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 張靜敏
代理成本(Agensy Costs)源于代理理論(Agensy Theory),代理理論研究當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利益存在沖突時,如何設計合同激勵理性的代理人按委托人的利益行事。如果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那么就有理由相信代理人不會總是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為了保證雙方利益一致,委托人就需要簽訂適當的契約來限制代理人行為和利益上的偏差,而簽訂這種契約所承擔的成本就是“代理成本”。詹森和麥克林將其定義為:為設計、監督和約束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間的利益沖突而簽訂契約所付出的成本,再加上執行該契約時超過利益所造成的剩余損失。
代理成本是公司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由于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經濟資源的所有者和經營者相分離(Berle和Means,1976),兩者掌握的信息不對稱,理性的代理人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萌生機會主義行為動機,從而不完全按照委托人的利益行事,使得委托人的利益受損,最終產生代理成本問題。
由于國有股的產權殘缺和承擔政府行為的特征,造成國有股產權模糊、多重代理鏈條,使得所有者并不能有效地監督管理者(肖作平,2005),管理層常由政府任命,其主要對政府負責而非對全體股東負責,其治理帶有明顯的政府干預色彩,使得管理層與股東的利益更具偏差,因此,隨著國有股比例的上升,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就越大(高雷等,2010)。另外,由于大股東相對于小股東擁有實質上的決策權,傾向于占用公司資源、侵害小股東的利益,但是,大股東的存在對降低代理成本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股東比小股東具有更大的動機去監督管理層,小股東更樂于“搭便車”,沒有動機去監督管理層,因此,股權越集中,代理成本就越低(高雷等,2010)。此外,研究發現,當高管持股比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從而降低代理成本(Jensen和Meckling,1976)。
詹森和麥克林將代理成本分為三部分:(1)監督成本,即委托人監督代理人所發生的成本;(2)擔保成本,即代理人保證不從事損害委托人利益的費用,以及如果從事了這些活動,代理人應向委托人賠償的金額;(3)剩余成本,即由于代理人和委托人利益最大化決策之間的偏差而給委托人帶來的利益損失。
他們只是對代理成本的具體內涵進行分析,并未給出代理成本的具體計量方法。Ang(2000)提出了兩種計量方法:一種是從投入的角度計量代理成本的營業費用率法;另一種是從產出的角度計量的資產周轉率法。部分國外文獻用影響代理成本的公司特征變量代表代理成本,典型的替代變量有:公司規模(Chow,1982;Jensen,1986)、財務杠桿(Jesen和Meckling,1976)、增長性(Jensen,1986)、管理層持股(Ang,2000;Jensen,1993)、股利支付率(Belden,2005)、股權集中度(Inderst和Muller,1999)、應計項目(Francis et al.,1999)等。
為了降低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利益沖突,管理層會有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機,但是,信息披露是有成本(信息收集和管理層的聲譽、訴訟成本等)的,因此,管理層在決定披露信息之前,會權衡其成本和收益。研究發現:當信息不對稱和代理問題的程度增加,管理層自愿披露的程度也會增加(Decumes et al.,2008)。但是,管理者的自利傾向越嚴重,代理成本就越高,其更傾向于減少甚至隱瞞對自己不利的信息披露(羅煒等,2010),楊玉鳳等研究學者在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代理成本的相關性研究中發現,先有代理成本的產生,后有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由于理性的小股東和潛在投資者會預期到大股東的行為可能會損害其利益,因而會選擇折價購買或不買上市公司的股票,導致公司價值降低以及融資成本提高,最終導致大股東價值下降,因此,大股東具有引進監督或保證機制來緩解兩者之間的代理問題,以使小股東和潛在投資者確信自己的利益受到了保護(Jensen和Meckling,1976);Fan和Wong(2005)也認為,審計可以作為一種監督機制,能夠有效緩解控股股東和小股東之間的代理問題,從而降低代理成本。
Jensen和Meckling強調改善改善治理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方法一:鼓勵管理層持有公司股份,研究發現,對高管層進行股權激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代理成本;方法二:改變融資方式,但無論采用哪種融資方式,都會造成代理成本,而資本結構的設置,就是要權衡兩種融資的代理成本,使得總的代理成本最小的融資組合就是最優的資本結構(Jensen和Meckling,1976);此外,李明輝研究發現,在中國資本市場上,提高股權集中度,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大量研究文獻指出,外部治理的改善有助于緩解代理沖突,降低代理成本。Easterbrook認為股利分配能夠有效地降低股權代理成本;La Porta等指出股利支付可以緩解控股股東和外部投資者間的代理問題,并且當外部投資者要求改善內部以現金股利形式分配盈余得到法律的保障時,股利支付減少代理成本的效果將會更顯著。此外,公司治理的完善、代理成本的降低也離不開法律制度的完善,基本理念之一:股東平等。大股東與小股東應當享有同樣的權利,具體表現為“公司的股票表面上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但必須明確的是股東平等雖然建立在股份平等的基礎上,但絕不是股份的平等,而是公司與股東間在基于股東地位而發生關系的場合給予股東平等的待遇,以實現大小股東實質上的公平。
[1]高雷,高田.信息披露、代理成本與公司治理[J].財經科學,2010(12).
[2]高雷,張杰.代理成本、管理層持股與審計質量[J].財經研究,2011(1).
[3]李明輝.股權結構、公司治理對股權代理成本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9(2).
[4]羅煒,朱春艷.代理成本與公司自愿性披露[J].經濟研究,2010(10).
[5]楊玉鳳,王火欣.曹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代理成本相關性研究[J].審計研究,2010(1).
[6]Ang,J.S.,R.A.Cole and J.W.Lin.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e,2000,55(1).
[7]Chow,C.W.The Demand for External Auditing:Size,Debt and Ownership Influences[J].Accounting Review,1982,57(2).
[8]Jensen,M.C.And W.H.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c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
[9]Jensen,M.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