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 曾昭明
所謂資本充足率,是指銀行自有資本與銀行風險加權資本的比值。資本充足率在銀行的經營管理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一方面,它提供資金來源,使得商業銀行能夠擴大經營規模;另一方面,它能夠彌補銀行經營不善時發生的虧損。
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大量高杠桿經營的金融機構發生經營風險,甚至紛紛倒閉,使得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于核心資本在防范金融機構經營風險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視。國際金融界越來越意識到,必須降低杠桿率,提升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和保障商業銀行的抗風險能力。
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經營能力和盈利能力,以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另一方面又保持必要資本充足率,以符合監管要求,同時提升自己的抗風險能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資本充足率監管機制,使得我國商業銀行在保持必要的抗風險能力的基礎上,以最低的成本最大化股東權益,對我國商業銀行的發展和壯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蔣健、趙洋(2012)研究認為,提高資本充足率監管能夠起到有效提升商業銀行經營杠桿率的作用和目的。資本充足率的提高,不僅能夠降低商業銀行經營風險,而且能夠降低商業銀行的經營成本,進而有利于商業銀行股東權益最大目標的實現,因此兩者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Bhattacharya(2006)從經濟學角度出發,認為資本充足率監管不利于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自主性的發揮,進而束縛了商業銀行的發展與壯大,所以他認為資本充率與經營效率之間存在負相關性關系。
熊娟(2010)研究成果認為,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她認為這種不確定性主要取決于從中獲取的收益和承擔的風險兩者之間的比較,收益大于風險,則正相關;收益小于風險,則負相關。
林豐德(2009)結合理論和實證分析手段,得出了資本充足率與商業銀行經營效率呈負相關關系的結論。資本充足率越高,銀行可使用的自主資金越少,收益越低, 因此他認為資本充足率的提升必然帶來銀行經營效率的降低。
王學龍(2007)認為,加強資本充足率監管,提升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能夠有效降低商業銀行經營和資金成本,同時還能對管理層起到監督約束作用,所以有利于商業銀行經營效率的提高。
商業銀行的資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由銀行的投資者即股東投入銀行的資金;另一部分是經營利潤中未分配、保留在銀行歸屬于股東的利潤。從經濟學理論上看,只有所有者權益才能算作資本,但在現實中,商業銀行和監管部門把一部分負債也當做是銀行資本。根據巴塞爾協議的規定,可以將銀行資本分為核心資本和附屬資本,其中核心資本由實收資本和公開儲備共同構成,核心資本在巴塞爾協議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巴塞爾協議同時規定,附屬資本不得超過核心資本。根據2010年的《新巴塞爾協議》,商業銀行應將資本充足率提升至6%,與此同時,規定普通股所占的比例不低于4.5%。2102年,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根據巴塞爾協議頒布了新的《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其中規定,中國商業銀行一級資本充足率必須達到6%,同時資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資本充足率,也稱資本風險(加權)資產率,是衡量和比較商業銀行的經營杠桿率和經營風險的重要參照指標。巴塞爾協議規定,資本充足率的計算公式為自有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產的比值,體現的是商業銀行在彌補經營損失時,自有資金所能提供的“緩沖墊”,也就是說,資本充足率能夠體現商業銀行運用自有資金抵抗商業銀行經營風險的能力。資本充足率的主要作用包括:為銀行經營規模擴大提高必要的資金支持,同時保證銀行的自有資本能夠覆蓋銀行的經營損失,提高銀行在面對風險時的應對能力,以達到保障債權人和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的目的,同時有效防止商業銀行經營活動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
根據2012年年報披露,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五大國有股份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平均都在10%以上,財政注資、改制上市融資使得這些銀行的資本實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其他的股份制銀行資本充足率雖然不及五大國有商業銀行,但也基本保持在8%~9%左右,仍然高于銀監會的規定要求。
4.2.1 核心資本過高,附屬資本嚴重不足且核心資本主要為實收資本
其中國有股份制銀行核心資本占全部資本的70%以上,與此同時,股份制銀行雖然不及國有股份制銀行,但和國際同行相比,仍處于較高水平。究其原因,我國銀行上市改制過程中,國家通過財政注資形式,提供了大量資本,同時后續的資本補充主要來自二級市場增發融資。從不利的方面看,核心資本過高,導致商業銀行背負比較高的資金成本,不利于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的提升;但從另一方面看,也說明和國外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通過附屬資本占比提高資本充足率的空間和潛力仍然很大。
4.2.2 上市銀行風險資產比例較高,風險控制和管理能力較差
我國商業銀行經營業務規模的擴張仍然處于“原始”階段,單純地追求規模,風險管理意識和水平仍然較差,為了達到搶占市場份額的目的,主要通過傳統的信貸投放行為。但因為主要依靠信貸投放擴張資產規模,必然進入了一種惡性循環,即每次當資本缺乏時,只能增發股票再融資補充資本,以獲取擴大資產規模和提高信貸的資金,而信貸規模的大幅擴大又必然不斷侵蝕有限的資本,由此循環往復,進入一個惡性循環。由此可見,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仍然處于較低水平,抵御風險的能力也較差。
4.2.3 資本補充困難且途徑單一
商業銀行資本補充來源可以分為外部資本來源和內部資本來源。具體而言,外部來源主要是指通過增發股票和發行次級債補充核心資本;內部來源是指通過經營利潤的留存再投資獲得核心資本。從實際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盈利能力普遍較差,由此導致通過內源方式補充資本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我國商業銀行主要依靠外部資金補充資本,且嚴重依賴股票再融資,資本補充困難且單一。
商業銀行的效率是指商業銀行在日常經營活動中合理利用和配置資源的能力,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的經營要求和經營結果。具體而言包括:可持續盈利能力、可持續經營能力、優秀的風險管理能力等。本文選取的指標主要有盈利能力指標:凈資產收益、總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流動性指標:貸存比率;資產質量和安全性指標:不良貸款比率。
本文的樣本來自12家上市商業銀行2007年到2012的數據,以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CAR)作為被解釋變量,以存貸比率(LDR)、不良貸款比率(BLR)、每股收益(EPS)、凈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收益率(ROTA)作為解釋變量,實證分析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和經營效率的關系。
(1)回歸結果顯示,總資本收益率與資本充足率之間的相關性較強,且為正相關關系,而每股收益、凈資產收益率與資本充足率之間的相關性較弱。當銀行利潤增加時,會通過留存利潤的方式補充核心資本,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提高。
(2)回歸結果顯示,貸存比率與資本充足率呈現負相關關系。貸存比例過高,必然導致銀行資金需求量大,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進而降低。
(3)回歸結果顯示,資本充足率與不良貸款率之間呈現反向關系。當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時,銀行面臨較大壞賬風險,銀行通常使用自有資本沖銷不良貸款,必然導致資本充足率有所降低。
(1)大力發展中間業務,降低存貸款利差在利潤中的比重。中間業務附加值較高,利潤較高,并且對銀行資金占用率較低。大力發展中間業務有利于充分發揮銀行在金融體系中的渠道優勢,提高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同時不斷進行業務創新,擴大銀行其他業務規模,努力推進銀行向提供全面金融服務的集團轉變。
(2)強化內管風險管理和監督機制,強化內部人考核制度,建立終身責任制,加強貸款的審批程序管理和監督約束機制,提升競爭力。
(3)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董事會治理結構,充分發揮獨立董事的監督與約束作用,推進公司治理進入新的水平和階段。
(1)建立存款保險制度,降低商業銀行“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長期以來,由于我國金融體系的特殊性,隱性擔保一直存在,使得銀行在經營活動有高風險高回報的傾向和沖動,同時沒有動力改善銀行的經營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水平,不利于商業銀行長期、健康、穩定發展。我國應盡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強化市場化競爭,同時對商業銀行形成倒逼機制,提升自身經營效率。
(2)合理確定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水平,結合新巴塞爾協議和我國實際情況確定符合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現狀的資本充足率,不斷提高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效率。
[1] 姜波.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M].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2] 巴曙松,金玲玲.《巴塞爾協議III》下的資本監管進程及其影響[J].西部論叢,2005(10).
[3] 巴曙松.巴塞爾 協議III的新進展[J].中國金融,2010(19-20):99.
[4] 熊娟.資本充足率要求對商業銀行業績影響研究[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00(2).