產力布局中會借助各自優質的不可移動要素來形成對可移動要素的強力吸引,在要素聚合的基礎上建立起優勢產業。優勢產業集群的發展將進一步帶動城市建設,并隨著城市競爭力的提升而擴散到整個區域,促進區域經濟的全局進步,從而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也促成了區域經濟的非平衡發展。由此可見,區域經濟的非平衡發展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但必須指出的是,非平衡發展并不是過于強調某區域而忽視其他區域的發展模式,而是以一種聚集經濟的發展模式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
[1] 余軍華.高新技術開發區與湖北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可能性框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8(08).
[2] 王恩科.打造區域品牌 推動區域經濟發展[J].才智,2008(21).
[3] 張宏軍.河南區域經濟發展的比較優勢及對策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02).
[4] 陳柳欽.區域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路徑分析[J].開放導報,2010(05).
[5] 雷鵬.制造業產業集聚與區域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上海經濟研究,2011(01).
[6] 姚明霞.區域經濟非平衡發展的內在機理解析[J].經濟縱橫,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